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曾不吝情去留"的'曾'是读zēng还是céng?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2 23:58:32
中的"曾不吝情去留"的'曾'是读zēng还是céng?急用!
中的"曾不吝情去留"的'曾'是读zēng还是céng?
急用!
中的"曾不吝情去留"的'曾'是读zēng还是céng?急用!
编辑词条 发表评论 历史版本 打印 添加到搜藏
五柳先生传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赏析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散文造诣也很高.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都是好文章.
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这话是有道理的.《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本文首先应该把握的.
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在《杂诗》里,他自言“少壮时”,“猛志逸四海”.《饮酒》诗中又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对年近四十仍然功业无成,颇为感慨.中年几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又加上性情耿介,不会圆滑,难免不惹祸患,便毅然归田.他把田园看做是与腐朽现实对立的一片净土,在这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他的可贵处就在于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五柳先生传》正是托名五柳先生刻画出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象.
全文不长,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间.在这样简短的篇幅里勾画人物,却能做到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
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飘忽,也起得风趣.但不要轻轻看过,以为只是作者的趣笔,实则其中隐含深意.“许”做“处所”解,“何许人”即“何地人”.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却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观念之中.古人又是重声名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朽,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为号,可见他又出于流俗观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生的不俗,一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这就是苏东坡评陶诗所说的“似癯实腴”的境界.作者《归园田居》诗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传》文的“宅旁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可以说没有一点闲笔墨.锺嵘评陶诗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同样可以移来评他的文.
“闲静”二句用正叙点出五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正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也因此才高出于流俗之上.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话是比较能说到点子上的.“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相照应,“闲静”即不尚交往,“少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陶诗中所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之意,二句前后呼应,互为补充.
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中心则突出其悠然自得的情调.“好读书”四句是讲读书.对于“不求甚解”,解法一向很有分歧,其实它只是对下文“会意”而言的.意思是说读书不求对书的系统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已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作者《赠羊长史》诗说:“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是这种读书态度的最好说明.“性嗜酒”八句是讲饮酒.“造”当“到”解,“造饮”即到那里饮酒.“不吝情”是“不系恋”、“不在意”之意.亲旧招饮,造饮则醉,却不以去留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更为浓足.作者《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曾说:“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这几句便是写他醉酒陶情的意态.“环堵”五句是写安贫.“堵”即“墙”,“环堵萧然”就是四壁空空.“短褐穿结”是说穿的粗布短衣还破着窟窿,打着补丁.“箪瓢”分别是盛饭和盛水器,“箪瓢屡空”即饮食不继.“晏如”是安然的样子.吃穿住没有一样不困弊不堪,却处之坦然.不因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见出先生的高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平和的一面时说,他“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这里所写的境界.“常著”四句是写著文,他吟诗作文,用意也是在示志娱情.示什么志,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于田园,甚至是陶醉于田园.他借文章“导达意气”,自乐其志,所以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终.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起来了.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古人说文章作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陶文够得上这样的标准.
文章最后还有一段“赞”.“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尽,在“赞”中讲透,即所谓“明”之义.所以“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黔娄”见于《高士传》,是齐国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黔娄之妻的话见于《列女传》.“戚戚”是忧愁的样子,“汲汲”是热中追求之意.“其言”句意思是,黔娄之妻的话所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兹”是连词,起承接作用,有“则”、“斯”之意.“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如果我们把《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予以概括,那么也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赞”中这几句话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阐发得更为明晰,可以说是“赞”体的“明”的作用.“无怀氏”见《庄子》,“葛天氏”见《吕氏春秋》,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陶渊明常用古史传说指称自己的理想时代、理想社会.《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黄唐”即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时代.《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农”即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赞赏五柳先生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老百姓,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文章的境界更高了,文章的思想也进一步升华了,可以说是“赞”体的“助”的作用.作者的《与子俨等疏》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里写的显然是这种生活的折射.
《五柳先生传》在写作上的特色,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我国史书比较发达,传记一类文字也出现较早.《史记》《汉书》都包括大量人物传记.但是这些都是史传,本质上属于历史.所以,尽管它们也具有文学性,甚至被称为“传记文学”,对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舍,但总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迹.《五柳先生传》不同,它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说《五柳先生传》是作者的“自况”,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以为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真实,便未必妥当了.比如“闲静少言”四个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对世俗一面来说,陶渊明是“闲静少言”的,所谓“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可是在另一个生活圈子里,他既不“闲静”,也不“少言”.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另外,他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是整天那样悠然.由于他是“欲有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静.五十岁时写的《杂诗》还在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对壮志未伸、年华虚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悠然呢!他的生活不断下降,“夏日抱长饥,寒冬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时更“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向人乞讨去了,也是无法一味“晏如”的.他还写了《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写出“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那样的诗句,对时事的激烈情绪溢于言表,可见也没有完全遗世,成为无怀氏、葛天氏王国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传》虽是自况,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对于陶渊明来说,虽然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的记载更能表现出陶渊明的风貌.它着重刻画出一种人物精神,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陶渊明精神”,这是作者理想的、衷心倾慕的、在诗文作品中竭力表现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精神.这就是艺术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传记,开创了文学传记体,隋末唐初人王绩作《五斗先生传》,即承其流.这是一.
第二、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便会发现,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都是总结性语言.从性情品格到读书、饮酒、处贫、著文各方面生活,无一不是概括性的结论.好像作者在给五柳先生做鉴定.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中都包含大量的事实,所以,简约的语句中含有丰富的内容,高度凝练.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但是特点并不就是优点,用总结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也可以写得干枯,而且很容易流于抽象、概念.本文的妙处在于,虽然使用结论式的语句,却决不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条都含有丰满的生活意境;逐条叙来,又具有诗一般的韵味.这是因为作者提炼出来的结语,已经充分生活情态化、形象化、诗化了,显示了作者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巨大能力.两晋时期玄风盛行,清谈玄言崇尚用简约的语言表述深奥的意蕴,那时连品题人物也讲究隽语传神,我们可以在《世说新语》中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描写.影响及于文风,便取精约明净,简语传神.陶文的这一写法可能与这种风气有关.
第三、作者写《五柳先生传》,着重刻画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无谓的.显然是颂扬这种精神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显然是以这种精神和态度睥睨世俗.所以《五柳先生传》不仅是自况,还是自许、自赞.但是这赞许之意,并不直接诉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间.于叙事中见颂扬,于颂扬中见兀傲.粗粗读来,作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转一体味,扬己傲世之意尽在其中.“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平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观叙述的语句中,包含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不言傲世,傲世之意自在言外.这是很高的写作本领,压抑着满怀激情不使流泄,结果笔端饱含感情,表现得更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
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评陶渊明的诗说:“平淡出于自然”.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朴素质实,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色彩的华美.有柳有宅已足够了,便无取乎绿柳黄墙.《归园田居》诗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也只取桃柳绕屋,而不讲桃红柳绿.作者在这一点上,与在他之前的郭璞、之后的鲍照、同时的颜延之,都大异其趣.他的表现方式则纯取白描,只是用平淡的语言直叙情事,摹状物象,使人好像透过玻璃观物,不觉其有语言文字,而直触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笔又极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随物曲折,如白云浮天,舒卷自如,读起来丝毫没有吃力之感.宋人杨时说,陶渊明“冲澹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话是不错的,用力学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无法自然.必须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能造自然之境,自然与“率意任真”分不开.但就文字表现上来说,平淡自然又不是率尔操觚所能办到的.文字要运用到十分圆熟的地步,才能达到平淡自然的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这里不是说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说平淡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