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06 02:30:21
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的历史
客家人的历史
陆川客家人占全县人口80万的70%,约56万人,属粤语地佬话的平乐马坡、沙坡、米场等镇均插花有客家人.有双语人,也有由客家话变地佬话的.因此,陆川是基本客家县.陆川县地处广西东南端,北为玉林、西连博白,东界北流,南接广东廉江、化州,总面积1551平方公里,六山一水三分田,耕地40万亩,平均每人5分田.县城离南宁300公里.汉属合浦,南朝宋齐置陆川郡,梁陈降为县,唐代(公元621年)复置陆川县至今不变.曾一分为四(温水、龙豪、龙化、南河),宋代(972年)四合为一.因有九洲江、米马河、沙湖河、榕江、低阳河、清湖河等六水,故名陆川(“六”“陆”谐音).
陆川客家人多数是明中叶从福建上杭等县西迁的,也有清代从广东梅州迁来的.500余年的艰苦创业,繁衍为几十万人的客家乡土,与博白、合浦和广东廉江、化州的客家连成200多万人的客家聚居区.该地讲的客家话自称“新民话”,人谓“唛介话”“涯话”(即客家话).《陆川县志》中新民话记有17个声母,66个韵母,6个声调.
陆川县适宜种植水稻,水田土壤以潴育性水稻土壤最多,达24万多亩,占全县水稻面积三分之二,分布在较平坦的垌田或村庄、圩镇附近排灌较好的地方.其次是潜育性水稻土,少量的盐渍性水稻土,在平乐、山罗的石灰岩地区.旱地土壤以砖红壤最多,7万多亩,占旱地97.2%.山地多砖红壤性红壤,占非耕地93 .5%.地乳属华南丘陵区,云开大山山脉分东西两线向南延伸,海拔500米以上的山有19座,构成两百里米粮川.该县在北回归线以南,年平均气温21. 7℃,近亚热带海洋气候,7月份27℃一28℃,1月份12℃一14℃.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942. 7毫米,1981年最多达3037毫米.雨天年平均169 . 4天,年均无霜期359.1天.400多年来,无破坏性地震,小地震明朝7次,清朝17次,民国7次.洪涝是主要自然灾害.相对来说,是客家人安居乐业的一方福地.
在近代史上,陆川人积极投身革命,反对清王朝和国民党的统治,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清朝陆莺赖九和博白文地黄文金率领2000多客家人奔赴金田起义;19世纪末,陆川大批客家人投奔李立亭领导的起义军,攻占县城,随即挥师围攻玉林州而败,付出了惨重代价.1945年桂东南起义,清湖的三水、塘寨过国民党军警扫荡,牺牲多人.解放战争时期,陆川人民武装由小到大,建立600人的边纵一支二团,配合解放大军,消灭白崇禧部第三兵团,俘获兵团司令张淦,其第7军、48军、126军被歼.
陆川人杰地灵,客家人才代代有.在清朝有大官员庞石洲(两广盐运使,广东按察使、布政使、从二品)、李廷璋(湖南按察使、布政使、从二品),尚有进士江玑、阮调元、李庆云、吕佩瑀、吕竣堃、范介寅、武进士肖辉书等人.民国时期,出了军长林虎、省主席吕焕炎、省主席兼集团军总司令廖磊等著名战将和政治风云人物.在当代,副省级领导干部有林克武、罗培元、刘毅生、丘文懿等.
