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七大古都各分布在什么位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5 02:09:51
我国七大古都各分布在什么位置?
我国七大古都各分布在什么位置?
我国七大古都各分布在什么位置?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文字历史已经有数千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出现了不少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历代的国都,因其特殊的地位,更是大兴土本,着意修建.这些古都,无论在建筑规模、建筑模式或建筑风格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往往表现了同时代最高的建筑水平,对全国其他城市的建筑有特殊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各大古都的建筑沿革史,就是一部较完整的城市建筑史.我国曾作为国都的城市数以百计,最著名的有七个,号称七大古都,即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安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有六大古都之说,并没有把安阳列人著名古都的行列,为此,不少人从安阳的历史地位出发,认为这种定论应有所改变.1988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召开了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把安阳市列为中国古都之一,并被确认为七大古都之首,安阳古都终于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安阳早在公元前14世纪就被定为都城.当时,商代的第20代国王盘庚把国都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直延续到商代末年,历时273年.在这段时间里,商代统治者大兴土木,刻意经营,使殷成为一座古代大都,当时称大邑商、天邑商、商邑.商代以后,一直到公元6世纪的2000年间,中原王朝曾多次建都于安阳,但在城市建设上没有什么成就.由于战乱,这座古城早已成为废墟.宋代以后,这里不断发现殷代文化和建筑遗存,特别是解放后,经几次大的发掘,基本弄清了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人们把这些城市建筑遗迹称为殷墟.
殷墟位于洹水之滨,距现在的安阳1公里,东西最宽处10公里,南北最宽处5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以上,在这片地域中,共发现宫室建筑遗址50余处,大致可以划分出3个区域.
北区有15处遗址,分布较散,为王室居住区.中区有21处,布局比较整齐,有明显的南北中轴线,中轴线上排列有3道大门,以及几处较大的夯土遗迹,是商代宗庙和商王处理政务的地方.南区有10几处遗址,规模较小,布局零乱,年代稍晚,是商王祭祀的场所.
在宫室遗址西南方大约300米处,有一段梯形壕沟,长750米,深5米,宽10到20米,是人工挖成的宫室防御设施.王室以外,零散分布着不少民居遗址和手工业作坊遗址.与宫室区隔河相望的洹水北岸迤西3公里处,是商王、贵族的墓葬区.有10几处大墓.
从殷墟现存的遗迹来看,这座古都已经表现了城市建筑方面较成熟的水平.宫室、民居、作坊、墓地的规划已经比较完善了.宫室建筑高大、豪华,最大的房屋达到400平方米,房基夯土厚达2米,有不少整齐、讲究的石柱础和铜柱础.陵区内大墓,穴深一般达到8~13米,最大的墓面积达到400平方米,道长32米,穴中央用巨大的木料,砍成长方形断面,互相重叠成为井干形墓室.这些都说明,殷墟在当时已是一座规划完整,布局清晰,建筑物形制完善,建筑水平较高的古代都城.
目前,安阳已经成为河南省的一座重要城市,每年都有不少专家、学者前去考察,并吸引着大批游人前往游览.
西安
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中叶,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0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周幽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近百个帝王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宫廷生活.做为古都,历时1062年,西安古城建都之多,历史之久,不仅是中国诸城之最,即使在世界名城中也非常罕见.
奠定西安城宏大规模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从隋朝开始的.隋代开国皇帝杨坚上台以后,命令一个叫宇文恺的著名建筑家重新规划、设计西安城,并负责监督修建.宇文恺为了搞好设计,巡游了好几个名城,研究吸取其建筑特点,又实地考察了当地的地形特点.他认为:长安城"凋残日久","旧经丧乱",水量又不足,而城东南的龙首原地势极好,适宜建大都城,因此新建了长安城,奠定了长安城的规模和总体布局,当时叫大兴城.唐代又做了部分修缮和扩建,改称长安城,做为唐朝的国都.这座都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长安城一共由三重城墙组成,即外城、皇城和宫城.城墙全部由夯土筑成,巍峨高大,平面呈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米,总面积约84平方公里.四周有高大的城墙环绕,城墙厚约12米,每面各开3座城门,城外有很宽的护城河.皇城位于全城中轴线的北部,宫城坐落在皇城的北端.
宫城是皇帝和后妃居住的地方,皇帝也在此处理朝政.皇城是朝廷办事机构所在地.宫城和皇城之间有一道宽阔的横街,就像一个广场,可供兵士操练,也是皇帝接受百官及外国使臣朝贺的地方.皇城以外是街坊.
