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学说讲究的是什么?墨子一生其人其事?最好有些材料佐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9 12:16:57
墨子学说讲究的是什么?墨子一生其人其事?最好有些材料佐证墨子学说讲究的是什么?墨子一生其人其事?最好有些材料佐证墨子学说讲究的是什么?墨子一生其人其事?最好有些材料佐证墨家思想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

墨子学说讲究的是什么?墨子一生其人其事?最好有些材料佐证
墨子学说讲究的是什么?墨子一生其人其事?
最好有些材料佐证

墨子学说讲究的是什么?墨子一生其人其事?最好有些材料佐证
墨家思想
该派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书中.尚贤尚同是《墨子》一书的基本政治纲领.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公元前5世纪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
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从小就
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由于他的聪明巧思,使他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
出的机械制造家,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墨子的生长地山东,是当时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墨子从小就在齐鲁文化的
熏陶下,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他对于求取知识非常重视,他认为,人之所以
为人,是由于具有认识能力,能够获取知识.他在《墨子》“经上篇”(下凡引
用《墨子》一书时,仅注篇名)中说,“生,刑(形)与知处也”,“知,材也”.
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力在于形体与知识的统一,求取知识是人的本能.离开了知
识的单纯形体,在墨子看来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不过是行尸走肉而已.他一生也
正是以此自励,始终孜孜不倦追求知识.他曾致力于诗、书和百国春秋的学习,
对已有的知识博采广收.这使他拥有广博的学识,并把他造就成一代学术大师.
对于知识的追求,即使在他成名之后也从未中断过.据“贵义篇”记载,有一次
他南游到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去,所乘的车中载了许多书籍,他的弟子弦唐子
见了感到很奇怪,问载这么多书作什么用,墨子回答说:“昔者周公旦朝读百篇,
夕见漆(七)十七,故周公旦佐相天子,其修至于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
之难,吾安敢废此?”由此可见墨子勤奋好学之一斑.
墨子的为学之道并不仅仅是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学习和继承方面,而更重要
的是体现在他富于批判和创新的精神方面.他努力地汲取前人的知识,又不被前
人的思想所桎梏.他能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亲身的社会实践,提
出自己的见解,创立自己的学说,建立自己的学派.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连他的
论敌庄子也称赞他,在《庄子·天下篇》中说他“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
同”.
墨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代.当时,旧的社会秩序已日
渐瓦解,而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形成.这时期,一部分手工业者挣脱了“工商食
官”的隶属地位,又还没有受到新的专制制度的束缚,形成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
的一个独立的阶层.他们试图跻身于“士”的行列,力争参与政治,改变自身低
下的社会地位,因而成为社会上一股活动的政治势力.墨子就是在这一社会背景
下成长起来的,并成为这股社会力量的政治代表和领袖.
墨子本身就是一个工匠,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因此他了解人民大众的疾苦和
要求.他从亲身的经历中,深切地体验到统治者的奢靡浪费、以强凌弱以及兼并
战争带给人民大众的苦难.他立志要改变这种不平的社会状态,盼望建立一个政
治贤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尚同”社会.为此,他把自己创立的墨家
学派不但建设成为一个宣扬自己学说的学术派别,而且建设成为一个为实现自己
的政治主张而奋斗的政治组织.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
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春秋战国之际,私人讲学的风气非常盛行.孔子兴学在前,墨子讲学在后.
他以“遍从人而说之”为宗旨,随时随地无条件设教,以宣扬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墨子对于教学,首重德行,其次为言谈,再次为道术.他特别重视义,并以
义为道德和行为的标准.他认为,“万事莫贵于义”,“义,天下之良宝也”.
