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商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写出两汉时期这种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9 03:45:09
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商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写出两汉时期这种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
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商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写出两汉时期这种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
通过“丝绸之路”这条商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交往,写出两汉时期这种经济文化交流的表现.
一、文化的承袭基础及特点
两汉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无论是过去或是现在都使东西方的现代文明人士崇拜和羡慕.但是两汉文化的形成较之中国上古时代文化的形成是起步比较晚的,它的形成基础则是以华夏文化为核心,从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华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自汉高祖刘邦出生至大汉王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与形成都是与其所处的地域及政治环境密切相关的,它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
(一)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基础的文化类型之一.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诞育地区的本土文化.丰邑原为宋国属地,后曾在此设都(故丰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二)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其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主要从事于农业和蚕丝织业,并因临海而富于鱼盐之利,故而形成了这一地域的文化和习俗特征.“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乡人者,大国之风也”;“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
对刘邦而言,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的,推崇与否都是因时势而定的,表面上的好恶并不代表着文化层次的厚薄.确切地说,汉文化的很大成份来源于齐鲁文化,即儒学文化.
(三)中原文化:即华夏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的中游地区,在这一地区有着突出的较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较为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四)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产生和形成于黄河上游以及渭水流域,这里膏壤千里,以田为上好稼穑,多大贾,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五)北方文化:亦即燕赵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主要产生于北部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中山、燕以及以北的地区.这一区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同之处,且受塞外匈奴的游牧文化的影响,显得更加雄浑粗犷,奔驰豪放.
除了上述五种文化主体之外,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等,都曾对汉文化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则是受后来汉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全国一统的“大一统汉文化”.汉朝建立前,中国广大地区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极大地限制了区域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对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文化现状进行了改革,但这项工作并非像战争那样在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够改变,而是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潜移默化才能够使八方文化融为一体,诸子百家互相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文化.汉字、汉语、汉文化来自百族,又影响八方,对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千年不衰的深远影响.
二、两汉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旨
如上所述,两汉文化是在百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汉字、汉语、汉文化都是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特别是经历了秦始皇、汉刘邦两次“大一统”的改进之后,基本上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雏型.经过文、景、武帝的实践锤炼,使之成为较为稳定的民族文化.加之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文化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化”的特定称谓.在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中,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如下:
(一)“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
(二)“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三)“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如前所述,“龙凤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了夏商文化的一个部分,是炎黄先祖所尊崇的图腾.夏、商之后,龙凤的形象在华夏民族的心理上越来越伟岸丰彩,诗词歌赋、器皿饰物无不体现出龙凤呈祥的吉瑞之象.时至今日,虽没有人再将自己封为“真龙天子”,但“龙的精神”,即那种叱咤风云、驾驭自然的神伟形象,依然活动在每个人的心中,鼓舞着人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三、两汉文化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
由汉高祖刘邦奠基而发展起来的两汉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对中国、对世界都曾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两汉文化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它所形成的影响则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两汉文化的形成是衡量民族兴亡的一个标志;
(二)两汉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三)两汉文化对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总之,博大精深、浩瀚无垠的两汉文化是一个集萃八方百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融合和汲取了各种类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统”文化,因而也就显示出十分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它既具有各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是使民族统一、国家统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辉典范,其功绩之大、影响之深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作为华夏民族“核心文化”的两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今后仍将会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
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山川壮美,景物秀丽,大气雄风,荡人心魄.六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古文化遗存,历史的长河在这里翻卷出一朵朵绚丽的浪花,陶铸出它独特的文化风姿.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事其辉煌的两汉文化遗存.
这里是汉高主刘邦的故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统一的封建帝国——大汉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登上了历史舞台,扮演出一部光耀四海,流韵百世的活剧.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汉族,我们所书写着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是否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可是,还有多少人能时时忆起那个出身于草莽阡陌间的布衣英豪汉刘邦呢?
公元前256年,刘邦出生在徐州沛县丰邑中阳里.壮年时当上沛县泗水亭亭长.他不堪秦朝暴政,以超凡的胆略和才识,率丰沛乡党聚众起义,与项羽合兵灭秦.其后,又经历5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在公元前201年尽灭楚军与垓下,建立了统一的大汉王朝.
如今,位于丰县刘寨村西的刘家祖茔已是芳草萋萋;展在丰县城东北的刘邦出生地龙雾桥上,更是满目云淡风轻;只有矗立在泗水亭畔的“大风歌碑”陪伴这举觞高歌的汉刘邦,讲述着千古风流帝王卷,百世辉煌汉皇篇.“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年,也着实传诵出古国中华雄浑博大的情怀和百折不饶的意志.
大汉王朝的建立,至少从两个方面标划出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的发展方向.一是历经上古的部族纷争、春秋战国的割据伐守以及秦王朝的武力压服后,中华民族开始实现并实践着真正意义的疆土和制度的统一;二是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起,各封建王朝统治者都不得不关注着自己的统治基础——小农经济者的利益,载舟覆舟,兴衰成败,皆系于斯哦.想到这里,让我们再回首观瞻这尊汉刘邦的雕像,是不是感受到一份格外的凝重,一种难以言表的沧桑滋味?
讲到汉刘邦,还有一位不能忽略的历史人物——项羽.秦二世元年,他与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抗秦.在巨鹿大战中,他勇冠三军,九战九捷,力歼秦军主力,尽展盖世英勇.项羽曾定都徐州,自称“西楚霸王”.后又从徐州退出了历史舞台.内中的原因也只能从历史本身去寻找.历史呼唤着自身发展的代表者,呼唤着统一与强盛,自然也就遗弃了仅逞一身豪勇、仅求复国复仇的短视者.但忠厚的徐州人并没有遗弃他.在徐州城南户部山上,有一座号称“徐州第一胜迹”的戏马台,此台是项羽定都彭城后为观阅将士操练兵马而置.
历经两千年的风雨,戏马台的建筑屡建屡圮.199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筹集巨资,大规模修葺戏马台.重修后的戏马台布局匀称,沉雄庄重,豪情逸飞,蔚为大观.“盖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为后人哀”,站立在戏马台上,我们从人杰硇鄣奈鞒酝跎砩希帜芪〉绞裁囱睦坊蛉烁竦慕萄的兀?
历史的风云早已成为风云般流逝的历史,留给我们的除了历史的教益外,还有许多可为历史证言的遗物.在这方面,徐州可谓得天厚道.
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对东方重镇且为桑梓故里的徐州作出了煞费苦心的安排.封其异母弟刘交为楚王,都彭城.刘交仍侍奉其左右,出人其卧内,参与政事决策,显然是最重要的皇族成员之一.楚国当时拥有薛、东海、彭城3郡36县,和雄厚的经济实力.西汉楚王共传十二代,东汉楚王、五代彭城王.这些诸侯王和王妃、列侯、翁主以及文武重臣、贵族豪绅的陵墓,都隐藏在徐州市区周围的几十座小山中.这些王侯显贵的墓群及随藏的汉俑、汉画像石、汉代像石、汉代器物等,尽显汉代的经济文化成就.所以,有人称徐州的汉墓、汉画像石和汉兵马俑为“中国汉代文物三绝”,有人称徐州为“世界级的中国两汉文化博览区”,都不足为奇了.
贸易交往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