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课堂教学实录或设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14:04:07
《桥》课堂教学实录或设计
《桥》课堂教学实录或设计
《桥》课堂教学实录或设计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2)对词语的理解.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是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拥戴:拥护推戴.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阻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可以由课题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教师上课伊始,可先板书课题,然后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有哪些,并简要说一说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如,《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做,既能够通过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
2.要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因而,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要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是教学本课的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次就题目展开讨论,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4.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教师可以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6个,会写的字有14个,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要求会写的字,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后分析、再仿写.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字读正确、写美观.
四、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请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以前我们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都有哪几篇?简要地说一说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
2.初读课文,验证猜测.
(1)快速读课文,看一看你刚才的想法与作者所写的内容有没有吻合或者相似之处?
(2)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3)我们平时在读文章的时候,要养成一个习惯,看见题目后先想一想这篇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4)再次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遇见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学习伙伴请教.
(5)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对存在问题予以指导.
3.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1)想一想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上批注.
(2)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
(3)组织全班交流.你认为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
(4)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呢?
4.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 二 课 时
1.听写词语.
2.感情读文,升华感受.
(1)课文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你感动的原因.试着把你的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先说自己在哪些地方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组织学生共同评议.
(4)指名有感情朗读全文.
3.研读课文,学习写法.
(1)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震撼人心.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具匠心.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读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在表达上都有哪些特点,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2)小组合作探究,比一比哪一小组的发现多.
(3)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新发现”,教师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归纳总结.
探究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到结尾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你认为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探究问题2文中多处描写了大雨和洪水,把这些语句找出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探究问题3这篇课文很多句子很有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写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4.交流收获,总结提高.
学习课文之后,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思想内容上谈,也可以从表达方法上谈.
5.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分三步完成:
(一)、探究三个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探究问题1: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语文教学中环境烘托到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开课时我就将环境作为突破口,让生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课...
全部展开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分三步完成:
(一)、探究三个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探究问题1: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语文教学中环境烘托到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开课时我就将环境作为突破口,让生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课件:
整节课就围绕洪水的凶猛拉开了帷幕。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像泼、像倒”“势不可当”等词,感受雨水的凶猛和洪水的可怕,领悟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语句凝练所烘托出来的紧张气氛。 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再次感受场面的紧张。《播放课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在个人读透的基础上,进行排读,即先由一个组齐读,然后两个组齐读,最后全班齐读,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的气势,读出洪水的势不可挡,读出形式的危急。然后,引导学生从读书联系到生活实际,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教师设计问题: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此时你是什么感受?村民和你一样,也是惊慌失措。从而为下面反衬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埋下伏笔。这部分主要通过读来烘托气氛,孕伏情感。
2、探究问题2: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从容镇定:
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最让人感动的语句进行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⑴交流感动之一: 老支书的第一次壮举: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教师设计问题: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为引起学生的共鸣,我范读7、8自然段: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让学生思考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将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人们的恐慌与老汉的表现对比起来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⑵交流感动之二:出示课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为什么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对照读描写环境的句子: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⑶交流感动之三: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通过读和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悟出: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为下一环节的写话练习和理解题目“桥”的含义作了铺垫。
在学习三次感动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为了鼓励学生读出人物的情感,教师评价性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的读得较好的地方,教师可以分别给予“你命令的语气读出了老汉的镇定”,“你能把老汉读成一头豹子”,“你读出了老汉舍己为人的精神”等评价。
3、探究问题3:感悟环境场面描写与表现人物品格的联系:
本文要歌颂的人物是老支书,为什么作者却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洪水、木桥、村民?这是作者将环境场面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怎样让学生掌握呢?我采用抓住两个对比来突破:第一抓环境的险恶与老汉的沉着形成的对比,第二抓群众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形成的对比,从而反衬出老汉顶天立地的人格。
(二)、揭示课文悬念,深化文本感悟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引读,学生接读最后一部分。让学生悟出这样结尾的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这种表达方法的奇妙之处。
2、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至此,顺利突破了课文的难点,老汉的高大形象也跃然纸上。让学生“情动而词发”,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带着深切的怀念,写几句为老支书祭奠的话,既深化了老汉的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3、出示课件录音(<好大一棵树)歌曲)。
