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有何区别?内容、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8 03:36:51
《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有何区别?内容、影响…《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有何区别?内容、影响…《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有何区别?内容、影响…一、耕作技术  人类从刀耕火种的远古发展到今天,创造出如

《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有何区别?内容、影响…
《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有何区别?
内容、影响…

《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有何区别?内容、影响…
一、耕作技术   人类从刀耕火种的远古发展到今天,创造出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很显然和发明及使用工具是分不开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而《齐民要术》一书在谈到耕作技术的时候,并没有开篇就直接介绍耕作技术,而是首先提到了耕、耙、耱等重要的农具,可见工具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耕织图册》之一
气候和土壤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作者在《齐民要术》归纳概括了我国黄河中下游的地理特点及气候特征:处于内陆地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或夏季降雨量稀少,降雨时多为暴雨.鉴于这种独特的气候状况,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抗旱保墒(保墒即保持田地里的湿度)方面的问题做了详尽的探讨.   贾思勰在书中分析了黄河上游的高原土壤的特点,指出其具有天然的优良土质,只要在后天能够得到适当的使用及维护,就可以确保收获丰盛的农作物.合理适当的维护土地,实际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学问.要注意和考虑的问题很多,包括有改造和熟化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地力、作物轮作换茬、绿肥种植翻压、田间井群布局及冬灌等方面,在《齐民要术》中,作者对这些问题都有周全细致的阐述.   气候和土壤条件给农业生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以依靠人的后天努力来挽救和弥补的.针对北方干旱少雨的情况,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怎样打井浇地、积雪、冬灌等等问题,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创见.特别是总结了耕、耙、耱、锄、压等一整套保墒防旱的技术.对于这些环节之间的巧妙配合及灵活操作、运用都做了系统的归纳.《齐民要术》中列举了形式多样的耕作方式,有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等.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过程中,他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此外,对于已经耕坏了的土地,作者也记述了补救和改良的措施.    农耕图壁画
书中还专门提到了怎样保持和提高地力.我国魏晋以前的农民们,主要依靠轮换休闲的办法来恢复提高土壤肥力.这种方法虽然对耕作过后的土地具有一定程度的改良作用,但在提高土地实用率方面不但没有多大优势,相反的,这种休闲的方法实际上是妨碍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浪费了土地的有效资源.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恢复土地的肥力,又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换一种更直观的说法,就是:能不能使土不经过休闲就能不间断的进行生长,在不间断的工作过程就是不间断的恢复和提高地力的过程.这种想法看起来似乎矛盾,行之不通.但是,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们在劳动的过程当中,总能一边总结经验,一边发现生产中的诀窍,创造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从汉代开始,连年种植在华北的许多地区已是司空见惯,到了贾思勰生活的北魏时期,民间开始推广实施轮作制,并且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方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给我们提出了一套完整而又复杂的大田作物的轮作,即“作物轮栽”法.   