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企业的人本管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4 10:20:29
分析中国企业的人本管理分析中国企业的人本管理分析中国企业的人本管理中国在加入了WTO之后,知识经济、"以人为本"的竞争直接冲击我们的身边.这种态势带给我们空前的机遇,更对我们提出了紧迫的挑战.谁更快地

分析中国企业的人本管理
分析中国企业的人本管理

分析中国企业的人本管理
中国在加入了WTO之后,知识经济、"以人为本"的竞争直接冲击我们的身边. 这种态势带给我们空前的机遇,更对我们提出了紧迫的挑战.谁更快地吸收和拥有最新的知识,谁就会获得竞争的主动权;谁最大化发挥人力资本的效用,谁就会赢得未来.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种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驱动力为基本特征的全新革命,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其显著特征就是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知识,重视创新.而能否把握人才、掌握知识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可见,一个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常立不败之地,首要任务就是要构建好自己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我们在引进新管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更要不断地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管理之道.
我国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为什么不是之前就有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既然都是社会主义直接搬来用,这样不是更省时间和精力.历史是有借鉴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直接搬来用并不一定会符合自己的需要.我国企业的人本原则也是一样,也不能全部照搬别人的模式.我国企业的人本管理原则应从中国的传统人本精神出发然后结合西方先进的人本管理经验,进而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管理原则
面对着瞬息万变的未来,现代企业如何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提高研究与开发的效果、加快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流通以及加强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中,决策者必须在思想上清楚一点:人是第一位的.
“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从相对静态的角度看,现代人本管理是一种典型的系统管理.它是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要素,按其严格的结构组合而成的管理系统.而人这个要素则在其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现代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人是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和最重要的要素.组织活动的进行、组织目标的实现等,无一不是由人所决定的.从动态的角度看,现代人本管理则是人类管理实践活动中,逐渐发现人、重视人、昭示人的存在价值的运动发展过程,即现代人本管理,是一个凸现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作用的管理实践活动.现代管理学认为,精神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诚然,任何人都有其生理要求、生存需求和物质欲望,但这不是人的根本属性.因为,动物也有其特定的生理要求和生存欲望.如果将生理要求或生存欲望作为人的根本属性,就会将人和动物混为一谈.这样,就无法谈论人的特殊性问题,就无法阐发人何以为“宇宙之灵长”这一人本主义结论.从直观到理论、从科学到人文、从历史到现实,无数事实都从不同角度证实了人的精神性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亦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之所在,更是管理实践活动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之一.观察及研究表明,管理效率高低、成效大小,与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状态、主观动机等,均呈现出直接的正比关系.人的道德品质好,精神境界高,思想状态佳,精神需求得到了恰当的满足,则其管理效率就高,成效就大.反之,其管理效率就低,其成效就令人失望,甚至还可能产生消极作用,阻碍管理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在现代管理活动中,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确立管理活动中绝大多数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乃是现代人本管理的题内之意,亦是其重要的实践目标.
人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它用积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但在极力推崇利润最大化的今天,“人本”被理解成了尽可能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照此说法,它不过是企业实现其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企业中的人仅仅作为一种资本而存在.这和人本管理的实质是背离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一种哲学,是一种思想或观念.
一、管理应适应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中华独特的文化培育了中国人独特的性格特征.既然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因此,只有了解中国人的一些独特的性格特征,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1、中国人乐天安命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特别是多次的外族入侵,养成了中国人乐天安命的性格,往往表现为安于现状,逆来顺受.因此,在接受新生事物方面,开始时往往比较缓慢,甚至是抵制.但到危机关头,中国人又往往表现出极强的创造力.这种双重性格特征对我们的管理,尤其是今天的改革有重要的启示.
