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3 03:29:09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读后感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读后感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读后感楚霸王自刎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浪花淘尽英雄,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读后感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读后感

为什么楚霸王项羽会乌江自刎读后感
楚霸王自刎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浪花淘尽英雄,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史记》,一部旷古绝今的中国古典典籍,一部记载英雄传奇人生的史诗,让无数学者在感受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荣幸见识到了古代英雄们的风采!
  在21世纪的今天,在各种学科欣欣向荣、各种学术遍地开花的时代,《史记》始终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了莘莘学子.笔者在闲暇的时刻也有幸拜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一篇,读完之后,心中无限感叹.叹的是“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的一代英雄项羽悲惨的结局,叹的是太史公精彩绝妙的文笔.
  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无冕之王,悲情英雄——《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记录了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中涌现的一位英雄人物项羽的传记.
  笔者读了《项羽本纪》后,总结了一下此篇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点,主要有几点:
  第一,《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第二,《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第三,《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司马迁在此文中先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第四,《项羽本纪》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无冕之王、悲情英雄的形象.我们都知道,本纪是纪传体史书中描写帝王的传记,而项羽是落败英雄,非成功帝王,但太史公依然把他列入帝王传记中,并颇费笔墨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悲情英雄形象,显然项羽在太史公的心目中俨然已是一个无冕之王.虽然落败,但其英雄形象足以成就一代帝王.
  三、乌江自刎,霸王别姬——我的感想
  在简单介绍了《史记》和粗略总结了《项羽本纪》之后,笔者将自己的主要感想安排在第三板块,并将自己的感想总结为“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实则倾注了笔者对项羽的敬佩之情,也是对项羽性格的最好概括.乌江自刎,凸显了项羽的“霸”;霸王别姬,彰显了项羽的“情”.读完《项羽本纪》,笔者将自己的感想总结如下:
  第一,用两种眼光来读《项羽本纪》.笔者认为,阅读《项羽本纪》须用两种眼光来阅读.一种是史学家的眼光,一种是传奇家的眼光.用史学家的眼光来阅读,须知道通篇文章只为写霸王一人,虞姬只是用来衬托霸王英雄末路的凄凉罢了;用传奇家的眼光来阅读,须知道通篇只为写虞姬一人,霸王的兴衰只是为了衬托虞姬风华绝代之惊艳罢了.无论是史学家的眼光,还是传奇家的眼光,其实都源于同一双眼,也就是从历史和命运两个不同角度来看待罢了.不同的角度看待,也会有不同的体会.
  第二,须辨明《项羽本纪》“拱云托月”和“孤星伴月”的艺术手法.在读《项羽本纪》的时候,其实我们不难发现,《项羽本纪》是采用了“拱云托月”和“孤星伴月”的艺术手法.对于虞姬来说,写霸王其实是采用了“拱云托月”的笔法,尽管描写虞姬只是寥寥数笔,但是却因为霸王的云彩瑰奇而使虞姬的形象纤丽如月;对于霸王来说,写虞姬其实是采用了“孤星伴月”的笔法,所以尽管虞姬的描写不多,但却因为虞姬丽如孤星,使霸王的形象更潇洒如月.
  第三,“力”和“情”贯穿《项羽本纪》通篇.读了《项羽本纪》,我们不难发现,其实通篇着重一个“力”字和一个“情”字.项羽唯力是用,也唯情是举.“力”字是文章体现最明显的,主要体现在霸王的霸气和战争场面上.而“情”字在文中也多处可见,东归是思乡之情,别姬是性爱之情,惜骓是战场之情,鸿门宴是妇人之情,乌江渡是天伦之情.
  第四,《项羽本纪》倾注了太史公对项羽的敬重之情.笔者认为《项羽本纪》虽然包含了太史公的批判之情,但更多体现的是他对项羽的同情和敬重之情.原因有三:其一,太史公以其独特的笔法刻画了本不应在本纪中记载却又不忍不在其中记载的悲剧人物的形象,足以反映项羽在太史公心目中的份量;其二,太史公笔墨浓重地描画了许多精彩场面,“霸王别姬”的悲歌慷慨,“东城快战”的勇猛善战,“乌江自刎”的惋惜辞世,一个个精彩的细节都将项羽的高大形象展露出来,而在作战中的各种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亦是使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折服,足以表达太史公的惜才之情;其三,太史公叙译结合、多角度个性描写也是为文章增色不少,也使项羽这个人物更加具有立体感,足以体现太史公的用心良苦.
  第五,读《项羽本纪》须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项羽.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人们对于项羽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笔者认为看待项羽也须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一分为二方能更全面评价一个人.笔者眼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总结了一下,笔者认为项羽是一个以“霸”与“情”为一体的悲美英雄.“乌江自刎、霸王别姬”的画面是对其性格刻画的最好体现.他的“霸”主要体现在战场上.两军对战,拼死一搏,“所当者破,所击着服,未尝败北”这十二个字是在项羽本纪里,项羽对自己的评价,足以见项羽的霸气,而“乌江自刎”更是将项羽的一往直前,视死如归的霸气推到了至高点.他的“情”主要体现在对虞姬的深情之上.兵败垓下,四面楚歌,霸王醉放心不下的就是心爱的虞姬,“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霸王别姬的故事,无不体现到项羽柔情的一面,也很好的诠释了霸王即爱江山也爱美人的男儿气概.此外项羽对士兵的友善,对部下的关心,同甘共苦的精神,项羽的果断,细腻,勇猛的性格也使人折服.当然人无完人,项羽也有他自身的缺点,他的鼠目寸光,残暴不仁,妄自菲薄,最终使他走上了末路,终于无奈别了虞姬,在乌江自刎,可叹一代英雄就此沉睡乌江,任其血液注入滚滚乌江.
  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当我们在为项羽凄凉的英雄末路感到同情的同时,也不禁责问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刘邦,而不是霸王.但我们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们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抑或是毛泽东之类“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批判?这些我们无从知道.我们只是历史长河的一个过客,只要我们谦虚谨慎、踏实做人、以史为鉴,这便足够了!
  加油 希望这是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