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与《十日谈》的艺术特色的比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5 13:32:45
求文档:《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与《十日谈》的艺术特色的比较
求文档:《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与《十日谈》的艺术特色的比较
求文档:《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与《十日谈》的艺术特色的比较
1、艺术特色——通过叙述故事,概括生活现象,展示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正是体现了鲁迅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的精神.小说中许多人物原型、许多人情世态,都是当时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作者加以典型的概括,从而显露出幽默的讽刺锋芒.正如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中所说的,“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取得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起着深刻的批判作用.同时,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总之,《儒林外史》运用把相互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突出它的不合理的讽刺手法,其讽刺艺术不仅分寸掌握恰当,而且能将矛头直接指向罪恶的社会制度,而不是人身攻击.它体现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儒林外史》所达到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使它在当时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等显然是受了《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并在结构上也有所模仿.我国新文学的伟大作家鲁迅,极其推崇《儒林外史》,他的战斗的文学传统特别在讽刺手法的运用上,和《儒林外史》也有一定的关系.
《十日谈》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巨大价值的文学作品.薄伽丘以丰富的生活知识和出色的艺术概括力,通过叙述故事,概括生活现象,描摹自然,叙写细节,刻画心理,塑造了国王、贵族、骑士、僧侣、商人、学者、艺术家、农民、手工业者等不同阶层,展示出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抒发了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和自由思想.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2、语言艺术——吸收鲜活的民间语言,丰富形象,对人物描写刻画入木三分.
《儒林外史》语言特点是准确、洗炼而富于形象性.常以三言两语,使人物“穷形尽相”.如第二回中写夏总甲“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样,一个自高自大的小土豪形象就活现在面前.吴敬梓学习运用人民群众的口语相当成功,对话中有时引用谚语、歇后语,也能恰切自然.
《十日谈》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以文学古典名著为典范,又吸收了民间口语的特点,语言精炼、流畅,又俏皮、生动,描写事件和人物微妙尽致,灵动多姿.
3、结构艺术——两者都是以框架结构展示纷纭众多的人物形象,展开一个时代的风俗画.
《儒林外史》的结构,正如鲁迅言“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全书没有一线到底的人物和情节,而以同一主题贯串全书.有时这一回的主要人物到下一回就退居次要.“事与其来俱起,事与其去俱迄”.这种独特形式主要还是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全书以反对科举制度为主干,通过这一点,运用自如地安排各类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因此,尽管这种结构形式难免有些松懈,但对它所反映的特定内容来说是和谐的.
《十日谈》运用框形结构,把100个故事编织起来,构成完整统一的整体.它第一次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广泛地反映了14世纪意大利的社会生活.作品以故事的生动性和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征服了读者.它在现实主义形象的画廊中较早的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作者还运用了讽刺、幽默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文字,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十日谈》采用了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精练生动,俏皮通俗,为意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础.
《十日谈》是一部故事集,但不是普通的汇集故事的作品.薄伽丘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大瘟疫作为一个引子,借以引出10名男女青年,并点明自然祸害导致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堕落,为整部作品涂抹出时代底色.这段引子,作者的开场白、跋,和10名男女在别墅的活动,是一个大框架,巧妙地包容和串连了主人公们讲述的100个故事.这100个故事,除了第一天和第9天没有命题外,8天的故事各在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展开,使这框架结构浑然一体.而故事中的人物也常常讲述故事.这样,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既可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观念,又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庞大而活跃、复杂而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