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中发挥的作用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1 20:15:20
国家财政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中发挥的作用急
国家财政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中发挥的作用
急
国家财政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中发挥的作用急
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惠城区扩大内需不仅在城市,更大的潜力在农村,到2008年末全区常住总人口108.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9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30.26%.但是面对交通不便、农民居住分散、农村消费环境差、消费水平参差不齐的农村市场现状,许多企业因找不到一个适时进入农村市场的切入点而止住开拓农村市场脚步.因此,相对于城市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农村市场多年是启而发展缓慢的状态,远离市场经济的核心地带.在目前城市居民消费相对饱和、消费市场缺乏新热点的情况下,农村居民是一个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蕴藏着巨大消费需求,如何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我区农村居民商品消费整体现状
惠城区属于惠州市的中心城区,但仍有相当广大的农村地域,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区域面积不断扩大.到2008年,惠城区区域面积为141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82平方公里,但是相对于区域面积来讲,建成区仅占了5.8 %,仍有94.1%的区域仍属于农村范围.从目前农民生活消费情况来看,农民消费购买力在不断提高,这主要依赖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到2008年惠城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7425元,同2005年相对比增加2974元.在做好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搞活和拓宽农村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拉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重要举措,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这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越来越影响到国内需求的扩大,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协调发展.从2008年公安人口统计年报中可以看出,全区户籍总人口为829124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329275人;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惠城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13941588千元.而从1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人均生活消费商品购买支出2784元,以此推算出农业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16702千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6.6%.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潜在消费力是很大的,对搞活农村消费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消费结构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差异性
由于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异,以及各自消费观念,二者存在着相当大差异.2008年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7384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9481元,二者相差2.64倍.八大类生活消费总支出结构各自比重存在一定差别.
八大类生活消费支出比重:
项目
总支出
食品
衣着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交通和通讯
文教娱乐用品用服务
居住
其它商品及服务
农村居民
支出额
5019
2430
218
537
233
536
482
179
404
比重
100%
48.4
4.3
10.7
4.6
10.7
9.6
3.6
8.1
城市居民
支出额
16581
5654
928
1026
851
3177
1728
2631
587
比重
100
34.1
5.6
6.2
5.1
19.2
10.4
15.9
3.5
从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比重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偏重于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城市居民的消费除食品消费以外,已经趋向于交通通讯和居住两个各方面.具体有以下情况.
1.食品购买消费支出少,比重高于城市
由于收入以及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差异,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仍然注重于食品消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由购买支出部分和自产自食两部分构成,从上表食品购买消费支出比重可以看出,农村食品消费比重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多出14.3个百分点.但食品购买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从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居民人均食品购买支出为1607元,与城市居民食品购买消费人均4607元相比较低2.87倍.以此推算2008年农村居民购买食品总额在529145千元,占2008年经济普查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销售总额的18%.
2.衣着消费配套成衣化,消费增长缓慢.
衣着是人们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需要.随着农村居民生活不断殷实,衣着消费倾向成衣化,也越来越讲究穿着的款式、花色、质量、舒适和装饰.但是农村劳动力多为从事体力劳动,以及居住环境无法与城市相对比,虽然也有一到两件款式、花色、质量、舒适和装饰要求比较高的服装,但只是在过节和休闲时穿出;平时工作仍然着装比较简朴,只要穿不坏就不换.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218元,支出总额为71782千元,占经济普查衣着消费总额的10.1%.与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相差710元.
3.交通通讯消费发展所占市场比重不高
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遵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农村交通通讯建设,实现了村村公路硬底化,通讯设备基本覆盖所有村委会,使得农村交通和通讯网络的进一步改善,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工作、娱乐、交际带来了很大方便,特别是农村交通工具由单车变为摩托车,也激发了消费市场,但一些偏远农村多数购买一些淘汰交通工具,如淘汰的摩托车,价格基本在千元以内;通讯价格不断下降,通讯设备购买价格由低到高全部具备,加快了通讯器材市场消费.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支出为536元,其中购买交通、通讯设备支出人均13.21元,占经济普查交通、通讯设备零售消费市场的0.14%.整个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同城市居民人均支出相对比仍然相差5.93倍.
4.文教娱乐消费有发展但仍然偏低
交通、通讯事业不断深入农村,农村人员不断走出家门,视野不断开阔,促进农村文化娱乐市场的活跃,文化娱乐享受再也不是城市居民独享的专利,农村居民也开始享有,2008年住户调查资料显示,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占到生活消费的9.6%,但是这种消费却集中在子女教育投资上,娱乐消费的比重仍然很低,2008年经济普查中文化、音像等商品零售额为181207千元,农村所占比重为6.2%.而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人均为829元.但相对城市居民支出人均仍相差3.56倍.
5.健康保健意识普及化速度缓慢
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及农村居民健康、保健意识的增强;区委、区政府加大对农村医疗硬件的投入,实现了村村具备医疗站,配备了医务人员,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门的目的,同时加大力度宣传医疗卫生知识,增强农村居民的卫生知识,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认识.2008年,人均医药品购买支出为99.67元,以此推算农村居民医药品支出总额32928千元,占经济普查医药品零售总额的20.5%.同城市居民医疗保健人均支出相差3.65倍.
