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解说词RT 最好剪短一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7 12:33:27
黄河的解说词RT 最好剪短一点
黄河的解说词
RT 最好剪短一点
黄河的解说词RT 最好剪短一点
治水:从三门峡到小浪底
穿越了陕晋峡谷,切割了黄土高原的黄河,泥沙俱下,灾害频仍.黄河变清,黄河
安澜,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年之梦.“万山不隔中秋月,百年复见黄河清”.千百年来,
人们祭祀、人们祈盼,人们铸起巨大的铜牛,一东一西,锁住黄河.然而,黄河依然是
黄河,灾害也依然是灾害.这两只锈迹斑斑的铜牛,在河床的泥沙中沉睡了上千年,它
们是黄河泛滥的历史见证.
远古时代的大英雄大禹承担起治黄的重任.涛涛黄河流经了潼关古渡,却被中条山
和华山一左一右阻拦了它的畅通,大禹抽出斧头,连砍三斧,劈出了人门、鬼门、神
门,黄河穿山而过,哺育了中原儿女.人们用中条山的“中”字和华山的“华”组合起
来,命名黄河流过的地方为“中华”,而三门峡正是中华腹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儿女就迫不及待地去尝试圆自己的河清之梦.
1952年10月,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就到了铜瓦箱决口地点,在黄河岸边久久徘
徊,对流传在河南陕县一带洪灾民谣“道先二十三,黄水上了天,冲真太阳渡,捎带万
锦滩”感受颇深.为了治理水患,国泰民安,他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为落实
毛泽东指示,周恩来亲自组织研究治黄问题.究竟在哪入手呢?水利学家捧上了一摞又
一摞沉甸甸的历史资料.
在三门峡建一座水库的设想,早在30年代就提出来了,日本人研究过,美国人也研
究过.但由于担心泥沙淤积和库区淹没损失都很大,而未作结论.1954年苏联专家竭力
推荐在三门峡建高坝大库的方案.日本人、美国人和国民党政府干不成的事,在苏联帮
助下的共产党政府一定能干成.
1955年,国务院的一位副总理在怀仁堂向全国人大代表们宣布,将在三门峡修建新
中国第一座高坝水库,水库建成之后,在座的代表和全国人民就可以在黄河下游看到几
千年来所梦想的那一天———海晏河清!
1957年4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1958年10月截流.1960年,一座高106
米、长875米的大坝横空出世,截断了涛涛黄河.
千年泛滥的黄河被制服了,千年浑浊的黄河似乎开始变清了,人们欢呼根治黄河的
伟大胜利.三门峡成了新中国的骄傲,成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了大跃进的颂歌.1960
年制版的二元人民币上印有雄伟的三门峡大坝的图案.
然而,黄河毕竟是黄河,它不但没能变清,滚滚泥沙还大有淤满三门峡之势.蓄水
仅仅一年半,就有15亿吨泥沁沙铺在三门峡至潼关的河道里,形成拦门沙.回水倒灌渭
河,渭河流域水位全面抬高,渭河河床也高出地面5米.800里秦川的千里沃野出现了次
生盐碱化和沼泽化,浊水继续西侵,危及西北文化中心古城———西安.
而在下游,由于三门峡的拦截,水速减缓,大大降低了黄河的输沙能力.每年有4亿
多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道,河床抬升的速度逐年加快,地上悬河的长度也逐年拉长.专
家们认为,黄河的泄洪能力在继续衰退.洪水的威胁也没有减轻.
三门峡的成败始终牵动着共和国缔造者的心.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专门召开的治
黄会议上,第一次对工程决策作了反思.向被错误地遭受批判的专家赔礼道歉.晚年的
周恩来已是重病缠身,但他还牵挂着三门峡.他曾对人讲,三门峡的事他交不了账.
毛泽东看到建成了三门峡也没有出现什么“黄河清”,于是沮丧地说:“三门峡不
行就把它炸掉.”
如今,这一纪念碑式的工程还矗立在黄河上,黄河嘲笑着大禹的子孙.千古民族夙
愿又一次在混沌的黄水中化为泡影.
