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12:10:47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吗?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吗?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吗?能否做到“惩前毖后”是是否能够真正搞好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因为新中国60年的教育历程绝非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现在的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吗?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吗?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吗?
能否做到“惩前毖后”是是否能够真正搞好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因为新中国60年的教育历程绝非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现在的问题,很多都是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错误思想、政策造成而且延续下来的.不厘清这些问题,就不能总结经验教训,很多人,特别是主管教育的领导,还会将其奉为“经典”,“萧律曹随”,依样画葫芦,何谈什么教育改革?!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的“序言”部分,看不到对目前教育状况的真实描绘和深刻反思,没有触及根本方针的错误问题.既然没有“惩前”,又何以“毖后”呢? 在“序言”里,充分,不,应该说是“过分”,非常过分地评价了教育的“成绩”,而对“问题”则是轻描淡写.把教育界描绘成一幅阳光灿烂,仅有些许浮云的景象.果真如此,那还有必要兴师动众、大张旗鼓地对民众深为诟病教育“动大手术”吗?按此思路做下去,教育改革充其量也就是修修补补就可以了事了!所以,如此“规划”不能不令人失望. “序言”中评价教育“成绩”部分写道: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所谓“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已是人们听熟了的“套话”,了无新意.人们也早已习惯了这套说词,不再去想这个“高度重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或者说是人们已经不把它当回事了.但是,要进行教育改革,就必须首先解决这个问题,分析明白“高度重视”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已经“一甲子”了.建国当年出生的人,也“年过花甲”,进入“退休”的行列了.这就意味着所有法定工作年龄的在职人员,接受的都是新中国的教育.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身体、思想素质等等,都不能够再归罪于“万恶的旧社会”了.有了这个前提,再来回顾建国以来的教育,分析教育的现状,就可以知道在教育问题上,执政党和政府“历来”是否以及如何“高度重视”教育了. 实际上,60年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的并不是教育事业本身,而是对教育的掌控,是教育的领导权.只要把教育的领导权死死抓在手中,教育本身是好是坏就不在关注范围内了.所以,60年来,教育并没有遵循自身的规律运行发展,更多的是被做为政党政治的工具使用的.“高度重视”的只是对教师、学生思想、行为的管控.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百废待兴.为适应各行各业亟需人才的形势,党和国家一度也曾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一方面在全国各地广泛办学,让适龄儿童都能上学;一方面在全国、全党、全军广泛办起识字班,扫除文盲;办工农速成中学,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水平,掀起了学文化的高潮;一方面兴建了大批专业高校,著名的北京学院路上的“八大学院”就是50年代初期建设的.一批学习优秀的学生甚至等不到毕业就提前抽调出来参加工作,补充由于教育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严重短缺的教师队伍.而且这些重点院校都有援助中国的苏联专家,使用苏联的教科书,按照苏联的模式,建设起现代化、正规化的科技教育院校.这样的专业教育,虽然有学生适应面窄的问题,但是在建国初期,也不失为快速解决急需建设人才的有效教育模式.当时,很多优秀年轻的党员、干部被挑选出来进入高校学习,被称为“调干生”.从建国前夕到50年代,还有一大批政治可靠、学业优秀的青少年被选送到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留学、进修.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一时成为时尚.在这样的形势下,“三年建设”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国民经济走出了困境.“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一系列工程,在其后的20多年,都是我国经济的骨干,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是,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教育界和科技界都成了“重灾区”,大批学者教授成了“右派”,甚至“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也险些成为“右派”.