要改变人们的原有习惯和方式,这对中国人来说,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使人意识到,现状若不改变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使人们产生足够的危机感,让他们认识到不改变将失去更多,从而使人们自觉地参与改革,乐意改革.可见,在管理中,利用中国人双重性格的有利一面,实行危机化管理是比较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
2、中国人以和为贵
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国人也往往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因此,对中国人来讲,人性化管理更能发挥好的管理效果.管理者要重视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员工的集体观念;在奖励制度方面,也不应只注重对个人的奖励,应提倡集体奖励制度.中国人重视亲情、友情,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往往有很强的归宿感.在进行理性化管理时,要慎之又慎.最好采用将心比心的方法,替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总是这样就会比较合理.因为,我们讨厌的人,大家也多半讨厌;我们喜欢的人,人家多半也喜欢.所以,将心比心,建立一个良好而立体的人际关系,你我他、上下左右都要考虑到.我们要用合理的方法和正当的途径,得到对立心理的认同.任何事物都有先天的矛盾性、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科学的方法是客观的,而使用方法的人是主观的.对物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对人则用将心比心的方法较好.著名的现代城事件就是因管理者只注重理性化管理,强调硬性国宾制度,结果使得员工集体出走.
3、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鲜明的重视人性的思想,体现人文关怀.
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同时也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的人本主义哲学从殷商以来的天命神学中解放了“人”,从而发现了“人”,创立了人本主义的仁学.《礼记 礼运》篇说:“人者,天地之心也”.孔子把意识观念引向到轻天命而重人事的轨道上,把天主要看成是四时变化万物生长的自然现象,否定了天的绝对权威性,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的态度,强调重视和研究人的现实生活,把人置于宇宙中心和社会主体的地位,重视人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向为孔孟之道所推崇.孔子提倡“仁”,就是爱人,也是一种政治主张.孟子晚年著述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人生信条,首推“仁”字为四德之首.“仁者爱人”是一种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孔子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儒家提出的仁爱是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墨家主张兼爱,以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敌寡,富不悔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的理想境界.“仁”既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是实行这一准则的普遍的方法论原则,它提倡人与人相爱,尊重人的价值,同情人、帮助人,体现了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仁爱精神在中华民族长河中源远流长,伟大的革命先躯孙中山先生毕生倡导“天下为公”,倡导“博爱”的精神.这种人性思想和观点,强调从无私的动机出发,舍己利人,舍己爱人,与人性管理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事实证明,那些让广大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并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无一不是坚持和发扬重视人性思想的结果.
在企业中营造一种“家”的氛围实际上是人性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意味着把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不断提高;意味着要创造一个人人有权参与、发挥团队精神、坦诚相待的工作环境;意味着要关心员工生活、营造和谐温暖的集体氛围.
二、东西方文化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
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探索与实践,而今尽管各国都大张旗鼓提倡,但由于各自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同,所采取的理论观点与方式方法自然会千差万别.
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和推理为基础,注重认识活动的细节,沿着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的不同道路,确定精确的认识,排斥思维中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成为西方思维模式演进的基本传统.反映在管理过程中,西方管理理论总想以精确、稳定的方法加以处置,通过运用数学模型,从而对管理工作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但管理是一门不精确的学问,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如靠构建数学模型进行管理,势必使管理僵化,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中国的思维模式则以直观、综合为基础,比较注重从整体方面来把握对象.因此,其模糊化色彩较突出,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表现为:1、不着眼于静态,而着眼于动态;2、不着眼于个体,而着眼于整体或系统;3、不着眼于事物本身的具体结构、组成,而着眼于它的功能.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管理中,正是权变管理思想和系统管理思想的精髓.今天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出现问题也往往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解决问题时,只有以动态、系统的思维方法加以解决,才可能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可以说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为主的核心思想,其中,“以人为本”强调“以民为贵”,“以德为先”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人为为人”高度强调人自身行为的激励与修养
东方管理学者在认识管理本质的过程中,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主要强调整体性但忽视个性发展,强调民本但忽视独立人格等等.而西方管理者是在管理活动中强调制度管理、规范管理和条例管理,以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东西方管理文化的差别在于西方管理文化突出个人主义、权力级差小;东方管理文化则体现权利级差大、风险回避,以及缺乏平等、民主,缺乏冒险精神等.
