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中国古代 国外 有什么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21:31:32
论语对中国古代 国外 有什么影响
论语对中国古代 国外 有什么影响
论语对中国古代 国外 有什么影响
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毕竟我对其了解的深入程度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对其历史地位或性质妄加评论的程度.这个学期,思修课布置写《论语》的读书笔记作为平时作业,于是我只有硬着头皮写一点点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错误,请老师给予指正.
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个人对该句的理解持保留意见,见下文).若子民全都仁义忠孝而又不知,自然不会犯上,不会犯上也就不会作乱,更谈不上谋反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 P1).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必须要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锁.《论语》自然是首当其冲.所以,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确的.打得很好.
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
所以,我主张这样读论语:仅仅把它当作一部书,不带历史偏见地来读.
这样读一读,我觉得,《论语》本身并不是框框条条道德规范.它是鲜活的生活.
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说了这么多,不举例子就全是空谈.所以下面我就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我读论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论语》中记载孔子评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如果要问我,读了《论语》,如何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读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几个字以说得详细些,那就是: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