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怎样写好文学鉴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9:18:14
文学鉴赏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怎样写好文学鉴赏?文学鉴赏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怎样写好文学鉴赏?文学鉴赏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怎样写好文学鉴赏?所谓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并非批评家在象牙塔中闭门造出来的东西.在

文学鉴赏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怎样写好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怎样写好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怎样写好文学鉴赏?
所谓文学鉴赏文学批评,并非批评家在象牙塔中闭门造出来的东西.在当代,鉴赏与批评不仅是专业理论工作者的一种职业行为,也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群体行为.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商业文化的侵蚀,文学,已经走出了那种自诩为阳春白雪的神圣殿堂而深入到千家万户,很沾染了某些批评家所说的“一些下里巴人的泥土味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文学鉴赏与批评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具有一种广泛的社会群体性.
不过,同样是文学鉴赏与批评,不同的人,自也有高下、深浅、优劣、正误之分.职业理论家的鉴赏与批评当然不能等同于孩子们阅读时的手舞足蹈和鹦鹉学舌.这种高下、深浅、优劣、正误,固然取决于文化底蕴、理论修养、生活阅历、审美经验、个性才气等诸多要素,但是深入地把握文学审美对象的结构与层次,研究鉴赏与批评的特质,运用正确的鉴赏和批评方法,却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文学鉴赏与批评的理论建设现状看,虽然前些年文学鉴赏很是热闹了一阵子,各种各样的批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学鉴赏与批评却有了逐渐沉寂下去的趋势.即使在热闹的时候,也似乎是介绍别国的多,自主建设的少零金碎玉的文章丰富,深入系统的研究贫弱;运用新的鉴赏与批评方法实绩显著,对鉴赏与批评自身理论建设的探讨相对不足.
当然了,简单孤立地看,文学鉴赏是纯粹个人的活动,但如果把它放到一个社会化的文化系统上加以考察,则隶属于社会活动.文学作品的社会效应,正是文学鉴赏和批评隶属于社会活动的一条明证.好比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一旦与批评主体分离,批评的本身不仅隶属于社会活动,简直就是一种社会舆论的工具,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文学批评,就其结构与功能而言,在某种意义上,与社会舆论同质同构.舆论,体现一种公众的价值取向.文学批评在影响公众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公众的价值取向.然而,谬误的文学批评不仅可能扼杀萌生的文学幼苗,而且,可能导致已有的粗劣作品的传播,诱发新的粗制滥造之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媚俗文学、泡沫文学、色情文学(说好听点是情色文学)甚嚣尘上,其原因虽然比较复杂,但是与批评界未能及时地加以拨正引导,甚至一些所谓的批评家自愿充当文化掮客,也不无关系.因此,要在文化领域内扫清阴霾浮云,纯洁人的灵魂,研究和传播正确的文学作品,文学鉴赏与批评十分重要.
文学鉴赏和批评是与文艺理论、文学美学和文学史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是文学科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我们把从现实中表现出来的对文学活动的不同研究方式加以区分,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文学理论、文学美学、文学史、文学鉴赏和批评.这四种不同的研究方式,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包容交叉.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它是阐明文学规律、结构、功能、特质和原则的一门科学.文学理论与文学鉴赏和批评有密切联系.文学理论所分析的文学规律、结构、功能、特制和原则等等,对文学鉴赏和批评的活动区间、方向、内容等起潜在的规范制约作用,也是鉴赏和批评理论修养的主要构成元素,影响鉴赏和批评的质量.而文学鉴赏和批评则是文学理论的理论运用、价值实现和方法操作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文学理论又是以文学鉴赏和批评所提供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为依据,鉴赏和批评的本身也是文学理论结构筑造其理论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发展,影响文学理论的修正、补充、发展和完善.简而言之,文学理论规范文学鉴赏和批评,文学鉴赏和批评又为文学理论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只有建立在牢固的文学理论基础之上的鉴赏和批评,才有可能是深层次的鉴赏和富有成效的批评.文学理论也只有在鉴赏和批评过程中才能永葆青春.