师:老汉走了,他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搭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中的一名杰出代表,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4、出示抗洪图片。
师:洪水无情,人间有爱,看,千千万万老支书一样的人又站了起来……
(三)、小结表达特点,阅读拓展延伸
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⑴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⑵设置悬念。
⑶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⑷语言简短。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让学生学习一些表达上的特点,也是第三学段的孩子所必须掌握的。
2、语文学习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因此我设计了拓展阅读的环节:推荐的文章有《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降落伞包》等。课后的拓展阅读能让学生总结这类课文的特点,更好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而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以课文为起点,进行辐射阅读,把书读厚。
六、说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 老汉 村民
(势不可当) (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惊慌失措)
收起
一、说教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
全部展开
一、说教材
《桥》是一篇微型小说。该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丽风采。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方法目标:
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创设情境,在场景的对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洪水飞速上涨时,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特点
教学时间: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逐步深刻感受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精神,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我和学生要做好这样一些准备:
1、教师准备“表现山洪暴发、洪水肆虐情景”的课件。
2、学生收集有关山洪情形和危害的资料以及令自己感动的典型事迹,并认真读一读。
四、说教法、学法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所以学习《桥》时,我让学生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2、双线并行,情景再现:
我会着力渲染环境的真实,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洪水的凶猛,将环境描写这一条线与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相结合,并采用“品读感悟”式教学方法,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
3、情法并重,读写结合:
在指导学生理解老汉的光辉形象中,我会结合文章的有关语句进行表达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语言简洁明快、手法准确无误、结构跌宕起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来祭奠老汉,这既是情感的凝聚和提升,又是落实语言实践的活动。
五、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分三步完成:
(一)、探究三个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探究问题1: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语文教学中环境烘托到位,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开课时我就将环境作为突破口,让生找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课件:
整节课就围绕洪水的凶猛拉开了帷幕。接着我引导学生抓住“像泼、像倒”“势不可当”等词,感受雨水的凶猛和洪水的可怕,领悟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语句凝练所烘托出来的紧张气氛。 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再次感受场面的紧张。《播放课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在个人读透的基础上,进行排读,即先由一个组齐读,然后两个组齐读,最后全班齐读,形成一种越来越强的气势,读出洪水的势不可挡,读出形式的危急。然后,引导学生从读书联系到生活实际,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教师设计问题: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此时你是什么感受?村民和你一样,也是惊慌失措。从而为下面反衬出老支书的高大形象埋下伏笔。这部分主要通过读来烘托气氛,孕伏情感。
2、探究问题2: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从容镇定:
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最让人感动的语句进行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⑴交流感动之一: 老支书的第一次壮举: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教师设计问题: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为引起学生的共鸣,我范读7、8自然段: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让学生思考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将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人们的恐慌与老汉的表现对比起来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⑵交流感动之二:出示课件: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为什么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对照读描写环境的句子: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⑶交流感动之三: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通过读和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悟出: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为下一环节的写话练习和理解题目“桥”的含义作了铺垫。
在学习三次感动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为了鼓励学生读出人物的情感,教师评价性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的读得较好的地方,教师可以分别给予“你命令的语气读出了老汉的镇定”,“你能把老汉读成一头豹子”,“你读出了老汉舍己为人的精神”等评价。
3、探究问题3:感悟环境场面描写与表现人物品格的联系:
本文要歌颂的人物是老支书,为什么作者却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洪水、木桥、村民?这是作者将环境场面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怎样让学生掌握呢?我采用抓住两个对比来突破:第一抓环境的险恶与老汉的沉着形成的对比,第二抓群众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形成的对比,从而反衬出老汉顶天立地的人格。
(二)、揭示课文悬念,深化文本感悟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这时发生了什么事?教师引读,学生接读最后一部分。让学生悟出这样结尾的好处?从而感受作者设置悬念这种表达方法的奇妙之处。
2、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至此,顺利突破了课文的难点,老汉的高大形象也跃然纸上。让学生“情动而词发”,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带着深切的怀念,写几句为老支书祭奠的话,既深化了老汉的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3、出示课件录音(<好大一棵树)歌曲)。
师:老汉走了,他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搭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中的一名杰出代表,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4、出示抗洪图片。
师:洪水无情,人间有爱,看,千千万万老支书一样的人又站了起来……
(三)、小结表达特点,阅读拓展延伸
1、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⑴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⑵设置悬念。
⑶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⑷语言简短。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所以,让学生学习一些表达上的特点,也是第三学段的孩子所必须掌握的。
2、语文学习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因此我设计了拓展阅读的环节:推荐的文章有《丰碑》、《“诺曼底号”遇难记》、《一个降落伞包》等。课后的拓展阅读能让学生总结这类课文的特点,更好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而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以课文为起点,进行辐射阅读,把书读厚。
六、说板书设计
16、桥
洪水 老汉 村民
(势不可当) (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惊慌失措)
收起
原文转载自 451教育教学网,由于文章太常,只转了一部分,认为适合你的话, 您可以自己点下面的地址去看。。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
全部展开
原文转载自 451教育教学网,由于文章太常,只转了一部分,认为适合你的话, 您可以自己点下面的地址去看。。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②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即将断裂的危急情景,也为下文写木桥的轰塌埋下了伏笔。
(2)对词语的理解。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是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是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拥戴:拥护推戴。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本课是指木桥在洪水的冲击下发出的响声。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阻挡。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可以由课题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教师上课伊始,可先板书课题,然后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有哪些,并简要说一说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如,《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做,既能够通过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
2.要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文章转自:451教育教学网,原文地址:http://www.451w.com/news/bencandy.php?fid=30&id=21515
收起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