因此,他教学时坚持“有道相教”,“隐匿良道,不以相教”的原则,即首先要
学生学义守义,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其他的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墨子很重视因人施教,因才施教.他认为社会是有分工的,
各人的资质也有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也
一样,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各人的特长,而分别进行,使学生发展个性,各有
专长,并在此基础上分工合作,共同谋求天下之大利.他说,这好比筑墙一样,
能筑的筑,能运土的运土,能掀土的掀土,这样才能把墙筑成.为义谋利也是这
样,能运用哲学的运用哲学,能运用文字的运用文字,能运用科学技术的运用科
学技术,各人都“量其力所至而从事”,如此方能达到天下之大义.
墨子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导学生要学用结合.他反对孔子“君子述而不作”
的主张,坚持传述与创作并重.他认为,如果大家都述而不作,就不能有所创造,
人类社会也就不会有文明进步.他指出,如果按照孔子和儒家的君子只述,小人
方作的主张来看问题,那么古时发明弓、甲、车、船的人就都成了小人,而现在
根据这些发明制做弓、甲、车、船的人反而都是君子.凡有所述,必是有人作出
的,则其所述,岂不都是小人之道.可见孔儒的主张是荒谬的.因此,他极力主
张和提倡“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他要求学生述作并重,言行一致,
身体力行,反对那种只说不做,只讲空话的学风和作风,指出“口言而身不行”,
即为“荡口”.
由于墨子的主张代表了下层百姓的利益,其教学思想和方法也深受学生的欢
迎,因此从其学者很多,墨家也因此成为当时与儒家并称的显学.正如《吕氏春
秋·当染篇》所说:“此二士(指孔子和墨子)者,无爵位以显人,无赏禄以利人.
举天下之显荣者,必称此二士也.皆死久矣,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也正因为墨子教学的成功,使其弟子都成了他的政治主张的忠实信徒和执行者,
墨家也因此成为一个纪律严明的团体.
墨子的政治主张是兴利除害,建立一个平等、安定、人人安居乐业的“尚同”
社会.在《墨子》一书中,他一再强调要“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并以此
作为他自己及其弟子立身处世的准则.他认为儒家所主张的礼乐烦琐扰民,厚葬
伤财贫民,三年守丧伤生害事,都是有害而无利的,为此他提出了非乐、薄葬、
短丧的主张.对于诸侯间的攻伐和兼并战争,以及所造成的生产荒废、生灵涂炭
的惨况,他更是深恶痛绝,视之为天下大害,为此他提出了非攻、兼爱的主张.
他还反对宿命论,提出“官无常官,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尚同上”)的主张.他期望通过兴利除害,任贤使能,兼爱互利,实现国安民
富,平等友爱的大同理想.他终身为此目标而顽强奋斗,甚至甘冒危险,不惜献
身.
关于墨子政治活动的业绩,最著名的是止楚攻宋.当时,著名匠师公输般
(鲁班)为楚王制造了云梯,将发兵去攻打宋国(都城商丘,在今河南商丘南,拥
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间地).墨子得悉这个消息后,立即一面派遣
禽滑厘率领三百名弟子,带着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守城器械去宋国协助守城;一面
亲自从鲁国出发,赶往楚国(今陕西商南东南、安徽含山西北、河南南阳以南、
洞庭湖以北一带).一到达楚国的都城郢城(今湖北江陵附近),墨子便冒着被杀
的危险,用辩理和科技知识,使楚王和公输般折服,放弃了攻宋的计划,从而消
弭了一场攻杀战争.除止楚攻宋外,墨子还曾劝止鲁阳文君攻伐郑国(都城在今
河南新郑),劝止齐(今山东北部,都城在今淄博东北的临淄)王攻伐鲁国.
墨子所做的这些事,完全是为了实践自己的主张,是一种为理想而奋斗的献
身精神.他一生的活动都坚持这样做,不求名,不求利,自甘清苦,唯求理想之
实现.不但他自己是这样身体力行,他所教导出来的弟子也都继承和恪守这种精
神.因此,连墨家的反对派也不能不对此叹服和赞赏.《庄子·天下篇》中说: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
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
以■■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孟子·尽心篇》也说,墨子及其弟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