三、目前农村消费市场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1、虽然农村居民收入连续保持稳定的增长,但是由于起步低,其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差别仍然在扩大.而且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最根本原因是农民的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使得市场消费增长后劲不足.2008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42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扩大到1:2.6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而造成消费滞后的主要因素:一是消费者观念未跟上时代节奏,农民购买商品注重价格,不注重质量;二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民消费还有后顾之忧.三是农民有钱以后,首要大事是建房,改善住房条件,不少农民外出打工赚钱,回来建成一栋房子以后,连装修的钱都没有了,又要再去打工.
2、农民预期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农民收入结构有了大的改变,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而且工资性收入多是务工收入,工作的流动相较大,给收入带来不稳定性.对于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仍然是主要收入来源.但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农民面临自然灾害带来风险和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利益损失,导致未来收入预期不稳定.与此同时,当前农村居民保障体系中只是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居民只是得到了最基本看病保障,但是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没有建立,所以农村社会保障滞后于城镇.农民在此方面预期消费支出压力比城镇居民大,农村居民不得不压缩平时消费,留有相当数量的储蓄以防备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生活风险,从而降低了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
3、消费观念上在差距,限制农民的消费面.农村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量入为出”的传统生活方式,“攒钱养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勤俭节约”的态度普遍存在,“能自己种的不买,能凑合用的不换,能不花钱的不花”;另外受传统消费观念和现实收入情况的制约,农民缺少举债消费的心理支撑,而且开展农村消费信贷面临的诸多困难,消费信贷发展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4、农村流通秩序较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长期以来,在打假治劣方面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加之农村居民识假能力有限,自我维权意识不强,假冒伪劣商品便“上山下乡”流入农村,以致农村市场成为“假货集散地”和“销废市场”,坑农害农现象不断,严重侵犯了农民利益,致使农民对于农村地区销售商品的不信任是农村消费市场经营不佳的重要原因.加上农村一些农家店、超市很多进货渠道“来路不明”,市场监管严重缺位,等到购买电器等大件商品和高层次使用类产品时,更多的农民消费者“出于不信任”会选择进城购买.
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1、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首先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业.当前农村劳动力就业一是缺乏劳动技能,二是缺乏就业门路.其次是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乡镇,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强农村现有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这样既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又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现金收入比重,扩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另外必须保持城市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才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过去一提增加农民收入,人们只想到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但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仅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有关,与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更加紧密.所以,必须将增加农民收入当作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加强城乡产品交流、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城乡联动的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我国的生态产业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初期,生态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必然增加,将会成为吸收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渠道.积极发展城乡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吸纳农民就业.大力引导和支持农民参与发展城市服务业等.
2、要建立和健全包括医疗和养老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一定程度上缓解病人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逐步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养老等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切实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增加即期消费.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还要从政策层面加大力度.在当前形势下,扩大农村消费亟须破解农民“能买”和“敢买”的现实问题.国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让更多农民达到“能买”的水平;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资安排各项农村民生工程,通过制度建设解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消费的安全感,则可以促进广大农民“敢买”.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消费环境
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同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应当抓住当前中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好机遇,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水利、电力、交通、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通过以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对传统农家店进行改造,为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完善农村的服务和维修网点,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等.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用水、供电、交通和通讯条件以及售后服务,既可缓解农村居民服务性需求对社会构成的压力,又有利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规范农村市场,整顿市场秩序.加大城乡打假力度,建立有效的职能机构,让农村消费者在其权益遭受侵犯时有地方“讨说法”, 切实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村市场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积极性,打消农村消费者思想上的顾虑.
4、企业要加强市场调查,针对需求特点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农村消费市场具有范围大、容量大、分布广的特点,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在商品供给上必须创新,立足于消费变化,开展农村市场调查,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搞准市场定位,开发生产适应农村居民需求变化的新产品,不断为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口味的创新产品,做到简单实用、操作方便、经济适用、价格低廉,使农民买得起、用得上,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市场,启动农村消费.因此生产厂家要根据农村消费市场的特点, 开发出适合农村需求的产品,工业产品下乡活动如果不能把相应的服务也送下乡,并扎根在乡村中.农户对工业产品的购买与使用就会始终处于担惊受怕之中.
5、引导农民正确消费,拓宽消费领域和层次
更新消费观念是开拓农村市场的先导.要引导农民破除小农意识,激发农民通过勤劳致富,换取生活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领略新的消费时尚,拓宽消费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扩大,因此有必要引导农民由单纯的吃、穿、用等方面的物质消费扩展到更多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同时,要着重提高农民的素质,引导农民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加大科技、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和档次.
加强消费环境与消费安全.首先,要在传统的集贸、批发和零售等营销渠道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以现代连锁经营为代表的适应农村市场的营销网络,促进现代消费方式、流通模式和市场经营机制向农村渗透.其次,要结合农村市场的消费特点,广泛开展行之有效的促销活动,完善售后服务体系,坚决制止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此外,要建立严格的农村商品准入制度,从源头堵住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农村市场的渠道,严厉打击与农业生产资料及农民生活消费资料相关的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第四,要在农村设立消费者投诉站,并对农民进行相关教育,培养其维权意识.
改善消费市场环境不仅助推农村市场拉动内需经济,也是新农村建设长远发展的需要.只要措施到位,执行有力,在购买力不断增强的农村消费市场,农民消费将一改过去简单的食品和生产性支出,向更丰富更高层次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