陆川华侨及港澳同胞众多,华侨有824户,7625人,侨眷1358户,17673人,归侨279户,653人.陆川华侨、华人分布在17个国家和地区,美国48户380人,加拿大380人,英国12户105人,德国11户121人,法国19户122人,比利时6户73人,日本14户112人,马来西亚291户2634人,新加坡121户1278人,泰国20户238人,印尼83户776人,澳大利亚24户195人,阿根廷13户80人,菲律宾7户77人,缅甸37户277人,越南54户584人,老挝16户147人.华侨、华人爱国怀乡,讲客家情谊.从事科研、办实业和从事文教卫生的华侨、华人,比较著名的有在印尼的李伟昌、吕星益,在加拿大的林炳成、吕一祈、姚胜华、吕贻南、吕贻佳,在美国的吕萍美、吴彭斌、黄梦昌,在印尼的李春林、刘道生、刘建文、刘振标、梁子化、梁香怀等.居住港澳的陆川客家人共594户5447人.他们当中回家乡频繁、关心家乡建设的有陈镇祺、戴中、刘家宾、黄平、黎俊修、陶寿林、陶锦昌、吕一岚、黄经和、温昭琥等.戴中、戴保清两父子是南宁市政协委员,支持南宁市教育事业,戴中先生87岁高龄仍在香港慕光英文书院从事教育工作不息,戴保清先生乐意任广西客家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以加强海外联谊.陈镇祺、戴中曾赠日产丰田车一辆给陆川县侨联,何廷辉先生曾投资200万港元办陆辉制衣厂、丝花厂.李伟昌、刘家宾、陈镇祺、陈华烈等先生投资90万元建钛白粉厂.罗昌先生将政府补退的房屋款48620元捐给马坡中学办学.1987年——1989年后,台胞回陆川观光探亲269人次,办定居手续6人,捐资办公益事业5万元.老教授吕春祺先生说:“我是穷教授,能回来看看就算好了.”
陆川客家人敬老尊贤,乌石沙井村林蔼芬,侍奉婆婆林志清由64岁到98岁,30多年如一日,有病即送医院,同住一年,喂药喂饭,端大小便,使半身瘫痪的老婆婆的病逐渐好转,能行走.一家四代同堂,和睦相处.老寿星肖公(文成之父)、林公(保忠之祖)均103岁仙逝,客家人豁达勤劳,故能长寿.
陆川客家重乡情,和睦相处,以温文恭谦让、仁义礼智信为传统美德.现在,多数不信神鬼,只崇宗敬祖,祈求平安.习惯春节拜年,初一不杀牲,还有食素的习惯,互相拜年道喜,互祝“恭喜发财”,“身强力建”,“万事如意”,舞狮、唱采茶、赛球、拔河等.初二探亲、迎客,元宵吃汤圆,清明祭扫亲人坟墓,重阳拜老祖宗、祭祠;端午包粽子; 七月十四供祖先,村村有“社公”.寺庙甚少.婚嫁之礼已改革从新,婚姻自由自主,尊重选择和比较.为财而婚,索要重礼的依然不少.客家妹子贞操观念强,极少卖春之妇.客家人重阳宅,讲阳光通风即“旺气”,座北朝南,顺地球磁场,这是求生态环境好.现在陆川客家民居多钢筋水泥式结构;或骑楼式砖石结构,贫困户仍是土木结构.许多乡村小宅院住所舒适,生气盎然,家电已普遍进入平常家庭.行走几乎家家户户靠自行车,大客车、货车、中巴、摩托车已普遍使用,千车百骑,车辆滚滚,将陆川客家引入21世纪.
