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来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1 23:58:33
"客家人"的来历
"客家人"的来历
"客家人"的来历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客家人是迁徙到南方的汉人
说到客家人,人们马上会问:何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赣南、闽西、粤东,那里有29个县是“纯客县”.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中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0万之众.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一位客属长者说:“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先生讲迷信的那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视野开阔则是理想的选择.”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