三门峡留给我们的遗憾,我们能不能化解?黄河留给我们的威胁我们能不能防范?
在总结和借鉴三门峡水利工程的教训之后,经过数十年的酝酿,国家决定兴建黄河小浪
底水利枢纽工程,以再保黄河二十年的安澜无恙,提高黄河的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
跨跃到千年一遇.
时代在前进,昔日计划经济的主观臆断,已被市场经济的科学决策所取代.尽管小
浪底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不如三门峡,但国际招标的现代化管理和科技支撑的大规模
现代化施工水平,使小浪底工程固若金汤.小浪底的建成必将大大减缓黄河对下游的威
胁.千年苦难的黄河母亲,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污染:黄河的现代病
青藏高原,巍巍雪山,一望无垠.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冰川的一条大河,向东曲
折地流过黄土高原之后,就变成了一条浑浊不堪的河.世界于是有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奇
特河流.在这条河流两岸演出了一幕又一幕曲折坎坷的悲剧.
那么,黄河的病症有哪些表现?黄河的病因又是什么呢?
古老的黄河,历史上并没有发生严重的污染问题,但由于人口的激增和人类不适当
的开发活动,曾经秀美和西北的曾经清澈过的黄河,失去了往日的英姿.地域的资源分
布,不合理的工业布局,落后的产业结构,粗放的生产方式,致使宝贵的资源和能源得
不到合理而充分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变成了毒水和垃圾排向黄河,黄河成了藏污纳垢
的排污沟和下水道.我们的母亲河年年岁岁,日复一日地被迫吞咽着肮脏和污淖,日益
憔悴和丑陋.90年代,每年注入黄河的污水近30亿吨.黄河污径比高达14%,如果说平
均每立方米黄河水里有38公斤泥沙,那么,我们不要忘记每立方米黄河水中还有52公斤
的污水.
垃圾———这铺天盖地的垃圾就在黄河岸边堆放,风吹日晒、雨水浸淋,高浓度的
渗滤液透析到地下,对地下水造成严重威胁,垃圾的渗滤注入黄河,更使黄河水质的污
染雪上加霜.黄河流域这种露天堆放的垃圾场竟数以百计.
陕西的渭河,山西的汾河和涑水河,河南的莽河,内蒙古的昆都拉河携带大量的工
业和生活污水,直入黄河.黄河已有2/3河段的水质丧失了饮用功能.这一片片白色的
泡沫散发着恶臭,这一缕缕黑液挟裹着剧毒,不仅污染了黄河干流,还渗透沿黄两侧的
地下水中,污染了地下水,河水不能喝,连井水也无法饮用.两岸群众饱受污染之害,
染上各种疾病,致畸、致残的现象屡屡发生.有的地方,一个乡挑选不出一个身体合格
的青年去应征入伍.
黄河流域矿藏丰富,开采的面积和强度不断增大.黄河水的矿化度也在增大,这就
更增加了黄河污染的复杂性.煤炭开采、石油化工、矿山冶炼、有色金属、建材水泥,
几乎所有重污染的行业都集中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这种畸型的产业结构加上落后的生产
工艺致使对黄河的污染与日俱增.山西沿吕梁山、太行山河谷的汾河工业走廊,焦炭生
产集中.一堆堆明火,一座座焦炉搞得黑烟滚滚,遮天蔽日.水是黑的,树是黑的,人
当然也是黑的.“晴天和阴天一个样,太阳和月亮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成了当
地炼焦人绝妙的自我嘲讽.
超载的土地,庞大的人口,为了吃饭,毁林开荒,弃草种粮,滥垦滥牧,滥采滥
樵,使得黄河中上游地区沙进入退.茫茫黄河,赤地干里,干燥的气候,裸露的地表,
为沙尘暴的喧嚣肆虐扫清了屏障.
