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13:06:18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x09分类\x09翻译方法\x09例子
名词动用\x09 \x09前加动词\x09一狼洞其中(打洞)
\x09\x09前加介词后加动词\x09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x09\x09另外动词替换\x09舍于其址(盖房子)
名词作
状语\x09表形状\x09像…一样\x09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
\x09表态度\x09像对待…一样\x0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x09表方位\x09在…,从…,向…\x09孔子东游(向东)
\x09表时间\x09每…,在…\x09岁赋其二(每年)
\x09表工具\x09用…,乘…\x09辇来于秦(乘车)
\x09表处所\x09在…\x09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词
作动词\x09 \x09状语对译法\x09敌人远我(远离)
\x09\x09补语对译法\x09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x09\x09动词替换法\x09私我也(偏爱)
形容词作名词\x09形容词+的+名词\x09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使动\x09名词使动\x09使…成为什么\x0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成为王)
\x09动词使动\x09让…做什么\x09臣活之(使…活下来)
\x09形容词使动\x09使…变得怎样\x09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蠢)
意动\x09名词意动\x09把…当作…\x09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x09形容词意动\x09认为…怎样\x09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文言文翻译技巧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察.其翻译原则主要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义翻译成“辅佐”即可.
2.解释和翻译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这种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如:“焚百家之言”的“言”当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根据文意,这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3.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是比喻的,要翻译成“像……什么”,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是委婉说法的,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4.各类专有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译时要注意.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各种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可按现在的说法译出.
5.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不内”后省了宾语,可补出.
6.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译出.
7.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浓缩.如“怀敌附远,何招不至?”就应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这类句子言简意深,如翻译时不扩充,就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有的句子为了某种需要,故意用繁笔,遇到这种情况,只译出意思即可.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古文翻译八法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
一、 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如: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 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4) 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
(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
(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2)“异同”只有“异”的意思;(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4)“出入”在课文中只有“入”的意思;(5)“饥穰”只有“饥”的意思;(6)
“深浅”只有“深”的意思.
此外,有些词语只有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如一些语气词、发语词、助词以及表敬称或谦称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
三、 乘.古汉语中,倍数表达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
古汉语中,如果还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圆月之夜晚.同样,“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岁的花季年龄.
四、 除.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 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已保留下来了.
(二) 简略式.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为分母,“一”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
(三) 嵌入式.(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2)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五、 留.古代汉语中的各类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不必翻译,直接保留,只有不译不明白时才翻译出来;古今词义一致的,也无须翻译.如:
(1)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战国策.齐策》)(人名)
(2)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地名)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朝代)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官名)
(5)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起义》)(年号.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6)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
六.换.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随着旧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有的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即在特定的语境中,改变它的词性,临时活用一下.翻译文言文时,对此要恰当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将它们替换.主要注意以下几种.
(一) 通假字.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言现象,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翻译时,要先找出本字与现代汉语构成的通假.
(1)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齐桓晋文之事》)(“枝”通“肢”,肢体)
(2) 今王田猎与此.(《庄暴见孟子》)(“田”通“畋”,打猎)
(3)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卒”通“猝”,卒然,突然)
(4)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从,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文中指暗中跟踪)
(一) 名称说法改变.如: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箧,箱子,这里指书箱;屣,鞋子)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项脊轩志》)(爨,灶)
(3)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斯须,复音虚词,一会儿)
(4)目不能两视而明.(《荀子•劝学》)(目,眼睛)
(二) 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游水.名词活用为动词)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殚,出产的;竭,收入的.动词活用为名词)
(3)斫其正,养其旁条.(《病梅官记》)(正,正枝,或主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七.移.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
(一) 主谓倒装.如: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译文: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
(二) 宾语前置.
(1) 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
B.大王来何操?译文:大王来带着什么(东西)?
(2)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我.
B.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译文:没有人肯照顾我.
(3) 用助词“之” 、“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有什么用处呢?
B.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4)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A.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B.是以见效.(《屈原列传》)译文:因为这个被放逐.
(三) 定语后置.如: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明确:“高”修饰“庙堂”,即“高庙堂”;“远” 修饰“江湖”,即“远江湖”.)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石钟山记》)(明确:“铿然有声”为定语,修饰中心语“石”)
(四) 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如:
(1)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明确:“于掌”是“运”的状语 )
(2)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明确:“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宾短语做“饰”的状语.译文:(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几种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是文言文固定说法,并非是什么倒装句,只是为了便于记忆,学会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才将它当作理科公式一样,利用它来获取新知识罢了.
八、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经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如:
(1)(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省主语)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省谓语动词)
(3)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赤壁之战》)(省宾语)
(4)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赤壁之站》)(省介词)
(5) 蟹六(条)跪而二(只)螯.(《劝学》)(省量词)
总之,古文今译,要遵照“信”、“达”、“雅”的原则.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至于畅达、优美,那是更高的要求.要尽量口语化、规范化,在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和语音习惯的基础之上,正确理解文意,了解原文作者写作的主旨和感情的倾向.
