比较中西艺术的绘画不同特色包括画家时代代表作及艺术特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6 15:46:18
比较中西艺术的绘画不同特色包括画家时代代表作及艺术特色
比较中西艺术的绘画不同特色包括画家时代代表作及艺术特色
比较中西艺术的绘画不同特色包括画家时代代表作及艺术特色
中西绘画创作的观念和思维特征的区别 :
山水一直作为纯粹而且重要的精神象征存在于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生活中.古人认为,自然山水在空间形态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在时间状态上也是无比生动千姿百态的.从山石、树木、水泽、云草中寻找人生存在的道理,寄托心灵、情感,正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创作山水画本源的真实意图.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特征,更接近于一种时空的转换,画家不仅考虑的是看见了什么,更关心人自身内心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由于没有象西方绘画中光影、质感、透视的约束,中国山水画更多地依靠虚实、遮挡以及不规范的大小比例关系来暗示行云、流水、山石、树木的空间,而使得对自然的表现更加肆意、主观、淋漓尽致.所谓“ 低仰自得,心游太空,心融融于玄境,意飘飘于白云,忘情勿我之表,纵志于有无之间.”一幅画可以从山前到山后,从山顶到山脚,一幅长卷可容下一年四季、阴晴、雨雪.它不是特定的山,特定的水.它有明暗、有表情、有灵性、更有生命,可以使欣赏者与之一起喜怒哀乐.这种神奇这种中国哲学文化所独特的眼光和心灵,你是无法在西方风景绘画中看到的简单的说:
西方绘画中注重焦点透视,突出主体,引人注目,比如描绘《耶稣受难》.西方人比较强调个体,简单的例子:西方人家里的小孩享有和大人一样的人格尊严权,中国的小孩就是“小P孩啥也不懂”.
中国则注重整体,博大,在古近代绘画中很多使用散点透视,比如《清明上河图》,散点透视可以展现很广阔的空间,突出大场面.当然近现代中国绘画吸取了很多西方绘画的精髓,西方也同样,现在各种透视都只是为了表达内容不同而选择使用了.
详细点就需要到百度网页上查资料了,如:
三、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 焦点、散点透视是中西画家绘画时对空间的不同理解.焦点透视,就象照相机,焦距对准的地方清楚,集中之外的模糊,从而表现出距离.从物理学的原理出发,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这种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视点、视向和视域,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而散点透视是指中国画的构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时间和空间相结的一种表现方法.早在魏晋时期的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及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都是通过环境式的景物衔接起来,让空间连续和时间流动结合起来. 中国早期的山水画理论家宗柄就说过,画山水“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其后荆浩提出画山水要“搜妙创真”,都表现出用散点透视表现出自然美.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论”:“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每远每异,所谓山行步步移也,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三远法给画家经营位置以广阔天地.画家可以在一幅画上综合交错地使用三远法安排形象,在长卷中更能使景物有起有伏,有隐有显,有开有合,将散点透视和艺术表现效果结合在一起. 散点透视给画面带来了整体上的音乐节奏感与和谐感. 中国绘画从有限中见到无限,再从无限中回归有限,如此回旋经复,节奏鲜明.西方绘画则以有限见到无限,并一往而不复返.如中国东晋时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与十七世纪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的《拉斯梅尼娜斯》(即《宫廷女官们》)两幅都是人物画,而《洛神赋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子,使静止的画面,随生活与情势而流动,富有时间感.《拉斯梅尼娜斯》则在单一的视点和静止的画面中,在纵向上塑造出变化丰富的空间.在构图上中国画利用散点透视表现物象内在联系上脉通气贯;在位置经营上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从内外两个方面形成一种起伏而又连贯的情感节.如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在西方现代派画家向传统的西方焦点透视发起了攻击,但也无法否认西方焦点透视的根深传统,在现代派那里也无法否认这种实质,如西方现代派的照相写实主义,仍然可看到传统焦点透视学在形象上的完美体现.
其余的可以再查.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
形体:西方绘画是用点,线,面等;也用形体和明暗,色彩结合的方式刻画,(比如油画) 而中国绘画的形体,是讲求以线造型,(如工笔)写意画也讲求以线造型,但更强调笔墨感.
明暗:西方绘画强调光影感,但中国绘画几乎不表现光,只表现物体本身的阴阳向背.
色彩:西方绘画注重固有色与环境色结合的方式,(可参照水粉作品看看).中国绘画工笔作品抛弃对光源和环境的影响,只表现对物体本身的色彩.写意作品则追求”色不盖墨,墨不盖色”的法则.