长安城的整体布局和街巷规划十分严整,体现了很高的建筑设计水平,它继承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传统,中轴对称,方正规则.南北中轴线为朱雀大街,从外廓城南面正门明德门到皇城正门朱雀门,正对宫城的承天门.官城和皇城与民居严格分开,改变了汉代长安城民居与宫室相参的情况.城内地形东北较高,东南较低,市内有6条东西向的高岗地,规划时利用高岗布置宫室、官府及大型庙宇,以突出城市的主要建筑和控制全城的制高点.商业区分别在城东西两边居中的地方,叫东市和西市,两市都设计成"井"字街,各分成9个小区,每区经营一个行业的商品.西市南北长1000余米,东西宽900多米,四周筑有围墙.居民区由各个街巷分割成110个里坊,每个里坊都是相对独立的封闭整体.筑有夯土的坊墙,设有坊门,大坊有4个坊门,小坊有2个,夜间及遇有禁令或事变,即关闭坊门.各坊内有道路相通,宽约15米,其间有许多小路通到每家门前,称为坊曲.
全城的街道都是东西向或南北向的直道.大街共有25条,其中东西向14条,南北向11条,街面非常宽阔.其中南北的朱雀大街纵横整个长安城,街面宽达150米,是长安城的主要街道.其他的街道也都在100米以上,即使是沿城边的小道也有25米宽.这样宽阔的街道,主要是为了满足皇帝出行时的仪式、排场的需要.
长安城的宫殿规模很大,据考证,其主殿含元殿和内德殿的规模远远超过故宫的3大殿,城中还遍布寺院,有81座佛寺、28座尼庵、30座道观、6座女观、2座清真寺、4座胡袄祠.城中还有较完善的引水和排水系统,反映了当时规划的细致.
洛阳
洛阳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城市,历史上,曾经有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9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因此有"九朝故都"的称谓.
最早的洛阳城在现今洛阳的西边,是周代初年,周公平定国内叛乱后,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而建立的,叫周王城.周公把反周的商朝遗民迁到这里严加看管,他本人也常在这里居住,使城市一天天发展起来,成为当时周天子统治中原地区的重要据点.
洛阳城最兴盛的时期是隋、唐时期.隋朝最初建都于长安,后来隋炀帝杨广杀了他的父亲文帝杨坚,当上了皇帝,据说一次巡视到洛阳,站在邱山下视,感叹说,这么雄伟的地势,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有一个臣子奉承说,这是前代人留着等你呢.杨广非常高兴,就命令在曹魏洛阳城的南部新造一座城,并迁都于此,称为东都,这才使洛阳城日益兴盛起来.
洛阳城的设计和监督修建也是由宇文恺主持.新城根据洛阳的地理位置,没有采取和长安城一样的设计,如并不是南北轴线,左右对称,皇城和宫城的位置不是居于中间,而是在北部偏西的地方,街道也比长安城窄,一般只有41米宽.
东都城北面遥望邙山,南面对着龙门双阙,形势非常险要.平面布局略呈正方形.南北最长的位置是7312米,东西最长的地方是7290米.洛河由西向东横穿市区,把洛阳城一分为二,河上有四座桥梁连接洛阳南北两部分.同时,把伊水、že水引人城内,并开了几道漕渠,使洛阳城的水上交通非常发达.
隋朝营建洛阳,工程非常浩大,每月役使的工匠,达到百万以上.修筑宫殿需从豫章(今江西境内)运来大木,3000人运一根柱,一天仅走二三十里,一根柱子的运力就是10万工.
唐朝把洛阳做为东都.武则天当政时又改为神都,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宫殿建筑,如上阳宫、明堂(万象神宫)等.但安史之乱后,洛阳大部分被毁.之后几个朝代,虽以洛阳为京城,但国力所限,城市建设方面的建树很少.
今天的洛阳旧城是宋代修筑的.宋仁宗景*v元年(1034年),王增做河南府通判,主持改筑了洛阳城,当时城墙是土城.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改土城为砖墙,并挖了城壕.当时的城城周围4公里345步,城高13米,壕深17米,阔10米,有4座城门.明代末年,墙及城内建筑毁于战乱.清代初年,洛阳又得到重建,其规模和建筑基本上沿续到解放前夕.
开封
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历史上,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后来的北宋和金等7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其中最兴盛的时期是北宋年间,当时的开封叫做东京.宋东京在我国的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的地位.
东京城的设计和建筑非常完善.同其他古代大都城一样,它也是由外城、内城和宫城3重城组成的.
外城周长19公里,建有坚固的城墙,城墙上每隔155米远,就建有一处防御建筑.南面开有3个城门,另外还有2个水门,东面和西面各有两座门,也各有两个水门.北面开有四个城门.所有的城门都建有瓮城,瓮城上建有城墙.为了守城的需要,整个外城环绕着一条十多丈宽的护城河.河两旁遍植杨柳.外城遗址明代还存在,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泛滥,遂被淤没.
外城内的中央部分是内城,它周长9公里,南、北面各开3个城门,东、西2面各开2个城门和2个水门,内城的主要建筑有宫殿、衙门、寺庙、商店、作坊和住宅.
宫城又位于内城的中央,南面开3个城门,北、东、西3面每面只开1座门.城墙上的4个角建有角楼.宫城里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排列非常整齐.