同时,由于批判“白专道路”,强调“外行领导内行是普遍规律,外行可以领导内行,外行能够领导内行”,“政治挂帅”,使得很多位居教育单位领导地位的“外行”,满足于进行“政治领导”,不再努力成为“内行”,甚至甘愿以“外行”自居、自傲;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人,也从“仕途”寻找到了出路.195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从而,将我国的教育定位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此后,我国的教育就日益“政治化”了,历次政治运动无不冲击教育界,学术问题往往被“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学术环境恶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自由也就“名存实亡”了.以至于在1958年那个“烧光家底”的“大跃进”中,学校停课,去干“大炼钢铁”、“深翻土地”、“消灭麻雀”等等荒唐事时,已经很难听到教育界、学术界的反对声音.而“大跃进”的恶果就是导致了随后饿死几千万人的“三年困难时期”(官方称为“三年自然灾害”). 在中苏交恶以后,苏联的办学模式也受到了批判.只可惜是把苏联教育中,科学合理的部分批判掉了.包括严格的训练、正规的作风、科学的治学态度等等都在“反正规化”、“反教条主义”下,受到了冲击,就连创建南京军事学院,亲自担任第一任院长,一心扑在军事教育事业上的刘伯承元帅,也受到了错误批判,不得不辞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职务.而教育的政治化、党委领导、体现“官本位”思想的各级各类学校的“行政级别”、专业设置过细,适应面窄、强调“服从组织需要”,否认学生个性的模式化教学等等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东西却沿袭下来,并且强化了. “文革”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中,大中城市的文化教育单位被定为“当前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重点”.“在这场文化大革命中,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在各类学校中,必须彻底贯彻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组织对那些有代表性的混进党内的资产阶级阶级代表人物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判,其中包括对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教育学、文艺作品、文艺理论、自然科学理论等战线上的各种反动观点的批判.”在这样的政策之下,中国的教育受到了毁灭性的冲击,几乎所有的教授、专家、学者都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很多人还被逼自杀,甚至被打死.学生造反,学校停课,校园、校舍被侵占、瓜分,导致教育的全面瘫痪.几千万学生无学可上,又无法安排工作,就把他们冠以“知识青年”之名,让他们“上山下乡”去了.后来,又说“大学还是要办的”,于是又“推荐、选拔”“工农兵学员”,送到大学里,让他们“上大学、管理大学、改造大学”,简称为“上、管、改”.结果很多地方的掌权者,就以此谋私,对想上学的知识青年敲诈、凌辱,或者借此安排自己的子女、亲属去上学.中、小学的“复课闹革命”,也是以“革命”为主,使得学校的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质量大幅度下滑,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大学的招牌,中学的课程,小学的水平,幼儿园的脾气”,就是当时坊间对中国“大学”的描绘. 由此可见,中国教育已被高度政治化,教育界每一次的风风雨雨,无不是因为政治的需要.每一次政治运动,都使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的冲击,在教育界,自由的学术思想、不同的办学理念都成为“资产阶级思想”,尽在“扫除”之列,但是,却保证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绝对领导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战线”、自然科学理论“战线”等等,在当时都是“流行语”,时时出现在党和国家的各种文件中,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级各类领导、主流媒体所津津乐道.而把教育机构当成政府部门来管理,造成现在被广泛诟病的“教育行政化”,就是教育政治化的必然结果. 文革以后这34年的情况也是如此.确实,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号召全国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向科学进军,给备受文革摧残的教育带来了“春风”,各种宣传机器也大肆宣扬:科学的春天来到了.但是,好景不长.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邓“大凹”(对不起,老朽并非对党和国家领导人不敬,只是在文章里直呼其名,又不“唱喜歌”,往往会被“隐藏”,所以,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好在他的尊姓大名早就家喻户晓,都会知道这里说的是谁.)赴日参加《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约换文仪式,并对日本进行了首次正式访问.