那么作物轮作究竟好在哪里,和北魏之前轮换休闲的方法相比,它的先进之处有哪些?在《齐民要术》中可以找到关于轮作优点的详细解释.作者不单肯定了轮作在防止土地肥力衰退递减方面的明显效果,而且还分析说明了轮作在消灭杂草、减少病虫害,防止作物生长良莠不齐等方面的功效.农作物的品种虽然很繁杂,但《齐民要术》对它们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清楚的告诉人们哪些作物可以先种,哪些作物要后种,哪些作物要留到最后播种.使读者明白,不同的作物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同样的作物组合,因为种植的顺序不同,其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使用绿肥的方法: “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5、6月中穰种,7、8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贾思勰很重视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套种,提到了为土壤提供适当肥力的前茬作物.对于豆类,作者还专门比较鉴定了几种主要豆类作物的肥效和不同轮作方式对谷物产量的影响.包括诸如大豆、小豆、绿豆等豆科作物在内的轮作,极大地取代了休闲的土地中的作用.现代的科学常识告诉我们,土地中的养分丰富多样,每一种作物所需的养分都各自不同.在同一块土地上轮换栽种营养需求不同的作物,就可以合理地使用土地中的各种养分.   良好的耕作方法为丰收高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施肥在农事中的作用.施肥工作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大意的一环.例如书中介绍了踏肥法.   二、在作物栽培种植方面   《齐民要术》在栽培植物方面,叙述的重点放在了农田主要禾谷类作物上.   播种是种植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既要考虑作物自身的因素,也要顾及“天时”与“地利”的影响.从广义上讲,播种是一系列的工作.实际上包括了从选种、育苗、播种直至后期预防等步骤.如果没有好的种子,再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不出丰美的果实.播种的密度不合理,只能浪费土地资源和肥力,或是导致作物争肥,良莠不齐,从整体上降低生产质量.所以选种是首要的、关键的任务.在选留作物良种方面,《齐民要术》记载了97个谷物的品种,其中黍12个,粱4个,秫6个,小麦8个,水稻36个(包括糯稻11个).在这97个谷物的品种中,除了11个是从前人的书籍记载中收录的,其他的86个是贾思勰自己搜集补充进去的.贾思勰很注重对这些种子的品种及特性的研究,在《齐民要术》中对它们的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   书中还记叙了种子单选、单收、单藏、单种种子田、单独加以管理的方法.贾思勰认为选种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作物的收成和质量.为了保证种子入土后能够保持完好,并顺利的发育成熟,长出健康的嫩芽,《齐民要术》中特意交待了播种前要做的准备工作.书中还介绍了水选、溲种、晒种等多种处理种子的方法,在育苗的步骤中提到了水稻的催芽技术.   选种之后接着要播种,《齐民要术》中介绍了主要粮食及经济作物在具体情况下的播种比例.例如提到麻的播种时,指出麻是一种对土地肥力要求较高的作物,需要良田栽种,如果土地的肥力不够,则要通过施肥来提高地力.每亩良田播三石子麻种,如果是薄田的话,则每亩播种二石.又如讲到种小豆时,书中记载到:夏至后十天种小豆是最佳的时节,一亩用豆种八升.初伏终了下种稍差,一亩用一斗豆种.   选择好了优良的种子,确定了科学的播种比例,还应该有一个适宜的播种时机.这个“天时”问题也是不可小视的,《齐民要术》中曾引用了我国古代流传的一句农谚:“以时作泽,为上策也”,说明我国的农民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就非常重视天时对作物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从作物播种之时就开始起作用的.《齐民要术》认为,播种时应该考虑到季节、气候和墒情等几个因素.季节气候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墒情,《齐民要术》中把播种的时机分成了三类:上时、中时及下时.作者指出如果能够顺应和遵循自然界的时令、节气的变化,预测到土质的肥沃程度,就可以节省人力,还能得到更大的收成.   