东方管理强调人的重要性,西方管理注重物的使用,希望获得高使用效率,这两者应该相互补充,尽量做到人物相宜,不片面强调人的重要性,将人、财、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管理.东方管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柔见长,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属于“软性管理”.西方管理则更加注重制度、规范管理,属于“硬性管理”.要实现东西方管理相融合,就要把这些有机结合,实现刚柔并济,其中主动引导、柔性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同时,硬性的制度约束也必不可少.在当前全球化处于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更要注重东西方管理的结合,只有如此,才能在宏观的管理系统中,在市场竞争机制的硬性约束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我国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与管理模式的实践,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认识观念差距.国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从单纯聘用人才的战术安排上,提升为“为获取竞争优势”而配置人才的战略策划上.它不再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而是参与甚至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同时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企业对其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更多的采用员工自助和企业服务外包的形式,而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主要精力集中到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上.反观我国企业,尽管近年来对于人力资源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很多企业的人事处、干部处也翻牌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真正达到战略性高度的为数不多,人事部门的工作也仍以解决企业事务性问题和执行上级交办的事项为主,缺乏从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以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战略性思考.
管理导向差距.国外高层人力资源管理者已开始把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当作战略性业务来看待,针对不同部门的不同需求来界定自己的业务内容.通常,直线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献身精神的高质量员工;战略规划部门,则需要通晓信息技术和具有采集、分析信息资源能力的员工;而员工则希望人力资源部门能够为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制度体系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则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确定需要运用哪些技术、通过哪些途径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这种以员工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实际上受到全面质量管理和流程再造理论的影响,它不仅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从整体上成为管理的中心组织,也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真正从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我国改革开放,在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但要真正建立起从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的管理体系尚需时间.
战略管理差距.目前国外先进企业是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来考虑的.从管理思路来看:非常重视员工招聘、筛选、录用到员工离职等各个环节相互间的衔接与配套,每一次招聘都是在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利于员工整体士气的提高而进行的.而我国目前过分看重学历、轻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加之,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一方面大量引进,一方面内部人才大量流失的的现象,这是缺乏系统性管理的表现.从管理手段看,国外已有丰富的薪资体系,有诸如股票期权、利润共享等激励手段和以工作内容为特性的弹性工时制等更加个性化的精神激励手段.而我国目前这方面则很薄弱,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具有强权和人治的特点,缺乏真正有效的人本管理手段.从管理领域看,国外目前很注重员工的精神需要,不仅关注工作时间内员工的需求,也更加关注员工事业、生活、家庭的平衡.我国在传统文化上虽然很注重“以人为本”,但在实践上缺乏人文关怀.
成长性管理差距.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其功能与地位的提升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方面最具决定意义的内容.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能够同时胜任职能性角色和战略性角色,既能管理又能协调.因此,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熟悉企业的业务;二是能够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三是在企业中具有良好的个人信誉;四是懂得如何推动和领导企业的变革与重组.而这种能力和地位的获得是依靠不断的反省和不断的学习而取得的.我国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引入时间短,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也刚刚起步,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与国外先进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战略意识与综合服务能力方面相去甚远,这是造成目前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不高,没有获得应有的管理地位和权威,成长性不足的原因.
不可否认的中西方思维差异,既不能消灭它,也难以统一它,因为世界需要五彩斑斓的文化,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并消除差异摩擦点,然后在差异彼岸构筑起一座沟通的友谊之桥.
三、以人为本的管理工程
以人为本的管理,涉及到人的培育与成长,人的选聘与任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员工参与管理、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又受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相互交织.可见,人本管理,是一项多目标、多因素、多功能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本管理工程作为总的系统,包括一系列分系统,每一分系统有不同的功能和目标;在各分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上,使之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形成人本管理总系统的更大的整体功能,以达到人本管理的预期目标.些分系统主要是:
1. 行为规范工程.没有人喜欢生活在吵吵闹闹之中,也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片混乱之中.出入戏院、影院等公共场所,如果依次鱼贯而入、鱼贯而出,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一拥而上,则谁也进不去、谁也出不来.可见,制度、秩序是一种文明,也会产生效率,是人们行为合理化的保证.我国由于长期忽视管理,相当一部分企业纪律松弛、秩序混乱,所以,当务之急是严字当头,强化管理.
2. 领导者自律工程.企业领导人的德才学识,关系到企业的成败.那些全身心投入事业的企业领导人,其无私奉献精神和对公司的狂热,会使员工受到强烈感染,使整个企业充满朝气.即使是亏损企业,如果领导能与员工同甘共苦,也会激起员工的热情.
