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不要太短了,至少一段话.是大学的毛概的题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18:08:44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不要太短了,至少一段话.是大学的毛概的题目.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不要太短了,至少一段话.是大学的毛概的题目.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不要太短了,至少一段话.是大学的毛概的题目.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提出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是五中全会的一个重要精神,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乃至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谁胜谁负,集中地体现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较量上,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取决于它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它的科技、教育,说到底取决于人的素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各种思想文化的撞击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能否正确地吸收、借鉴全人类精神文明的最新成果,能否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乃至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是健康、文明的市场经济.坑蒙拐骗、制假造劣,与现代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没有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没有科技教育的持续发展,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那种讲平等竞争、讲信誉、讲质量、讲效率的观念和氛围是难以形成的.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很大程度寄希望于科技的投入和进步,寄希望于人才的培育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同时,攻克深化改革中的难关也需要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保障,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可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既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
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1、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四有”新人,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的素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同时又给社会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与人之间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又需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只有人的精神状态改变了,思想道德觉悟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进一步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从而推动生产工具的革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且,只有人的整体素质提高,才能真正自觉地以共同的理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纪律来要求和约束自己,正确调节各种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这无疑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的素质决定和影响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因此,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抓好人才培养,提高人的素质,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敏锐地抓住这一时代变迁的动向,提出把以培育“四有”新人,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无疑是一项具备战略眼光的重要举措.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现代市场经济是与现代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要求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不仅需要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一般社会文明,还必须以同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等精神文明的充分发展为条件.首先,现代市场经济是以现代化大生产和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为基础,它一方面要求现代交通、通讯和各种服务等市政、市场硬件设施,一方面也要求生产经营者具有相应的知识素养和管理决策能力等软件条件.其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要求与其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要求具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宏观环境.第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发达的科技教育.
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与推动.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看,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生产的工艺流程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大,商品产出所需能源、资源、财力这些“硬投入”逐渐减少,而文化、科技这些“软投入”逐渐增大.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变化:经济与文化的内在统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统一.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是我们在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把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高投入,规模扩张来实现的.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生产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会给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今后要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走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集约型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生产的高科学技术水平,产品的高附加值,科学精细的企业管理和通过提高内涵生产力来求得经济的发展.实现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一方面要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另一方面也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没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科技进步、教育发展和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很艰难的.
(二)
“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任何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革命归根到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注重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好,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但是,我们在充分认识和肯定物质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和组成部分.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且还包括与这种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也就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不是体现在具体的物质产品上,而是体现在如何更好地发展经济以及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上,体现在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上,体现在以不同主导思想体系为核心的精神文明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特色之一.因此可以说,正如没有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就没有社会主义一样,如果没有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精神文明,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或者就至少是没有完整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固有本性,也是社会主义其他特征的共同要求.这种精神文明,既批判地继承以往社会的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又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下人们的精神面貌、社会风尚的新特征.换一个角度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不仅要有日益发展的物质生活、民主政治生活,而且还要有日益发展的精神生活.不建设好精神文明,就不能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本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同时它的建设又是建设物质文明、民主政治的文化条件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而要较快地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在当今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最重要因素的条件下,不加强科学文化建设,不通过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不可能的.因此,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越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保证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这是建立在对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毋庸讳言,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会诱发某些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滋生.这势必要影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影响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树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放松精神文明建设,放任种种不正确思潮泛滥,就会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造成损失.如果只重视经济工作而轻视精神文明建设,那就应当很好地想一想,把经济搞上去靠什么?最终又是为了什么?我们必须牢牢记取过去“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坚定不移地贯彻两手抓、两手硬的战略方针,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物质文明建设一时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努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许多新的发展与进步.
一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方针.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论述.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党的十四大,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是开展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全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建立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群众的理论教育体系.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取得了新的进展.在美化社会环境和改变社会风气方面,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治理脏、乱、差活动,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活动等.在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积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大力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展了各种读书活动和大规模的职工培训活动等,所有这些,对于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探索和积累了一些好的形式和经验.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创造了很多生动活泼的做法和经验.如军(警)民共建、城乡共建、工农共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小康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活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新风户”活动,创办文化中心、文化室活动;举办读书报告会、演讲会,群众文化艺术节,制定职业道德规范、乡规民约、公民守则,建立红白事理事会,设立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奖励基金等;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之中,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与欢迎.
在肯定成绩,承认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与时代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距离.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形势很好,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一些地方的社会治安情况不好,一些腐败、丑恶现象又重新滋生蔓延.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得力措施加以解决.”我们必须按照五中全会的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首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大力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思想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吸收世界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其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办法,逐步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要充分依靠群众,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精心组织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加强舆论监督;对各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以及消极丑恶现象进行有力批评,扶正祛邪,弘扬正气,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要坚持持之以恒,务求实效.从具体事抓起,要有目标、有步骤、有措施、有力度;抓基层、抓基础、抓典型、抓载体;努力使工作抓得住,效果看得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第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关键的问题是要切实加强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单是思想文教部门的任务,而且是经济战线和一切部门的长期共同任务,需要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任职一方,守土有责.要以对党、对人民、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抓实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给予必要的物质保障,逐年增加投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规划,一并部署,共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