选择了适宜的播种时机,还应该为种苗挑选合适的土地,但是没有一块土地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田地无论是瘠薄还是肥沃,都应当做到物尽其用.能否取得理想的收益,关键在于种什么、怎么种.贾思勰认为土地的地形条件有高有低,各不相同,山地适宜种茎杆壮实的苗,低洼湿地可以种茎杆稍弱的苗;土质地力各有不同,应该做到肥地晚种,薄地早种.《齐民要术》还提出了“区种法”,通过在区内集中投入、加强管理、合理密植等途径,保证充分供应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肥水条件,发挥作物最大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把耕地向山丘坡地扩展.   三、在蔬菜瓜果、果树林木的栽培方面   《齐民要术》还广泛地涉及到蔬菜、果树和林木(包括用于养蚕的桑树)的栽培,其中还有一节论及养蚕.   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介绍了葵、蔓菁、蒜、葱、韭、姜、苜蓿等的水土要求、养料条件、采摘及收割方法、储藏方法等;介绍了枣树、桃树、李树、栗树、木瓜、花椒等果树的栽培和养护技术;介绍了桑树、榆树、棠、楮树、槐树、竹子、紫草等经济林木的种植和管理方法.   对于树木果蔬的培植管理,书中提到了许多精确科学的方法和经验.例如书中在谈到枣树的管理时介绍了“嫁枣”和“疏花”两个重要的方法,在今天看来,其中的道理是和科学解释相吻合的.又如在谈到种槐时运用了“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经验,提到要将麻与槐混种,这样做可以使槐树苗生长得自立笔挺.此外还记录了从西汉到北魏期间植桑树、养蚕缫丝的丰富经验.   在防治和保护植株方面,《齐民要术》中还提到了很多方法.例如熏烟防霜害;又如将楮子与麻混种,在秋冬时节保留麻,对楮树幼苗有防寒保暖的功用,这种保护植株的方法既简便又有效.   四、在动物养殖方面   《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详细记述了家畜饲养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对家畜的鉴别品种、饲养管理、繁殖仔畜到家畜疾病防治,均有记录;对家畜的鉴别,书中从眼睛、嘴部、眼骨、耳朵、鼻子、脊背、腹部、前腿、膝盖、骨形等方面制定了标准;对于家畜的饲养,书中提到了家畜的居住环境、备粮越冬、幼仔饲养、群养与分养、防止野兽侵害等内容;对于繁殖仔畜,书中介绍了选取良种、家畜的雌雄比例、繁育数量、动物杂交、无性繁殖等内容,对于优化物种、提高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的生物学发展和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家畜疾病防治方面,《齐民要术》还搜集记载了48例兽医处方,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提出了对病畜要及早发现、预防隔离、注意卫生、积极治疗等主张.其中有的处方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是我国古代畜牧科学的宝贵遗产.例如书中介绍的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在一千四百多年后的今天仍被广泛运用于兽医领域.   五、在农产品贮藏、加工及酿造方面   《齐民要术》提到了许多鲜菜冬季贮藏的方法,例如书中说道: “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详细说明了鲜菜冬季贮藏的具体时间、地点的选择、贮藏步骤及来年的实际效果.    中国远古时代·石杵臼
  《齐民要术》详细介绍了制作神麴(酒曲)、酿酒、做药米、做酱、做醋、做豆豉、做脯腊、做羹、做饼、做醴酪、做素食、做糖、煮胶等的过程,运用到的制作手法一共包括了蒸制、煎消、炙、烤、煮、熬、过滤、日晒、风干等许多方法.   《齐民要术》在介绍食品的加工及酿造工序时,着重叙述了酱、醋及酒等产品的酿制过程.其中制作酱类列举了肉酱、速成肉酱、鱼酱、虾酱、豆酱、麦酱、榆子仁酱等许多品种;制作醋类介绍了大醋、糯米醋、大麦醋、神醋、糟糠醋等30多种;其中记载的酒有小麦苦酒、水苦酒、乌梅苦酒、蜜苦酒等40多种.   六、商业意识   《齐民要术》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所讲述的范围并不囿于农业,还涉及了和农业联系紧密的经济范畴.例如书中曾介绍,楚威王向赫赫大名的商人陶朱公请教致富之术时问:“听说你一会儿打鱼、一会儿贩卖,很容易就赚到上千万的钱,家藏亿金用的是什么办法呢?”陶朱公回答说:“赚钱谋生的方法很多,湖泊地区,水产养殖是五种办法中的一种”威王依计在后苑挖池养鱼,当年就得钱三十余万.又如在介绍种植蔬菜时,著者建议农民如果离城近,就一定要多种瓜、菜、茄子等,既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多余的还可以拿到城里销售,获取利润.可见,作者编写此书的目的在于使农民生活富足,国家增加财政和赋税收入,因此不但介绍了稳产、高产的科学方法,而且也提到了一些致富的经验.
