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理解无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9:08:11
请问如何理解无为请问如何理解无为请问如何理解无为老子最经典的智慧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在这里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之意,更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

请问如何理解无为
请问如何理解无为

请问如何理解无为
老子最经典的智慧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在这里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之意,更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就必须以"有"为"为之". 老子所指的"无为"智慧,只是让人在处世之时顺应大势、顺应自然.所以老子这种"无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还有助于事物的成长和发展. 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勉强,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是无为的核心内容.不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人与事之上,并不是怯懦的表现,而是一种大的智慧.它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走向自觉,收到良好的成效. 唐睿宗时,睿宗的嫡长子李宪受封宋王,十分受宠.睿宗的另一个儿子李隆基聪明有为,他杀死了篡权乱政的韦皇后,为睿宗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 按照礼制,李宪当被立为太子,有的大臣便对睿宗说:"嫡长子李宪仁德忠厚,没有任何劣迹,立他为太子既合礼法,又合民心,望皇上早日定夺." 睿宗感到李隆基雄才大略,最适合治理天下,所以一时陷入了两难境地,立太子的事于是一拖再拖,没有定论. 李宪看出了睿宗的心思,心有所悟,他对心腹说:"父皇不肯立太子,他是对我有疑问呐!李隆基虽不是嫡长子,但他功劳很大,父皇是中意他啊." 李宪的心腹说:"于情于理,太子之位都是你的,这事绝不能相让.我马上和百官联络,共同上书,向皇上说明利害,一定促成这件大事." 李宪的心腹和百官议定,当他们在起草奏书时,李宪急忙赶来,他对百官说:"我考虑了多时,决定放弃太子之位,你们就不要为我费心了." 百官十分惊诧,他们说:"太子之位事关你的前程性命,怎会轻易放弃呢?自古这个位置你争我夺,本是常事,有我们替你说话,你还怕什么呢?" 李宪说:"大丈夫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是十分慎重的.赞平王李隆基是我的弟弟,他有大功于国,父皇有心立他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若据理力争,不肯退出,我们兄弟之间必有大的冲突,朝廷就不会平安.如果危及了国家,我岂不是罪人吗?这种事我绝不会干." 李宪制止了百官,又亲自上书推荐李隆基为太子,他说:"赞平王文武双全,英勇睿智,他当太子有利于国家,我是衷心拥护他的.我个人的得失微不足道,请父皇不要为我担心,早下决断." 睿宗很受感动,他对李宪说:"你深明大义,我就放心了.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都会满足你." 李宪一无所求,他说:"一个人只要顺其自然,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妨碍他了,我不会强求什么." 李隆基当上太子后,第一个拜访李宪,他说:"大哥主动让出尊位,不是大贤大德的人难以做到,大哥是如何设想的呢?" 李宪说:"你担当大任,大唐才会兴旺,我不能为了私利而坏了国家大事.望你日后勤政爱民,做个好皇帝,为兄就深感安慰了." 李隆基连声致谢,又说要和他共享天下.李宪不让他说下去,他告诫李隆基说:"很多事是追求不来的,只有顺天应命,才不会多受损伤.将来治国不要逞强任性,这样效果会更好的." 后来,李隆基登上了帝位,是为唐玄宗.他顺应民情,推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是唐朝进入了另一个盛世--开元盛世,天下走向大治. 李宪在立太子事情上的无为,是深思熟虑的,他既避免了一场宫廷内斗,又使自己全身而退,赢得了让贤的美名,这个结果无疑是很完美的. "无为"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多次阐述、解释.本章开头第一句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则是非人格化的,它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任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所以"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不为了.在谈到"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运用方面,老子根据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会政治方面,也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实行,从而导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 他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就会达到"天下将自定"这样的理想社会.这里所说的"镇",人解释为"镇压",并据此认为,老子在这章的说明中露出了暴力镇压人民的面目:谁要敢一闹事,那就要严厉加以镇压.这种解释,我们感到有悖于老子的原意,"镇压"应当是"镇服"、"镇定",绝非是武力手段. 道看上去是抽象的,无形的.多少年以来,有很多的管理者不知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困惑,因为抓不住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让侯王们能够尊守,那实在不是一见易事,如果他们都能理解,都能尊守,确实是一件好事.什么是道.怎么来解释它?"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就是老子心中所认为的道,其实是不欲以静.侯王守道,万物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天下自正了,便自然是万物自化,这是相等的,侯王守道与不欲以静也是相等的. 在老子看来,侯王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这是无为的象征.所以"道"也无为."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统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则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平静.其实,这也是一种妄想而已. 想要治理天下,不能够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老子在这里,主要谈了统治者应行"无为"之治.他极力宣传"无为"的政治思想,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应物性,希望那些得"道"的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向极端,不要心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这里面也有一个"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他告诫那些当权者,不要忘记"水能载舟,能覆舟"的道理.人类追求功名地位,为的是显要门庭,光宗耀祖,从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显赫;追求优裕富庶的物质生活,目的是为了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安泰生活.这并不奇怪,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那些统治者,既然已经成为万人之上的显耀人物,就得有一个适可而止思想和行动,有一个夹着尾巴做人的作风.换句话说就是有所收敛.因为既成了显耀人物,你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众人的瞩目和关注,好与坏、强与弱、热与冷,人们都在心中有个底数.如果过分特殊,就会背离民众,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不要认为自己有权有势,就为所欲为,强食弱肉,须知,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招致自己的尽快失败.也许一两个人不能与你抗衡,但是,这些弱势群体若是团结起来,在强大也能将你推翻.这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的确切解说. 老子运用"无为"之治,对于"有为"之政所提出的警告,也是非常恰当的."有为"必然招致失败,"有为"就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或者把天下据为已有.事实上,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在客观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他在这里说,如果以强力而有所作为或以暴力统治人民,都将是自取灭亡,世间无论人或物,都有各自的秉性,其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要以自己的主张意志强加于人,而采取某些强制措施.那些聪明有头脑的统治者,由于懂得这一道理,往往能够顺任自然、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无疑是明智之举. 老子提出的"镇之以无名之朴"的主张,细分析一下这也是一种中心的调节的观点.尽管他没有将"镇"提到哲学的高度,但客观上已体现了调节在自然规律中的重要性.他让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认识到"中心"在对立中的调节作用,即在什么情况下存在对立互为因果,在什么情况下对立不互为因果.其实,老子以前的哲学家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论述.众人所知周易理论,就在解决这一哲学问题有了明确的论说.周易提出的建立在对立基础上的三位一体理论."三"即是建立在对立基础上的中心调节数.中心实际是整体的代表形式,数学中零除以任何数都等于零,表明中心的零是认识上的整体反映.因此,中心的调节,实际就是整体的调节,对国家而言,就是法律的调节.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无为而治"又是一种管理之道.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奉行无为而治,管理者应当不断减少对人的管制和束缚,制定政策不能政出频繁,更不能朝令夕改.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可否认的,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尊重规律,利用规律.水遇热变成蒸汽,这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用这一规律来生产暖气,制造人工降雨等等.这正是说明,我们无法改变铁一般的规律,却只有顺应它,利用它. 总之,老子的无为不是叫你不做事,是叫你不要刻意做某件事,不刻意做,相当于佛学里的不执着.老子提倡自然,就是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不要人为改变.这跟无为的意思是相通的."无为而无可不为",打个比方就是说不需要去强求一件事,例如在企业里,你不是一定要做领导,但是别人让你做你也不用拒绝."无为"强调的是一个和谐的心态和生活环境.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强调一个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