1998年4月15日,一场历史罕见的沙尘暴席卷了半个中国,西北地区黑云压城城欲
摧,风烟滚滚来天半.沙尘暴过后,碗口大的树木连根拔起,牛羊刮上了天,城镇、农
田、牧场、沟渠为流沙所填埋,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损失惨重.生态的恶化加速了环
境的污染,环境的污染又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的恶化又使得人民日
益贫困.
一个人就是一部驱逐绿色的铲草机,一个人就是一条输送泥沙的传送带,一个人就
是一个排泄污物的污染源.
黄河并非天生暴虐,黄河也并非生来污浊.同那些最美丽最温柔的河流一样,黄河
也有过清白的容貌和秀美的妙龄.黄河的悲剧就在于,养育了一群鼠目寸光、忘恩负义
的子孙,你待他们恩重如山,他们却对你敲骨吸髓.他们贪婪地扯你的衣服,他们在你
胸膛上胡作非为,他们使你体无完肤,惨不忍睹,他们肮脏了你还反过来埋怨你,说什
么“跳进黄河洗不清”,他们一口一个摇篮,象征,母亲,实际上却把你当成下水道来
排污泄秽.黄河,你的子孙亲手毁了你.黄河的子孙,你什么时候才能幡然醒悟,像你
的母亲忏悔,祈祷.浪子回头金不换,快停止你的恶行吧,黄河的子孙.
奋斗:西部大开发
中国的西部,壮美而苍凉.
几千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迎头相撞,隆起了耸入云霄的世界屋脊.来自印
度洋的暖湿气流,再也不能到达西部腹地,干冷的气候造就出大片的沙漠与戈壁.
在这片贫脊的土地上,聚居着汉、回、藏、维等众多民族,他们千百年来日出而
作,日落而息,用辛勤的双手营造出片片绿洲,牧养着群群牛羊.然而,干旱缺水,风
沙肆虐,恶劣的自然条件和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无情地吞噬着他们的劳动果实,这里
的人民依然贫困,而“西部”也几乎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从青藏高原雪山冰川融化而来的涓涓细流,流过星罗棋布的高原湖泊,百转千回于
群山万壑之中,终于到达了黄土高原,把黄土高原连同西部人渴求富裕的梦想,浸割得
支离破碎,西部人民在历史上多少年的艰辛,一次次地付诸东流.
那么,西部人的梦想什么时候才能变成现实?
炎炎烈日,热气如蒸.
这一队队沙漠之舟,背负着沉重的驼峰和西部人的希望,默默地在沙海之中行进,
一走就是几千年,踏出了一条丝绸之路.
无论是英姿尚在的嘉裕雄关,还是断壁残垣的楼兰古城,如今都像是孤独的英雄,
寂寞地僵立于茫茫沙漠之中,回忆着昔日人欢马叫、客商云集的盛景.
在沉睡了千年之后,这里又响起了马达的轰鸣,钻井机、掘采机唤醒了地下的宝
藏,西部以其资源储量之多,品位之高,令全国乃至世界刮目相看.
然而,多年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光靠出卖资源,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一
旦资源耗竭,留下来的除了环境的和生态的污染破坏之外,就是更新一轮的贫困.合理
地开发资源,在开发中注意保护,以保护促进开发,对资源的深度加工,调整产业结构
和产品结构,增加资源的附加值,大力恢复生态建设,应该是西部开发的一个新思路.
过去那种传统的开发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西部开发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应赋予全新的内容,这就是“更新观念、开拓创
新、保护生态、夯实基础、抓住关键、创造条件、占据市场、持续发展”.
国家从50年代提出“向西部进军”,到80年代提出将“全国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西
移”,进而到世纪末提出“西部大开发”走过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的漫长年
代,在充分吸取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一轮西部开发的帷幕已徐徐拉开.政府搭
台、企业唱戏、市场先导的开发格局正在形成,西部已千呼万唤始出来,迈向经济发展
的前台.
西部人也开始走出世代居住的黄土地,去进城务工经商,涌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之
中,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竞争中学会竞争.
绿色的曙光已经照亮了中国西部,中国的西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了生机和希
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