基础知识还有哪些要考?我是想考国美附中的 拜托了 国美附中?七中么分别是给出的文言文中的 和 课文中的语句所以课文里的文言虚词也需要熟练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分类翻译方法例子
名词动用 前加动词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词后加动词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动词替换舍于其址(盖房子)
名词作
状语表形状像…一样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
表态度像对待…一样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方位在…,从…,向…孔子东游(向东)...
全部展开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分类翻译方法例子
名词动用 前加动词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词后加动词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动词替换舍于其址(盖房子)
名词作
状语表形状像…一样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
表态度像对待…一样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方位在…,从…,向…孔子东游(向东)
表时间每…,在…岁赋其二(每年)
表工具用…,乘…辇来于秦(乘车)
表处所在…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词
作动词 状语对译法敌人远我(远离)
补语对译法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动词替换法私我也(偏爱)
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名词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使动名词使动使…成为什么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成为王)
动词使动让…做什么臣活之(使…活下来)
形容词使动使…变得怎样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蠢)
意动名词意动把…当作…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形容词意动认为…怎样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文言文翻译技巧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察。其翻译原则主要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义翻译成“辅佐”即可。
2.解释和翻译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这种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如:“焚百家之言”的“言”当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根据文意,这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3.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是比喻的,要翻译成“像……什么”,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是委婉说法的,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4.各类专有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译时要注意。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各种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可按现在的说法译出。
5.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不内”后省了宾语,可补出。
6.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译出。
7.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浓缩。如“怀敌附远,何招不至?”就应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这类句子言简意深,如翻译时不扩充,就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有的句子为了某种需要,故意用繁笔,遇到这种情况,只译出意思即可。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古文翻译八法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
一、 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如: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 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
(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4) 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
(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论积贮疏》)
(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2)“异同”只有“异”的意思;(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4)“出入”在课文中只有“入”的意思;(5)“饥穰”只有“饥”的意思;(6)
“深浅”只有“深”的意思。
此外,有些词语只有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如一些语气词、发语词、助词以及表敬称或谦称中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无法译出,可删去不译。
三、 乘。古汉语中,倍数表达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谋攻》)其中,“十”“五”后省“倍”字;“倍”,表示“一倍”。
古汉语中,如果还有并举两数,那么就以其乘积表数了。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圆月之夜晚。同样,“年方二八”,“二八”即十六岁的花季年龄。
四、 除。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绝大多数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概括,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 完型式。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三分之一”的分数形式,从古代延续至今,已保留下来了。
(二) 简略式。如“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为分母,“一”为分子,“十一”即十分之一。
(三) 嵌入式。(1)分母+“分”+“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2)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3)分母+“之”+分子。如“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治平篇》)“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五、 留。古代汉语中的各类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朝代、官名、年号、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不必翻译,直接保留,只有不译不明白时才翻译出来;古今词义一致的,也无须翻译。如:
(1)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战国策。齐策》)(人名)
(2)战于长勺。(《左传曹刿论战》)(地名)
(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朝代)
(4)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官名)
(5)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起义》)(年号。秦朝的第二代皇帝胡亥)
(6)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三国志•魏书﹒武帝传》(量具名)
六。换。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随着旧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有的可以按照一定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即在特定的语境中,改变它的词性,临时活用一下。翻译文言文时,对此要恰当选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将它们替换。主要注意以下几种。
(一) 通假字。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言现象,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翻译时,要先找出本字与现代汉语构成的通假。
(1)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齐桓晋文之事》)(“枝”通“肢”,肢体)
(2) 今王田猎与此。(《庄暴见孟子》)(“田”通“畋”,打猎)
(3)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卒”通“猝”,卒然,突然)
(4)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从,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文中指暗中跟踪)
(一) 名称说法改变。如:
(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箧,箱子,这里指书箱;屣,鞋子)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项脊轩志》)(爨,灶)
(3)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斯须,复音虚词,一会儿)
(4)目不能两视而明。(《荀子•劝学》)(目,眼睛)
(二) 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水,游水。名词活用为动词)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捕蛇者说》)(殚,出产的;竭,收入的。动词活用为名词)
(3)斫其正,养其旁条。(《病梅官记》)(正,正枝,或主干。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4)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一,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七。移。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的相应句式的语序如果有所不同时,翻译中要将文言语序移位。
(一) 主谓倒装。如: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译文: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
(二) 宾语前置。
(1) 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A.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起呢?
B.大王来何操?译文:大王来带着什么(东西)?
(2) 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A.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的人没有欺我。
B.莫我肯顾。《诗经•硕鼠》)译文:没有人肯照顾我。
(3) 用助词“之” 、“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A.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有什么用处呢?
B.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4)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A.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百姓)呢?
B.是以见效。(《屈原列传》)译文:因为这个被放逐。
(三) 定语后置。如:
(1)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明确:“高”修饰“庙堂”,即“高庙堂”;“远” 修饰“江湖”,即“远江湖”。)
(2)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以皆是也。(《石钟山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