《齐民要术》对饮食的影响
  《齐民要术》是一部世界上最古老而又保存得最完整的农学巨著.它虽属农书,但内容“起自耕农,终于醋酸”.就是说,农耕是手段,最终把农产品制造成食品才是目的,方可以使“齐民”(平民)获得“资生”之术.因此,对《齐民要术》,既要从农业科技的角度去研究,也可从饮食烹任方面去探索.   从饮食烹任的角度看,《齐民要术》堪称中国古代的烹任百科全书,价值极高.   《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   ,其中涉及饮食烹任的内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 、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列举的食品、菜点品种约达三百种.在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饮食烹任著作基本亡佚的情况下,《齐民要术》中的这些食品、菜点资料就更加珍贵了.   《齐民要术》中的食品、菜点制法有着较高的科技水平和工艺水平.如书中记载由曹操所献的“九酝酒法”,其连续投料的酿造方法.开创了霉菌深层培养法之先河,它可以提高酒的酒精浓度,在中国酿酒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中对造乳酪强调必须严格控制温度,这也和现代科学原理相吻合.至于菜肴的烹任方法,多达二十多种,有酱、腌、糟、醉、蒸、煮、煎、炸、炙、烩、熘等.特别是“炒”,这种旺火速成的方法已明确在做菜中应用,其意义十分重大.另外,书中详细记录的两种面点发酵法,在中国面点史上也占有重要一页.   《齐民要术》反映了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少数民族人民的饮食习惯.如黄河流域的人喜食鲤鱼;沿海地区的人喜食“炙蜊”;少数民族人喜食“胡炮肉”、“羌煮”(一种煮鹿头肉)、“灌肠”;吴地人喜食腌鸭蛋、莼羹;四川人喜食腌芹菜等等.此外,夏至食粽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习俗;而素食也已独树一帜,在《齐民要术》中有专节记述.还值得重视的是,书中记载了细如韭叶的面食“水引”的详细制法,日本等国的学者认为,这“水引”正是全世界面条的肇始.   《齐民要术》堪称中国古代的烹任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版本较多.著名的有日本文水十一(公元1274)年的手书卷简、中国的秘册汇函本、津逮秘书本、波古阁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标点本、北京科学出版社石声叹《齐民要术今释》本、农业出版社缀启愉《齐民要术》校本等.
《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内容评析
  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西北方有着广阔的荒地弃而不耕;另一方面京师和军队需要的大量粮食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提出在北方实行屯垦,屯垦需要水利.他在天津所做的垦殖试验,就是为了探索扭转南粮北调的可行性问题,以借以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生活.这正是《农政全书》中专门讨论开垦和水利问题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徐光启写作《农政全书》的宗旨.   但是徐光启并没有因为着重农政而忽视技术,相反他还根据多年从事农事试验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古农书中的农业技术内容.例如,对棉花栽培技术的总结,古农书中有关的记载最早见于唐韩鄂的《四时纂要》,以后便是元代的《农桑辑要》和王祯《农书》,但记载都很简略,仅有寥寥数百字而已.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的“棉谱”,约有2000多字,比之略晚的《农政全书》却长达6000多字,可谓后来居上.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从农政思想出发,徐光启非常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例如当徐光启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便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了详细的生产指导书《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用来备荒.后来又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甘薯如此,对于其他一切新引入、新驯化栽培的作物,无论是粮、油、纤维,也都详尽地搜集了栽种、加工技术知识,有的精彩程度不下棉花和甘薯.这就使得《农政全书》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   通观全书不难发现《农政全书》系在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的文献进行系统摘编译述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撰写而成的.徐光启十分重视农业文献的研究,大而经纶康济之书,小而农桑琐屑之务,目不停览,手不停笔."据统计,全书征引的文献就有225种之多,可谓是“杂采众家”.   然而徐光启摘编前人的文献时,并不是盲目追随古人,卖弄博雅,而是区分糟粕与精华,有批判地存录.对于一些迷信之流,往往阙而不录,对于已收录的文献,也多采用“玄扈先生曰”(即今日之编者按)形式,或指出错误,或纠正缺点,或补充其不足,或指明古今之不同,不可照搬.但这还不是玄扈先生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著古制以明今用”.   例如,他把中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所记载的111次蝗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分析,发现蝗灾“最盛于夏秋之间”,得出“涸泽者蝗之原本也”的结论.他还对蝗虫的生活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提出了防治办法.   徐光启就是在大量摘引前人文献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数理知识,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些也多以"玄扈先生曰"的形式出现.例如,在书中徐光启用大量的事实对"唯风土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有风土论,不唯风土论,重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正确观点.对引进新作物,推广新品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徐光启在书中对近80种作物写有“玄扈先生曰”的注文或专文,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经验,这在古农书中是空前绝后的.   徐光启之所以能够在杂采众家的基础上兼出独见,是与他的勤于咨访,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和破除陈见,亲自试验的科学态度分不开的.徐光启一生以俭朴著称,“于物无所好,唯好经济,考古证今,广咨博讯.遇一人辄问,至一地辄问,闻则随闻随笔.一事一物,必讲究精研,不穷其极不已.”因此,人们在阅读《农政全书》的时候,所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有关古代农业的百科知识,而且还能够了解到一个古代科学家严谨而求实的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