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大宗师》 谁介绍下?.主要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8:12:38
《庄子·大宗师》 谁介绍下?.主要内容
《庄子·大宗师》 谁介绍下?.主要内容
《庄子·大宗师》 谁介绍下?.主要内容
《庄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
1.哲学思想
(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他把“物有分”,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的观点的一致性.
《庄子》在《追逐游》、《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无功”和“无名”的概念.“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无功”、“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
《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从上述可见,《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
(2)《庄子》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而无所积(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
《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秋水》、《则阳》、《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述,“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书中还说明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其中—条认为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从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在《人间世》篇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且以巧斗力者(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始用公开办法),常卒乎阴(最后就用秘密的办法),泰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常的诡计);以礼饮酒者.始乎治(有规距),常卒于乱(饮多了乱了规矩),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一切都是这样),始乎谅(诚实),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其将毕也必巨(巨大).”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谋.以礼饮酒,开始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大至多有奇乐,乐极、昏醉,则乱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始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这些论述虽然还在神秘虚无主义“道”的支配下,但却具有了明确的辩证法因素.
2.伦理思想
《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
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
基于上述观点《庄子》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所说的“素朴”就是对人性的回答.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规范,这种对立的东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羁绊对烈马的束缚一样.于是他主张要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无为的自然性中来.
既然人性属自然属性,同自然没有差别,那么人就应该回归自然,应该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就是顺其自然,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秋水》篇中说:“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动不为利(举动并非有利于人),不贱门隶(但也不贱视家奴);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做事无须借助人),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贱贪污(不以贪污为卑贱);行殊乎俗,不多辟异(标新立异);为在从众(随俗),不贱佞谄(向人献媚).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勉励),戮耻不足以为辱(差耻);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量度)”.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做事不偏不倚,不去伤害人们,也不去施舍,不与别人争荣誉、财物,也不辞让,不凭借别人帮助,自食其力,行为与世人不同,也不赞扬古怪的人.《庄子》主张的处世哲学是“中道”.为什么采取“中道”?因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他知道树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饮完.要人们效仿意怠乌,飞行时不领先,退却时不落后,栖息时夹在中间,因此同伙不排斥它,别人不伤害它.
《庄子》“无为”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心若死灰”.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
不过,《庄子》书中追求的“中道”“无为”同庸俗的宿命论有所不问.虽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但不完全把人归于自然,而听天由命.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灵魂已死.所以在《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见,庄子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心早死于身.
3.庄子的无神论思想
周代,春秋时期天命神鬼的观念很深,庄子毅然发起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特别可贵的.首先,庄子把“天”剥夺过来,赋予自然的含义,在《大宗师》中谈到了“天”的问题.说,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识.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养护精神,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天”实际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在《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庄周本人临死时,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人从自然中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
《庄子》书中也有反映神不灭的思想内容.在《大宗师》、《寓言》、《知北游》、《养生主》《德充符》等许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灭问题.《大宗师》中说:“夫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意为人的肉体会有变化,但精神没有损伤,精神可以不断变易身体,而没有真正的死亡.
《庄子》一书中,一方面具有无神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一方面又有神不灭的思想.一是唯物主义的.一是唯心主义的.有的学者解释说,庄子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层次的,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没有取得一致.这种矛盾现象,只要我们把庄子放到那个历史时期的范围里,对社会政治,人们的观念做具体的分析,就不难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