他说:“来到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近代化.感谢工业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产业界对我们的协助.”在深感落后的情况下,知道国家已经不能再“折腾”了,必须尽快发展经济.但是,他没有认识到,日本的经济建设成就是狠抓教育的结果,是因为在“二战”战败后,尽管国土被美国军队占领,经济崩溃,到处都有人饿死,日本政府却首先恢复了他们的学校,培养人才,从而保障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的结果.没有这样的认识,就导致了“急功近利”的政策.他推出了一个至今仍有恶劣影响的“切蛋糕”理论:到处都要用钱,但是“蛋糕”只有这么大,你切一块,他切一块,剩下来给教育的钱就只有这么多了.只有先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大,才能有更多的钱来办教育.致使三十多年来,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其占GDP的比例一度跌到全世界倒数第三,仅仅比动乱不休的海地和刚刚走出“红色灾难”的柬埔寨略高.教育再一次被错误的政治需要:彰显领导人的“政绩”,所左右.虽然全国不搞“运动”了,但是教育却被“折腾”了三十多年!正是这个至今还被很多掌权者奉为“经典”的“切蛋糕”理论,导致了众所周知的“穷教育”. 但是,尽管教育经费可以削减,孩子们的年龄却不可能“冻结”起来,让他们等着“蛋糕”做大了再长大.孩子们长大了就要上学,学校就不可能不办.可是没有钱怎么办呢?他又推出了“给政策不给钱”的政策,让学校自己去“挣钱”,允许学校办“校办工厂”、“校办企业”,出租校舍,开办“小卖部”等等.结果,不分大、中、小学,统统投入了“全民经商”的大潮之中.一大批最优秀的教师,纷纷从教学第一线抽调出去“下海”挣钱,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普遍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被老百姓讥讽为“一切为了孩子的钱”,以至于教育负担已成为“新的三座大山”之一.教育质量急速下滑,教育也因此而走上了“商业化”、“市场化”、“企业化”的邪路. 如果“历来高度重视”的是教育事业,把教育真正当成“立国之本”,再小的“蛋糕”也应该像二战后的日本、西德,让教育切第一刀吧?怎么能把教育排在倒数第一,成为“剩下来”的,去“拣蛋糕渣”呢?可是,如果“历来高度重视”的是教育的领导权,那他可是真的做到了:他在学校里反对所谓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学生民主竞选,反对学生提出的“反官倒”(也就是反腐败)、“新闻自由”(也就是要有知情权、监督权)的要求,甚至不惜让国家形象受损,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给外交、经济带来巨大的困难,也要动用武力,制造血案! 综上所述可知,说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的是教育事业,根本说不过去,而说“历来高度重视”的是教育的领导权,肯定是名副其实的.这就导致了我国教育的严重政治化,而正是教育政治化导致了官方不得不承认的、列为这次教育改革重点的“教育行政化”.而高度重视教育领导权的结果,就使得党和政府的错误政策得以左右教育的走向.批判马寅初是如此;批判胡适是如此;批判“白专道路”、“拔白旗,插红旗”是如此;“反右派”是如此;“大跃进”是如此;“文革”是如此;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如此;防止“和平演变”是如此;贯彻“切蛋糕”理论,导致教育商业化、市场化、企业化亦是如此.所以,如果不把这一点厘清,不能把高度重视教育领导权转变为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改革是不可能搞好的.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对人类文明“承上启下”的事业.教育要把前人的文化、思想、知识、技能传授给受教育者,要启迪他们的心智,让他们能发展、创造新的文明成果.所以,教育应该是一个能够为民族、国家、社会提供人才和思想的事业.简而言之,教育应是人类社会的“人才库”和“思想库”.由此而论,教育就不应沦为政党政治的工具,不应用政党政治因素来判定人类文化、思想的“精华”和“糟粕”,“先进”与“落后”,更不能用政治手段拒绝任何人类文明的传播. 执政党行使管理国家的公权力,就必须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考虑,不能按照一党的需要去规划教育.让教育不受政治干扰,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是执政党的责任和义务.新中国60年来的教训就在于教育受到的政治干扰太多,以至于越搞越乱,越搞越僵化,起不到“人才库”和“思想库”的作用.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并未对此有任何反思.所以,仍然继续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其实质还是要“政治挂帅”,死死抓住教育的领导权.如此一来,不管如何改革,也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难以避免政治对教育的冲击. 为中华民族计,为人民、国家、社会计,都必须认真反思60年的教训.只有不谋一党之小利,而谋民族、人民、国家、社会的大利,才能真正做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然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声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做到这一点应该是顺理成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