饮食,客家历来以稻米为主粮,红茹、芋头、黄粟、包粟、豆角、南瓜为副食物.大多数人吃捞水饭,用竹织的饭捞将饭捞起,成在钵头或木桶里,粥留作午饭,剩下的喂猪.肉菜,几百年来以扣肉、白斩鸡、甜酸鱼、姜活鸭、红烧鹅、烧猪脚……为美味佳肴.蒸软滑肥嫩香甜的扣肉,不用大嚼,骨碌下喉入肚,口鼻余香一嘴油,是陆川名菜;土鸡嫩滑,香体特异,加园茜蒜汁葱白好酱油,更可口可乐.乌有白斩鹅也是客家风味;吃泡水蕹菜,洗净菜后不用切,用手扭断,投入滚水锅里,捞起凉后,搓去水份,拌上油盐,有辣椒酱油更好,叫“沼水蕹菜”,青绿嫩脆.还有黄榄鱼、擦菜、榄角等,都是客家人自小就喜爱的家味,不管他长大走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还是念念不忘家乡美味的陆川旧八景,唯“温泉浴日”尚存,古七景已湮没消失.新旅游点有谢鲁山庄,即吕春琯“树人书屋”,1920年始建,亭台楼阁隐于花果园中,曲径通幽,景色秀丽,现为“度假村”,几栋“金屋藏娇”,闻名遐尔.山罗田龙的龙岩风景区,大小岩洞12处.有三面石山环抱的龙珠湖,面积20多公顷,波光粼粼,游鱼可数目.明代徐霞客曾游此记道:“石山森森、自北而南,如列旗整队,别成一界矣!”大坑寨四面石山如城墙高筑,仅一缺口形成东门,方圆10多公顷,住几十户人家,水清景秀,果树成荫,鸡鸣狗吠,又是一处“桃花源”.现在陆川新八景为:温泉浴日、龙岩风光、谢鲁山庄、仙山牧羊、石嶂瑞雪、陆城夜市、盘龙碧波、茶花山泉.陆川客家山歌,生动有趣,雅俗共赏,唱情唱爱,讽世警民,诉苦道难,曰仁曰义,不失为客家传统优秀文化.诉苦歌中道:“难啊难,难过麻篮担水上高山;麻篮担得几多水,肚饥饿得几多餐?”“脉米落镬三缸水,洗碗无燥肚又饥.”客家山歌大量为情歌,如放牛仔风情歌:“高山岭顶蜂赶蜂,水底车叶赶车筒;盲眼了哥赶草蜢,十八姑娘赶老公.”“稔子打花花对花,阿妹生来乳叉叉.”“阿哥无妻着担水,阿妹无夫着捞柴;竹篙落塘无篾扎,大家都系散头排.”
有500多年历史文化的陆川客家人,愿做广西450万客家兄弟姐妹的亲朋好友,在发展经济,共同富裕,奔向21世纪的新时代,高歌猛进,自我完善,自强不息.
参考资料: 陆川县志
回答者: 121.31.127.* 2010-4-11 13:44
检举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宁化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北方汉人南迁历史记载很多,但客家先民由中原大批南迁始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始于秦,也有人认为始于汉或三国、或东晋、或唐、或五代、或南宋等,因而形成客家大迁移有“二次说”、“三次说”、“五次说”、“六次说”、“九次说”等,莫衷一是.一般认为中原汉人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五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散居世界各地.并不是每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而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认为五代以前的迁徙是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客家)的迁徙,五代至南宋时期的南迁,才是真正含义的客家人的迁徙.
A.两晋南北朝
主要受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影响,北方汉民大量南迁.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
B.唐末五代
主要由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及藩镇割据等战争影响,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
C.南宋元朝
受金人南下,蒙古人入主中原及元末农民起义的影响.宋末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后,为躲避元朝的追捕诛连,形成空前的大迁徙,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形成“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的特点,使客家人具有典型山区居民的特征.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循衍各地(今梅州,清朝曾设为嘉应州).主要原因是循衍位于岭南东部北上的最佳通道上,有较多的低洼丘陵地区可供开垦,加上在抗元过程中一度变为废墟,即响应“文陆号召从军勤王,崖山之覆,州人士死者十尽八九,井邑皆空”.故客家人从他邑迁来重新组合.由于大量客家人在元末明初迁入循衍一带,从而使梅州成为客家腹地,成为客家的聚居中心,拥有“客都”的地位.
D.明末清初
迁徙原因一方面是内部人口的膨胀,另一方面是满州贵族入主中原的影响.由于山多田少,人口与耕地矛盾的越来越激烈,不断有人往外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迁往四川、广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这一期的迁徙路线是:主要由闽粤岭山地域,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E.同治年间
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迁徙.
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
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客家的迁徙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焕散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