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阅读课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09 07:53:21
怎样理解阅读课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样理解阅读课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怎样理解阅读课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改”以来有人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不恰当地“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孩子”即语文本体.这样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败俱伤.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训练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是语文科的专责.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乌申斯基语)因此,语文作为学习母语的课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语文教师“守土有责”.要警惕内容庞杂、形式翻新、喧宾夺主、淡化本体.我们在漫长的改革过程中,已经交出了昂贵的“学费”,要防止左右摇摆,避免大的曲折,种好自己的田,浇好自己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