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评画诗有哪两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9:28:16
苏轼的评画诗有哪两首?
苏轼的评画诗有哪两首?
苏轼的评画诗有哪两首?
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在题画诗中,首先提出了绘画的品评标准,即画中有诗.他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昧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日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苏轼称赞王维创造性地把诗歌和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称赞他的《蓝田烟雨图》象他的这首《山中诗》一样,色彩明丽,清新秀美,表现出作者恬静的性格,高清的韵致,总之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孕育着丰富的诗意.他把这作为衡量画品高下的根据.
如果说,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只提出评画标准,那末他在《王维吴道子画》一诗中则对这一标准作了具体的阐述.他先评吴画:‘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他推崇吴道子所画的《至人谈寂灭图》,说图中的至人、悟者、迷者、蛮君等,各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他还曾称吴画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即吴画既能自出新意,不为规律所束缚,又能在豪放的笔墨之外,表现事物之理.尽管吴道子有天纵之才,穷丹青之妙,他还认为不如王维.在《王维吴道子画》中他继续写道:“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无间言.”这里所说的“得之于象外”,就是画家创作要有“象外之意”,“象外之旨”,亦即画中有诗.他把这个作为区别画家与画工、区别画品高下的根据.认为吴画虽妙绝,但缺乏象外意,味外味,只能“犹以画工论”.而王维则不然,所画的《祗园弟子像》,人物瘦骨似鹤,有清赢示病之容,心如死灰,有隐几忘言之状,表现出一种恬淡清寂的精神境界.他也欣赏王维所画的两丛竹,雪节霜根,交柯动叶,显示出高洁的品德.总之是赞赏王维不仅能描摹客观对象的形貌神态,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出自己所向往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他所说的“得之于象外”的含义,并认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挥洒自如,才能“有如仙翮谢笼樊”.他还进一步指出,画中有诗的诗意,正是画家的性格、气质、教养的具体体现:“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王维的壁画充满诗意,就因为他同时是杰出的诗人,他的画同他的诗一样,清新敦厚,超妙脱俗,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他具有幽花香草般的纯洁的品德,有很高的学识教养.正由于此,他才把王维的画置于画圣吴道子之上.
这首诗不粘滞在画上发论,而是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他的画中有诗的可贵见解.他强调画中要有象外之意,画家通过画面表现自己的思想性格,强调文化素养对艺术创造的巨大作用.这些就成为以后文入画论的核心,对以后文人画的兴起,起了推动作用.
由于画中的诗意是象外之意,是艺术家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素养的产物,而且通过画面间接表现,因此要求鉴赏者必须具备学识教养,必须特具理解力,感受力.例如当时的伟大画家李公麟曾创作《阳关图》和《归去来图》,其构思立意能摆脱世俗之见,一般人很难领会,即使著名的诗人和书画家黄庭坚在《题阳关图》中,也只点出离情别绪:“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在《题归去来图》中,只看到陶渊明归隐的喜悦:“日日言归真得归,迎门儿女笑牵衣”.而苏轼则不同,他看到画家在阳关水滨画一钓者,悠然闲暇,哀乐不关其意,于是就题词:“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这“意外声”就是讽刺轻离别的“名利客”.他看到画家不按通常的办法,把陶渊明画在田园松菊间,而是让这位高士徘徊在水边.用湍急的流水显现其急于求去的内心活动.这与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名利客”适成对比,所以他涉笔成趣:“为君翻作《归来引》,不学阳关空断肠.”苏轼的这一题诗之所以高人一筹,就在于他与李公麟都是诗人兼画家,“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同时也由于他“不粘画上发论”,能巧妙地把两幅画联系起来,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笔触,加深了画面的诗的意境.
除了山水画、人物画外,苏轼认为花鸟画和其他画也应画中有诗.人们经常提到他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的名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用以说明他论画重神似,论诗重含蓄,这自然言之有据.但他特别欣赏的则是王主簿画中的诗意:“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这是说王主簿笔下春意盎然,所画的瘦竹、幽花、双翎、蜜蜂,巧夺天工,形神兼备,简直就是诗.也正是在这首诗中,他提出了著名的论点:“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至于他为惠崇《春江晓景》所作的题跋,因能深入地揭示出画中的诗的意趣,至今仍流传万口,深受人们喜爱.
二、“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苏轼不同意杜甫的书论,因为书体之中有雄伟、劲峭、挺拔、凝重、圆润等等,各有千秋,评书不能拘于一格.评书是如此,评画也是如此,应允许绘画的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并存.我们先看他如何论山水画,他的《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
缥渺营丘水墨仙,浮空出没有无间.
尔来一变风流尽,谁见将军著色山.
□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
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时.
从第一首诗看,可知北宋时盛行的已不是唐代伟大画家李师训父子(人称大、小李将军)的金碧山水,而是宋初伟大画家李成(人称李营丘)的水墨山水了.水墨山水不重色彩,主要用墨的浓淡、干湿、深浅渲染而成,适于描摹清润淡远或苍茫重深的自然景色.这种山水始于唐代,但没有得到大的支持.只有到了北宋,经过李成的创造和发展才风靡一时.这首诗不仅赞赏李成的水墨山水,而且具体地肯定李成所独创的萧疏清旷的“平远寒林”.按当时画法,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故曰“缥渺”水墨仙;平远之色有明有晦,故曰“浮空出没”.根据同样的理由,苏轼还多次为著名画家郭熙的《秋山平远图》题诗,说他的画境界开阔,是山水诗人孟浩然歌吟的好题材.他给著名画家宋迪的《潇湘晚景图》以很高评价,称之为寄意幽远,纯任自然.苏轼的这些题跋,反映了以“平远寒林”为基础的水墨山水,在当时已有卓越的成就.
从第二首诗看,苏轼也喜爱李思训的金碧山水.“谁见将军著色山”的感慨,正是为这一画派的衰落而引起的.他所题的这幅画的内容与韩愈的《山石》诗的内容大致相似.行人天明独去,正为看不清道路而踌躇待徨,幸好金色的阳光透过游动的浓云,照着布满盘石的山峦,照着烂漫的山花,照着澄碧的山泉.我们可以想见,这金碧辉映的色彩,正好表现多采多姿的美丽河山.他还为李思训所作的《长江绝岛图》题诗,赞扬其高度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