而说到文学美学,它是研究文学的一门特殊的学科.文学美学不仅研究文学本身,而且还涉及到文学活动的形式和种类.一般地说,文学美学可以界定为关于文学审美活动一般规律的哲学科学.从整体意义上说,因为文学鉴赏和批评是文学审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必然与文学美学相互联系.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明言是“批评是运动着的美学”.而文学美学研究的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也揭开了笼罩在鉴赏和批评的审美过程中的神秘面纱.从局部意义上说,文学美学对文学鉴赏和批评具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文学美学所研究的鉴赏和批评的一般美学方法、美学原则和美学标准,不仅是不断发展的鉴赏和批评方法的基础,也是构筑鉴赏和批评理论体系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当然,文学美学也是以文学鉴赏和批评作为经验基础的,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心理特征、存在方式、分析材料等,又成为文学美学构筑理论体系的依据.文学美学不可能也不应该代表鉴赏和批评.与文学美学不同,文学鉴赏和批评不直属于美学家族,但它又是与美学存在亲密姻亲关系的另一个分支.
文学鉴赏和批评与文学史科学相比,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似乎大相径庭.文学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发展的时间序列,以及文学在时间中的运动诡计轨迹.从认识定向的过程区分,文学史科学主要面临三大任务:回溯过去,审美现在,预示发展.现存的文学史科学显然的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对过去文学发展的追溯认识上.文学史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宏观上,主要采用历史编年的方法,揭示文学史发展的阶段、历史性转折、历史演进的轨迹等;从微观上,研究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集团、文学式样以及文学家的生平、行状、创作、作品等.文学史科学与鉴赏和批评同样有着剪不断的联系.首先,文学批评中对文学发展的宏观研究,客观上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历史演进轨迹.其次,文学批评中对文学的微观研究,文学史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历代对具体作品的鉴赏和品评,成为后代文学史家研究前人作品的借鉴和桥梁.再次,文学批评对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规律等方面的研究,直接地成为文学史科学的材料而进入其领域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历代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文学史科学的研究是难以想象的.
尽管如此,文学鉴赏和批评并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它必须有自己的天地.从严格意义上说,文学鉴赏和批评应有自身严密的科学体系,尽管这种严密的科学体系的建立还有待时日,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却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未来文学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重之又重的问题.
略为概括地说,文学鉴赏和批评有三层研究对象:一是审美客体(即文学作品),二是审美主体(即鉴赏和批评者),三是审美本体(即鉴赏和批评活动).第一层研究对象是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结构层次、功能要素等;第二层研究对象是主体的思维特征、意识层次、认识客体的方法等;第三层研究对象是本体特征、内在差异、主体所显现的心理现象等.本体是联系客体与主体的基本纽带,是文学作品消费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离开审美本体,客体只是一种静态的具有审美质素的“文本”(word on the page);主体也只是一个徘徊于商品市场门前的“后消费者”(a waiting consumer).客体与主体的互动关系存在于审美本体之中,本体研究必然兼容客体与主体研究.
至于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写作,则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通过具体的写作活动,将鉴赏和品评文学的思维内容物化问文学研究的文章.文学研究正是在写作活动中完成从审美感知到审美判断的过程.
这文学批评是一个习见的术语,看上去像一块透明的材料,一眼即可洞穿,然而如果仔细研究这一术语的内涵与外延,却又十分模糊,难以捕捉.不少理论家都试图给它一个科学的界定,其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文学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它把宇宙、社会、历史、人生等包融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之中.它以哲学为内涵,以审美为外壳,以历史为生命延续.一切哲学的研究、美学的研究、历史的研究,几乎都与文学研究难以割舍.
文学批评类型的划分与文学类型的划分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各人所用的标准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分类方法.在我国曾经流行着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是按传统的文学分类“四分法”而分为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四类;二是按照文学批评的内容特点和范围,划分出作品评论、作家评论、综合评论和理论评论四类.两种划分交叉叠合.
