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智主义”和“反智主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11:17:38
什么是“主智主义”和“反智主义”?
什么是“主智主义”和“反智主义”?
什么是“主智主义”和“反智主义”?
反智主义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对於智性(intellect)、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於人生有害而无益.另一种则是对於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反智主义的历史渊源:反智主义存在於许多文化的不同层面中存在,具体的起源不可知.
一种说法是,来自社会普罗大众对一小部分精英意图掌控社会话语权的反抗.通俗点说,就是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你高雅打桥牌,我俗点斗地主;你高端下围棋,我上联众专攻五子棋,大家自娱自乐,互不影响,在各自的地盘里作各自的主.
反智主义的具体体现:
社会文化表现:芙蓉姐姐现象被认为是一种反智的体现.
政治体现:主要表现在执政精英与学术精英的行为脱离民意 ,引起人民的嘲弄或反抗.
教育体现:反智主义就是反对孩子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象牙塔学问.比如中国广泛流传的“读书无用论” .
反智主义:传统社会精英及道德标准的叛逆者
反智主义,英文就是“anti-intellectualism”,和“intellectualism(智主义)”相对立,它的核心就是反标准、反传统精英,用一句白话来形容那就是“我是大老粗,我怕谁”.
“反智主义”一词,因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RichardHofs-tadter)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而走红,该书于1964年获普利策奖.如今,在美国传媒界仍有一股小小的霍夫斯塔特热,可见其影响依然不小.
霍夫斯塔特作此书时,是对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艾森豪威尔时期共和党统治的一个反应.当时,自新政到1968年尼克松上台,美国大部分时间是被民主党所主宰,唯有艾森豪威尔的八年是共和党入主白宫.艾森豪威尔政府亲大企业,嘲笑满脑子道理的读书人是“鸡蛋脑袋”,对新政后得势的知识分子是个不小的冒犯.其间更有麦卡锡主义崛起,对知识阶层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甚至迫害.
霍夫斯塔特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这一政治逆流进行反省,试图厘清美国文化传统中不尊重智力的反智主义的源流.因此,霍氏用的“反智主义”显然是个贬词.
二十多年前,反智主义一词被引入中国,当时也是个贬词.余英时(钱穆的学生)还写了篇《中国历史上的反智主义传统》,将反智主义和专制主义联系起来.如今,反智主义的行为随处可见,渗透到各个领域,尤以娱乐界以及网络界为甚!
那么,反智主义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源又在哪呢?毛泽东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其实,反智主义的诞生,理由很简单,就缘于生长环境对于人们的约束——小时候受家长束缚,到学校受老师束缚,毕业后受公司束缚,组成家庭后受婚姻束缚……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仿佛无时无处不受标准和道德标杆的压制.当这些束缚渗透到人们的每一根神经以及血液时,涌动在心灵深处的反抗意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滋生.
反智主义就是要打破传统的约束,并且向“精英”开火.在美国,反智主义经常会像神经性间歇症发作一样干扰美国社会的秩序,例如流行于上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的麦卡锡(美国参议员)主义.反之就是为主智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