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班训的理解我班的班训是“荣辱与共 资源共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07:28:00
我对班训的理解我班的班训是“荣辱与共 资源共享”
我对班训的理解
我班的班训是“荣辱与共 资源共享”
我对班训的理解我班的班训是“荣辱与共 资源共享”
怎样制定好班规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我认为这里的对话不仅要落实于课堂教学中,也要落实到班级管理中.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教师于学生应保持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应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积极参与班级活动.而班规的制定作为班级管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必然也要体现课改的对话精神.
一,班规的生成要民主
民主型的班规应多诞生于学生的讨论.,制定出一份针对性强,可行性好,指导意义大的班规,可由班主任指导班干部学生及学生代表拟出讨论稿,提交全班共同讨论后再修订定稿.
二,班规的规约性不仅指向学生,同时也作用于教师,应先从教师入手.
教师是班级成员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班规又是班级的规章制度,所以教师也要融入班规中.这是体现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我们的学校也制定了教师教学日常行为规范,但更多是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考虑.如果从班级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有权知道也很想知道“这堂课老师为什么没来?预备领后我们都按要求进了教室,为什么不见老师的身影?我们都按时教了作业,可老师什么时候批改才算及时?.”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能在班规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是不是更显示出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交互活动呢?
一份师生平等的班规应体现三个方面:教师的责任与权利,教师教学日常行为标准和教师教学事件解决方法.在班规中我们常常约定学生“尊敬师长,尊敬老师,按时上交作业,知错能改……”.那教师是否也应约定教师自己“尊重学生不侮辱,不体罚学生,及时批改作业并向学生反馈,及时反思教学并改进……”正如教育界的顶尖人士魏书生所说得:“教师要时刻点燃自己的明灯,照亮自己的学生,最终使自己的学生超过老师.那教师自己要身正为范.”
三, 班规的制定要体现平等与尊重,富有亲和力
我们很多学校的班规都从构想开始,就把学生推向了教师的对立面.这种语言形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禁令式的权威,模糊的不确定性,精神的恐吓.
禁令式的权威语言主要表现为粗暴的命令,对学生潜意识的怀疑和否定.如:“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上课不做小动作”,“不抄袭,不漏交,作业认真不潦草”…….这种禁令式的语言不仅从能力上对学生进行了怀疑,更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种压抑.这种压抑一旦形成,将使人感到卑微和渺小,使人产生孤独感,在压抑性的权威下学生感到彷徨,焦虑,因此,对话精神指导下的班规制定,如何消解压抑性权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而班规制定采用正面引导性语言,以“良好形象”和“常见陋习”结合给出示范,这即使对学生的尊重,也是班规亲和力的魅力所在,更重要的是它能有效的消解禁令式的压抑性权威.
模糊不确定的语言常表现为一些不可感知的抽象词语,如:“学习态度端正,习惯良好,”以上条款如有违反,后果自负等.哪种程度才算称得上端正?怎样才算良好?违反了班规班纪,到底会受到怎样的处理?面对这种不明确的班规,学生们将会手足无措.
而采用具体化的语言,将有助于学生规范自我.如:“上课积极发言,善于思考;上课要专心,要经常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生在这样的班规中,更容易确定出学习活动的参照.
精神恐吓性语言常表现为居高临下的逼迫,对学生精神的摧残,如“望大家自觉遵守班规,如有违反,严惩处理!”这样的规定,听了之后都让人感到胆怯,用它来要求学生,与新课改的师生平等对话相差甚远.
四,班规的公布不能仅停留在让班干的宣读,应提倡教师带领学生详细解读.
不少班规在诞生后,班主任往往交给班干部在班上宣读后在教室张贴,就算具有了规约效力.这种简单的做法极不利于学生对班规的理解,有时还会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
即使是在对话中产生的班规,班主任也应利用专门的时间与学生共同解读.一方面解读制定班规的具体意义,另一方面解读班规实施构想,重点对师生责任,日常行为等进行正面解答.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班规生产,应着力体现对话精神.内容方面,强调尊重多元化,反对惟我独尊,盲目尊崇.师生双方应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心灵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强调对学生的信任,教师不可强迫学生接纳.更不能要求学生在当下就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