任何文学的鉴赏与批评既是文学活动本身的延伸,又是文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文学鉴赏和批评形态的本质是对文学活动切入角度的类型的考察.如果作粗略的考察,在文学活动中,有两组独立而又统一的恒定关系:现实——作家——文学;文学——读者——现实.这两组关系不是一种单维的线形关系,而是一种多维多向的关系.
在第一组关系中,首先就必须研究现实与作家、作品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现实不仅是指存在的物质世界,而且是指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文学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历史进程、生存环境、民族心理、审美时尚、社会整体意识、集团统治思想等等,都必然对文学有复杂的或隐或显的影响.无论作家是生命“为人生的艺术”,还是“为艺术的艺术”,要完全超越特定时代的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而天马行空,那只能是像提着自己的耳朵要飞离地球一样的幻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批评方式,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任何文学现象的出现都可以从社会、政治、文化的背景上找到其产生的根源与发展的动因.从社会的文化的背景上追寻文学产生根源与发展动因是批评家的一个古老命题.时代的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并不是直接地移植到文学作品中去,而是经过作家主体的过滤而折射出来的.作家创作的过程是一种审美经验的过程,这一经验过程,虽然与作家的现实人生经验相关联,但是一旦进入这一经验历程,又与现实人生的经验形成暂时的隔绝.所以,在这一经验历程中,作家作为创作主体,个人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情感倾向、个性才气、心理气质、情趣视点等一起融入审美经验,引导着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研究这种复杂的创作心理机制,是文学批评的广阔天地.
在第二组关系中,首先必须考察作品与读者接受的关系.文学作品只有当它被观照、被理解的时候,才有意义;同样,文学作品也只有在被观照、被理解的时候,它的意义才能实现,作品存在的美学价值才能转化为审美价值.作品进入接受世界,通过读者而具体化.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批评家必须研究文学接受的普遍规律;鉴赏和批评的心理机制、理解视野;不同体裁、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的切入角度、流动视点;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制约、定向心理机制等普遍性的问题.又必须对鉴赏者的文化环境、个性气质、生活阅历、理论修养等,分块切割研究,找出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差异性问题.这些方面正是接受美学研究的经久不衰的主题.另一方面,在这一组关系中,还必须研究文学是怎样通过寻求一种感觉经验的连续,超越生命在特定时空下的限制,透过读者的会议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不断地使之重新观照自我,审视自我,洞察人类生命的内在本性,从而涵养读者的人格,完成精神境界的提升与现实的超越,在重建虚构的文学境界中,读者重新把握现实,洞察人生,重塑灵魂,得到文学间接影响现实的作用.
这两组关系的交接点是文学作品的本身,这是文学鉴赏和批评最重要的对象.文学作品是从事文学活动的实体显现,作者、读者、现实的关系也只有通过作品才能互相沟通,融为一体.现实生活世界同艺术审美世界的区别与联系,只能在文学作品中才能得到确切的解释.同时,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以重建虚构为存在形式,以审美功能为生命的焦点,尽管文学作品自身是一个多层面的开放的图式结构,但是,它毕竟又是一个自足的整体,有自身的层次规律、组合要求和结构规则.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功能等,仍然是文学研究的重点.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从客观的生活世界经由作家的创作世界,到文学世界,再到读者的接受世界,乃至于纯粹的批评世界,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文学活动的每一个世界,既是一个流动过程的终结,有特定的运动轨迹,又是一个流动不定的多维多向的互为因果的发展阶段.文学活动的演变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基本上圈定在这五个世界之中.也由这五个世界,可以把批评分为五类:作家批评、作品批评、接受批评、整体批评、批评的批评.关于这五类批评,在此不作赘述了.
此文主要阐述了关于文学鉴赏与批评的一些简单情况,至于如何写作文学鉴赏与批评,及其他一些传统的文学鉴赏、批评概况等等,有待下回再续.我也只是在此纸上谈兵,目的是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