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讨论如何更有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07:43:05
小组讨论如何更有效
小组讨论如何更有效
小组讨论如何更有效
可以说,“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兴起,是一件好事情.“累”一点的课,也就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教师进行了点拨的课,在大多听课的眼里是“预设”过于严重,学生主体发挥不够.然而,学生在课堂特别活跃,老师说得很少的课,比如《理想的风筝》,老师们就认为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于是进行评课研讨的时候,有老师就认为前者的课,教师“牵”的痕迹太浓,压抑了学生的主体.到底怎么才是“牵”?是顺着学生没完没了“跑野马”,还是必须拽回应有的轨道?是随随便便散谈漫议到底,还是删繁就简告诉学生必须明白的理儿?是学生停留同一水平的泛泛而谈,还是在此基础上教师的“点睛”和转化?在很多热闹的课上,学生畅所欲言,看似尊重学生,但他们的能力其实没得提升,他们只是把原来自己肚子里有的东西展示给大家.有时候他们不愿意说,但是老师要求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只好“没话找话”.《麻雀》一课里.老麻雀和猎狗的对阵场面是相当惊险的.可有的老师却定格处理,进行理性的分析.这位老师要求是——自学课文的四、五自然段:画出描写老麻雀动作与神态的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进行理解,然后把自己感悟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从学生不紧不慢地平平静静地表达中,我感到,老麻雀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变成了学生旁观者的“无所谓”的评说和评价——多么令人痛惜.在《珍珠鸟》一课里.老师提出以下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边默读,边想象,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可以简单批注.然后练习用以下方式谈谈让你感动的地方——小组内一人读鸟的话,一人读“我”的话,体会鸟是怎么一点点缩短与“我”的距离的;展开想象,试着在文中添加小鸟的心理活动,然后相互配合,一人引读原文,一人补充想象.当学生开始汇报后,老师在一旁被“晾”了起来.你的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学生的表达.我发现,学生所说的特别“散”,东一句,西一句,尤其是想象,无边无际还缺乏深度.结果——发散下去,造成的就是“一个平面”.从学生内在的感受来说,根本没有进入一种“线性”的,或者螺旋式的“生成”中.因此,给你的感觉学生的发言就是平平,空空.最后根本没有升华到由于鸟和人彼此的信赖而创造的美好境界.难道这样的学习就能走进文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我想,教师为什么不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是否可以抓两条线:一条暗线——从字里行间抓“我”的一贯态度,另一条明线——抓“鸟”的逐渐变化.最后然后教师一点点归结到结尾的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上?的确,无论对文本怎么处理,一定不要全盘推给学生,不然就破坏了文本的张力.如果老师因为自己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主体表现在时间和方式上的话,那么,我们语文将越来越肤浅.我们的语文就成了依赖学生情况下的“勾兑”.我们的语文,本来复杂的,却简单化了,本来简单的,却复杂了.尤其是,我们的教育国情——大班额的教学目的既是够得着的,也是能够提升的.我们的课堂不能让所有的人都能马上有效,我们的形式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我们的课堂必须应有高度——哪怕队伍是一群“羊”,跟着“豹”跑,“速度”是差不了的.说到底,小组讨论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要看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是否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