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讲一下亚想士多德的中道 思想,最好能做一个和中国的孔子的中庸思想的比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2:56:06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讲一下亚想士多德的中道 思想,最好能做一个和中国的孔子的中庸思想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讲一下亚想士多德的中道 思想,最好能做一个和中国的孔子的中庸思想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讲一下亚想士多德的中道 思想,最好能做一个和中国的孔子的中庸思想的比较
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幸福与美德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中道学说 ,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亚氏的中道思想是对古希腊传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与通常所说的折衷调和主义有本质区别 ,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火花.亚氏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于节制人的私欲 ,提升人的道德情怀有着重要意义.在政治生活领域 ,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共同富裕的正确路线 ,提高对今日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认识.
每种德行都是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
而每个极端都是一种罪恶.这一点可以由考察各种不同的德行而得到证明.勇敢是懦怯
与鲁莽之间的中道;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之间的中道;
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谦逊是羞涩与无耻之间的中道.有些德行却似乎并不能
适合这种格式,例如真理性.亚里士多德说真理性是自夸与虚伪之间的中道(1108a),
但是这只能适用于有关自己个人的真理性.我看不出任何广义的真理性可以适合于这个
格式.从前有一位市长曾采用过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他在任期结束时讲话说,他曾经力
图在一方面是偏私而另一方面是无私这两者之间的那条狭窄的路线上前进.把真理性视
为是一种中道的见解,似乎也差不多是同样地荒谬.
亚里士多德关于道德问题的意见,往往总是当时已经因袭成俗的那些意见.在某些
点上,它们不同于我们时代的见解,而主要地是在与贵族制的某种形式有关的地方.我
们认为凡是人,至少在伦理理论上,就都有平等的权利,而正义就包涵着平等;亚里士
多德则认为正义包涵着的并不是平等而是正当的比例,它仅只在某.些.时.候.才是平等
(1131b).一个主人或父亲的正义与一个公民的正义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奴隶或儿子乃
是财产,而对于自己的财产并不可能有非正义(1134b).然而谈到奴隶,则关于一个人
是否可能与自己的奴隶作朋友的这个问题上,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却略有修正:“这两方
之间是没有共同之处的;奴隶是活的工具.……所以作为奴隶,一个人就不能和他作朋
友.但是作为人,则可以和他作朋友;因为在任何人与任何别人之间——只要他们能共
有一个法律的体系或者能作为同一个协定中的一方,——都似乎是有某种正义的;因此
关于孔子,
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中”是指“喜怒哀乐之未发”,内心平正无偏无易.所谓“和”是指喜怒哀乐已发,但能合乎法度.“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但构成“和”的各种不同因素必须保持一定的量和度.所以“和”与“中”是一回事,可用“中”的标准去把握“和”,用“和”的精神去理解“中”.
郑玄说:“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意思是把执政原则转化为道德原则乃至日常思维法则.郑玄又说:“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理性原则必须运用于实际,接受实际利益冲突的考验.可知中庸之道实质就是预防冲突之道、化解矛盾之道、维持凝聚之道、实现平衡之道.把中庸这种执中、防偏、追求公正的人文思想方法扩展到自然领域,与自然生态中的和谐现象相结合,便有了中和之道.“中和”也是恰到好处的意思,即人与人的和谐是有原则的,应以“礼”为标准,用“礼”节制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一切言行都纳入礼的规范之中,说话做事都完全与自己所处的地位相符,也就是“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发展.然而对于那些“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的和气、和顺、做老好人的作风,孔子是厌恶的,“亦不可行也”.
看到这些,也许我们心里会变得火热,也许我们会为先贤的智慧而惊叹,因为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具体而伟大的道路,但是,让我们这优点不足的人,做事情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而又团结和谐,想达于这种高深的修养境界,谈何容易啊!请不要知难而退,我想我们还是先看看找到这条道路的路标——认识发现中庸的唯一途径是“诚”.书中这样说:“诚者自成也”,我想这应该是《中庸》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吧,因为只有这样“至诚无息”的精神,我们才能达到那种“大孝如舜,无忧如文王”的“德为圣人,宗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十五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