3. 利益驱动工程.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是基本需求,因而对一般员工来说,利益驱动仍是最重要的努力因素.我国目前在企业内部,仍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在企业外部,社会上的分配不公和畸形现象,也必然影响到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一是确定合理的工资差别,力求使每个人的收入与他们的实际贡献相称;二是实行弹性工资制,使员工收入与企业实际效益紧密相连;三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使收入分配趋于合理化;四是以工资为杠杆,引导人们积极解决公司所面临的难题和关键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作出显著贡献的人,加大奖励力度.
4. 精神风貌工程.这不仅是指通过各种精神激励手段,如给予表扬、荣誉称号或肯定、尊重、信任、赏识等等,还包括更为广泛、丰富的内涵,如振奋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事业心、责任感、职业道德以及树立良好的厂风和社会风尚等.
5. 员工培育工程.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不断培育员工成长和进步,这是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目前我国企业职工整体素质较差,据统计,现有3亿职工中,70%为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文盲和半文盲;中高级技工严重短缺,高级技工不足2%.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知识化、智能化社会的要求.这一问题,既要引起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应引起每一企业的高度重视.
6. 企业形象工程.企业形象是社会对企业的整体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一种分析方法是,产品形象+人员(包括领导者与员工)形象+服务和信誉=企业整体形象.笔者认为,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最主要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国家的形象.例如,人们首先是通过松下、东芝、丰田等名牌产品来认识日本的.当然,造产品又要先造人,没有优秀的员工,造不出优质的产品.同时,现代市场竞争,也越来越重视信誉.
7. 凝聚力工程.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是凝聚力很强的企业.影响企业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有:(1)目标的共识;(2)明确的责任;(3)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威望;(4)严明的纪律;(5)员工的参与度;(6)对人的责任与尊重;(7)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状况;(8)企业绩效的增长;(9)员工的理想、追求与思想境界;(10)和谐的人际关系;(11)工作本身的吸引力;(12)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
8. 企业创造力工程.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特征.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一般的厂长、经理,不能称之为企业家,只有能持续创新的经营者,才能称之为企业家.也只有这样的企业家,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向前迈进.例如,丰田汽车公司由于创造了准时制管理,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才挤进世界市场,成为强大的汽车集团;通用汽车公司由于创造了分权制管理,才能战胜强劲的竞争对手——福特公司;而台湾著名企业家许文龙,则以他领先的经营观念而称霸世界abs市场.
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是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的目标.作为企业,需要塑造激发员工创造力的环境和机制:一是创造一个鼓励员工开拓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的宽松环境以及思想活跃和倡导自由探索的氛围;二是建立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重用有突出业绩的开拓创新者,让那些墨守成规,无所作为的人难以立足;三是强化企业内的竞争机制,激励人们去研究新动向、新问题,并明确规定适应时代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目标;四是要求企业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并引导他们面对现实去研究市场的新变化、技术的新动向,研究现实经济生活所提出的种种挑战.
上述八个子系统工程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以推进和增强人本管理系统的总效能
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
中国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建设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处于中华文化圈边缘地带的东亚及东南亚诸国,也不同于西方一些新兴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形态具有明显的次生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丰富内容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和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当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同时也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或历史虚无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现代的人本管理,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仁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可以说这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
市场经济一旦走出其初始阶段,那种以物质刺激为手段的经济人的企业管理模式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便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主要是因为当今世界经济已经从传统的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技术和文化经济时代,社会总需求和个人总需求已不能再完全用物质范畴来涵盖.换言之,物质的概念已成为过去时,人的文化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物质消费也越来越变成文化的物质.日本是二战以后最早复兴并迅速跨入经济强国之门的国家.日本的成功恰好在于把中国的伦理人管理模式与美国的经济人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企业的辉煌.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认识到它是西方市场经济在机制方面的优越性,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有机结合的产物.由此,可以认为,中华文明遭受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太多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在于我们缺少市场竞争的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人观念正暗合了当代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理念.一旦市场经济的闪电射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必然会唤醒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这就决定了中国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建立一开始就要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老路,尽管它在一些方面还显得很不成熟,但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就必然会使中国的现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加速发展,并绽放出簇新灿烂的中华文明之花
参考资料:http://www.blogcn.com/user32/soberhai/blog/3273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