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中有通假字吗?有的话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02:58:28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中有通假字吗?有的话是什么?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句话中有通假字吗?有的话是什么?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句话中有通假字吗?有的话是什么?
没有 意思是用法制禁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只是为了免于刑罚而服从,并无羞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通译】
孔子说:用政令训导百姓,拿刑法整饬百姓,民众只会避免受罪罚,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引导百姓,拿礼制统一百姓,民众不仅有羞耻心,而且会养成好规矩。
【解义】
其一,道德力量。道德从何而来?人性使然,社会使然。人在整体的进化遗传进程中,在个体后天环境养成过程中,必然会...
全部展开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通译】
孔子说:用政令训导百姓,拿刑法整饬百姓,民众只会避免受罪罚,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引导百姓,拿礼制统一百姓,民众不仅有羞耻心,而且会养成好规矩。
【解义】
其一,道德力量。道德从何而来?人性使然,社会使然。人在整体的进化遗传进程中,在个体后天环境养成过程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是非成见和善恶评判。这正是行为道德的内在动力。孔子把道德的自制力上升到治民方略的高度,这比《周易》的神道化民更为明确。
其二,舆论力量。周朝的礼制是政治道德规范,今天的礼仪是文明行为规范。当规范成为社会的共识和定势,就会对个体行为产生巨大的约束力。这种力量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形是因为来自内心的是非判断,有形是因为来自社会的共识和定势。
其三,道德立法。人有善心,也有恶念,良心发现则从善,恶念迸发则为歹。用强大的社会立法立规来促使个人养成。于是,内省,就能由自我修养的自觉意识,变为社会舆论压力的潜意识,这便是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理论的立足点。从养成来说,内心塑造必须借助外力约束。
【启示】
安邦治民,一言蔽之,无非两手抓:德治和法治。真正的良法良德良政社会,治民安邦,必然也只能法德两手,硬、软相辅,标、本兼治。
德治,换成传统说法,便是教化化民众。《周易·彖传、象传》阐说了这种“化成天下”之政。《临》《观》提出了教化保民安的思想,所谓“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因而必须实施重德行以行教化的方略,“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坎》),而且还要制度化,“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观》);这样一来,就能实现“观乎人文”(《贲》)、“重明以丽乎正”(《离》)而“化成天下”。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鼎,前513年晋国赵鞅再铸刑鼎,开辟了中国法治之旅。其后,庄子《大宗师》提出了法德两治的理念,而且剖析了深层道理和两者关系,“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
庄子的表述十分准确,其思维高度和理性深度,远远超越了以后两千年东西方在这一问题上拷问和追究的总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