空间:西方绘画对空间的刻画是用焦点透视,成角透视,空气透视等等.中国绘画则用散点构图和意象空间.散点构图是没有定点,而是可以多视点观看.(如千里江山图),意象空间就是留白的方式(如齐白石的虾,就从不画水)
材质和肌理:西方绘画则用笔触来表达作品的质感和肌理效果.中国绘画则利用毛笔皴擦点染功能和生宣纸渗透性强的特点来表现.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中西方绘画在色彩运用和对色彩的感受上显然有所不同.中国传统的绘画是以墨调色,与西方绘画以油色烘染出的立体感、明暗透视等有巨大差异,在厚与薄、深与浅、淡与浓等多组矛盾中求得视觉性效果.中国古代画论中认为,墨具有五色:焦浓、重、淡、清等;墨色之中又分为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中国传统绘画黑白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中国的绘画艺术以直觉的方式来感觉色彩的万千变化,而西方绘画艺术,整体上则是倾向于光学意义上的,更加富于几何精神和理性的思考.
中国画和西洋画不一样,可能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西洋画是表象的,非常写实的,对,更多.中国画是写意的,这个写意可不是大概其,是写的意象,写的是理想,写的是画境、意境.所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中国画不光要画得好,光是技术好不行,你还得有文化.涉及到诗、书、画、印各方面的修养.
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是以天人合一,自然、朴实、返璞归真为美,这个中国画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另外中国人的禅学思想比较发达,形和意之间的关系不是弄得很实实在在的.一开始虽然是从写实、描绘人物出发,但是渐渐地融进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和形意之间辨证的这种思维方式,是.所以在中国从色彩、构图、黑白、线条,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这种独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观念,乃至人生的伦理观念.而且中国人历来有一种运动的画面感,这就是中国人天然地有电影的思维、运动的视觉形象,所以中国画里散点透视.你一看它是运动着的,看着山水是活的.
中国画意象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同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观情志外象化,客观之象情趣化,可谓物我交融,天人合一.当然,中国画也要面对客观物象,但这些物象经与审美主体交融后,也就蜕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绝不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度量标准.对于自然物象,它不是不知,而是不必去知,更无意刻意去知,于是,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而善散点构成;不讲三度空间,而求二度变化;不讲块面刻画,而取轮廓勾勒;不讲物理重心,而重主观感受.它挣脱物理形象而获得提炼,变成一种具有主观意象的精神轨迹,发挥着远远超出客体形体本身的精神效应.中国画的意象特性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它的艺术追求也是另辟蹊径,既表现客观,还强调主观.作画时,要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中国画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意广象圆、情景交融.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象有限而意无边.总之,所有这些都是中国画意象特性的丰富内涵.几千年来,中国画瑰丽多彩、绵延相继,即使是在世界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今天,也仍显夺目光彩,这是与中国画意象特性的审美观分不开的.
西方绘画艺术概括地讲有两大派,一是写实派或称具象派,认识和把握自然的方式是纯客观的,始终贯穿着以科学精神为基础,画家观察研究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并把运用和体现透视、解剖、光彩原理的准确程度当作衡量艺术质量的重要尺度.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任何个人的意念和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表现X光、红外光谱、光速、激光照明效果等,用肉眼看不到的内容和画派,意在进一步从画面上体现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二是抽象派.西方艺术贯走极端,艺术家们在对具象写实感到厌倦以后,从印象派开始,仅在数十年内,有些人就从具象这个极端急剧转到抽象——另一个极端.抽象派与严格地再现客观物象的写实派正好相反,创作方法是使自然物象变形,追求抽象的装饰性和视觉效果,或用光色和几何形态的抽象组合形式表现个人主观的思想体验,甚至是潜意识、下意识,以及种种隐秘的心理.随着夸张变形的创作方法越来越走向极端,有些人甚至干脆丢掉画笔搞起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某些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前卫,实际是远离现实,逆反一切传统文化、道德观念,越来越趋向病态的自我表现,给正常的艺术发展造成重大干扰和破坏,也必然难以引起观者的共鸣,无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绘画展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如同把人带向一片宽阔的用鲜花与绿色织绣出来的原野.在一幅幅画中,各色线条像天籁的旋律,像隐身人的乐舞,更像无形春风,将生命的色彩翻飞,使之高蹈清扬,如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在绘画的创造上,中国传统一向推崇的是那些不以绘画为专门职业,但擅于绘画的文化人,被称为文人画家的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在文化上有修养的人,同时又具有绘画技能,所以,绘画艺术的最高价值正是隐藏在艺术家无功利的动机之中.绘画本来就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于是,便产生了一种被中国先哲概括为“天人合一”的绘画——纯粹的绘画.一个人开始动笔作画总有某种原因,对周围的事物表明态度、状物或者抒情,在特定的空间里写出自己目光之所见,在画面上留下物象的身影,甚至也可能就是一种无意识的摹仿,在笔墨的挥洒和折转间,反照和叠变着通向人生的玄思,通向自然万物的情怀.状态出神、联想自由,入神处都在意识的边缘进行,线与面的旋律动向不易料测,时有惊喜的跳跃,皆合心律,最终获得如有神助,不期而遇的回响,成为一个个色彩篇章生命的凝定,冲击着每一位欣赏者的心灵.
中国画往往只是寥寥数笔,但是从这幅画面上你能读到的东西,那可是太多了.所以就像刚才于教授说的,在中国绘画当中,我们指的是真正的中国绘画,有中国文化神韵的中国绘画,你真的可以读出所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精要.
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