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行合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4 16:03:02
什么是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
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说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箇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箇知,又说一箇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箇冥行妄作,所以必说箇知,方纔行得……某今说箇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文汇报》1990.3.11:“从晓庄师范到山海工学团,陶先生 一以贯之的精神是‘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力求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的能力.”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全部展开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收起
tongshang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就是思想和行为要时时刻刻保持一致。请注意是时时刻刻。
应该是道德和行为要合二为一吧,要知道道理也要实践吧.
如果把“知”解释成知识的话,那是不对的。
知就是我们的感知、悟知、觉知的那个能力,王守仁也叫“良知”,先儒在《大学》里叫“明德”。
同样,王守仁还有“灵明”、“心”、“本心”的叫法,大体一致。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是时时刻刻就在一起的,没有脱了了“知”的行,也没有脱离了“行”的知。我行时已经是知,我知时必然在行,知行合一提法是无奈,本质是“知行本一”。
全部展开
如果把“知”解释成知识的话,那是不对的。
知就是我们的感知、悟知、觉知的那个能力,王守仁也叫“良知”,先儒在《大学》里叫“明德”。
同样,王守仁还有“灵明”、“心”、“本心”的叫法,大体一致。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知”和“行”是时时刻刻就在一起的,没有脱了了“知”的行,也没有脱离了“行”的知。我行时已经是知,我知时必然在行,知行合一提法是无奈,本质是“知行本一”。
行过之知,那叫“回忆”;未行之知,那叫“猜测”。在“当下”,知行绝对为一体的。
至于知识、理论,那属于王学中的“私欲”(佛家的“无明”)。王守仁说“致良知”,怎么致?那就是“除私欲”。尽量不要受到理论、知识、经验、总结的干扰,心境无尘,照物自然明朗,判断自然准确。
再通俗点说,就是没有脱离了具体时空、具体事物的独立、抽象的客观规律。行中之知方是真知,知中之行是为真行。
收起
你好。
关于知行合一,自从王守仁(王阳明)先生最早提出后,后代大家都进行了自己的体会与诠释。现在我将自己的一些体会写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关于知行合一的内涵
1、知行合一,绝不仅仅是“理论联系实践”这么简单。我认为“理论联系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最低要求和标准。
2、知行合一,绝不是功利主义,也不是现在所谓的“成功学”观点。功利主义已走向歧途,成功学是理论联系实...
全部展开
你好。
关于知行合一,自从王守仁(王阳明)先生最早提出后,后代大家都进行了自己的体会与诠释。现在我将自己的一些体会写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关于知行合一的内涵
1、知行合一,绝不仅仅是“理论联系实践”这么简单。我认为“理论联系实践”是知行合一的最低要求和标准。
2、知行合一,绝不是功利主义,也不是现在所谓的“成功学”观点。功利主义已走向歧途,成功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皮毛。
3、所以,我以为知行合一至少包括以下内涵:
(1)“道”的目标:一切知行,皆以求得“顺应时代要求、谋求众生福利”为世间道,从而达到恒久认可的“道”。道之涵义,玄之又玄,在我看来,有认可之道、有非可之道,又可分为一时之道、恒久之道,我不敢多言,请自问自己认可的最好的道德目标是什么?
(2)“德”的规范:一切知行,皆以“合道认可”为规范,纵使偶尔有一时不为世人所认可的认知和行为,但所知行必将造福众生、后人,终将获得后人尊重。例如:明末袁崇焕虽然知行稍嫌苛刻,但是对于明朝忠贞、战术精湛,最终被认为一代名将。
(3)“功”的标准:一切知行,皆以“功利众生、功在千秋”为圭臬,必须有利于他人。当然,受限于历史因素和阶级利益取向,惠于一方很可能要损一方,但是只要从整体利益最大化、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把握,就会找到知行“成功”的标准。这方面,如果你有兴趣,可以看看西方福利经济学的经典理论。
(4)“持”的要求:一切知行,皆以“道德为总纲,惠于人为标准”,持续认识客观事物与主观心理的规律,持续身体力行,逐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获得大成。这也许就是程颐夫子所说的“日格一物”的过程。
(5)“变”的方法:一切知行,皆以“变则通、通则功”的思想为指导,在守住上述目的、规范、标准和要求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环境和条件,灵活采用适当方法,解决问题。在行中加深知的认识,再用更精湛的知,来提升行的效率和效益。
综上5条所述,我认为“知行合一”就是:守住“道”“德”底线,在保证大众的利益下,统一理论与实践。
二、如何达到“知行合一”?
纵观孔子、孟子、王守仁等先辈,再结合他们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生存环境,我发现几条相同之处,可能能为“知行合一”的修行提供一些参考。
1、仁心和勇心,要合乎当时道德的“正统”。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孟子的浩然正气、王守仁先生的知行合一,都符合他们世代的正统。当然,所谓正统的取向,是在当时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当时社会意识矛盾)中凸显出来的,孔子提倡克己复礼,是要用周礼平息社会纷乱;孟子的浩然正气,是要用读书人的忠贞锻造社会的公平;王守仁先生的忠君爱国,是要维持当时社会的最稳定状态。
所以,我认为“知行合一”的首要条件,是要勇于同社会阴暗面作斗争,要发维护大众利益正统的仁心和勇心。
2、忍心和韧心,要学会在逆境中的“不放弃”。君子之忍,屈于大道;小人之忍,源于己利。同时,要发韧心,要知道韧心是“君子大忍心”的常态。阳明先生也是在不得志之时,坚持追求大道的理想,忍常人不能忍,持续忍,终于面对万壑青山,豁然开朗,明白了知行合一的道理。
综上两条,我认为修炼“知行合一”的方法,可以从“坚持理想、持续努力”角度出发,灵活采用有底线的生活态度和方法,让自己尽快成为“明理之人”,那就离“知行合一”不远了。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稍综合了近几年的一些感悟。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不当之处,敬请众位大家斧正。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