城市的街道设计很完善,全城有4条大的干道,其余街道基本上以这四条干道为中心纵横展开,形成了许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
来代的东京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在设计上改变了早期都城严格的里坊制度和集中设立市场的布局,除了宫城以外,到处都可以看到商店,夜里还有通宵的夜市,驰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就是这座城市的一个角落.
随着北宋的灭亡,开封也逐渐衰落.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之后,河道总在开封附近,使开封饱受水灾之苦,小灾几乎年年有,大灾几年一次.据记载.黄河侵人开封共达6次,2次侵人外城,4次侵人内城,在附近泛滥达40余次.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后才得到根本的改变.
南京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的南岸,东边和南边有起伏的低山,把它环抱在一个盆地里.东边是秦淮河的谷地,北边是玄武湖,西边是石头山、马鞍山,东北部是钟山,形势非常险要,素有"龙盘虎踞"之称.它是古代的重要城市之一.三国时候的东吴和它以后的东晋、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都在这里建过都,所以又有"六朝古都"的称谓.三国时,南京叫建业,东晋以后叫建康,五代十国的南唐国也曾在这里建都,名叫江宁.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在这里建都时才称为南京.太平天国时,这里曾改名天京.南京城的基本规模和形制是在明朝确定的.
南京的城墙十分高大、雄伟、坚固.1356年,朱元璋占领了南京城,他采纳了徽州人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着意建筑城墙.墙用石灰、糯米浆、桐油作拌合料,墙顶用桐油和土作拌合料.修筑城墙的时侯,朱元璋还亲自到现场检查质量.城墙底部用花岗岩和石灰岩砌成,一般宽10~18米之间,上部砌大砖,顶部宽4~9米.城高14~21米,平均高度12米多,顶面铺上石板,可供将士策马飞奔.城墙外面筑有外廓城,周长66. 8公里,比当时号称世界第一大城的巴黎的城墙还要长8公里,城墙四周还筑有碉堡2000座,垛口 13000多个.全城面积120多平方公里.它把南京城郊外的雨花台、紫金山、幕府山等都围在里面了.外城共有18个城门.内城共有13个城门,其中一个门叫聚宝门(即现在的中华门),非常雄伟、宏大,是我国最大的古城楼.砌城的大砖是动员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等5省125个州县烧制,然后由水路运到南京.城砖的侧面都打印着府县名、监制人和造砖人名.整个城域平面并不是方形的,而是随地势起伏而建,南北长达10公里,东西较窄,最宽处5. 5公里.
皇城建在南京城向东扩充的一块土地上.平面为正方形,内有宫城.皇城的布局体现了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由一条自南而北的中轴线为骨干,中部建皇宫.午门左为太庙,右建社稷坛,前面延伸为一条大道.两旁设政府机构.这种设计思想被之后作为都城的北京全盘采用.
外廓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大部分为土质,险要部分用砖砌城门和城墙,共开了18个城门,现已无存.
南京的商业区主要设在秦淮河两岸,手工业散布于城内,至今还留有不少织绵坊、弓箭坊、皮作坊等地名.
杭州
杭州市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市与湖相互包容,成为一个整体.早在唐代,杭州就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湖相间的布局和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内一座别具一格的大都市.唐代李华在其《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曾描述当时杭州市"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家",非常繁华.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H以杭州做国都,这是杭州设都的开始.公元910年,钱*H开始在他于公元893年修建的周长35公里的基础上修筑规模浩大的城垣建筑,并同时把城垣内的宫室、街道、河渠、市场、房舍等进行了规划和修建.此时,西湖也逐渐成为杭州城不可分割的部分.钱*H大规模疏浚了西湖,并在市内挖了3个水池,用竹筒和瓦管接通西湖,引水解决城市用水,同时整修新建了灵隐寺、净慈寺等佛寺,建立了雷峰塔、六和塔、白塔和保‚m塔等四座名塔,至今仍保留着除雷锋塔外的三座.为了发展海运交通,当时还对钱塘江进行了整治,沟通了与外省及日本、朝鲜的海上来往.
北宋时期,杭州降为一个州治,但仍是一座名城,知州王济、郑戬、沈遘和陈襄都对城市和湖区进行过治理.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任杭州通判(仅次于知州),3年后离任.元*v元年(1066年),54岁的苏轼又任苏州知州.这两次任期内,苏轼对整治城市和湖区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大规模疏浚了西湖,还疏浚了运河,保证了漕运畅通.
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政权正式定都杭州(当时叫临安),这是杭州正式成为一个朝代的首都.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杭州人口由10余万户,20余万人发展到26万户,55万余人,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一大城市.统治者在凤凰山候建大内,王城周围达9里,北起凤山门,西到万松岭,东到修潮门,南到江干.从朝天门向北,是一条用石板铺成的长达4300多米的衙街.城内还有数量巨大的坊巷和市集.当时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描写杭州的景观时说:"居民室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为适应当时频繁的对外交往,朝廷专门设置了四方省馆和市舶务等机构,负责接待外宾,在今武林门外建造郭驿,在候潮门外建造都亭驿,作为接待外国使节的宾馆.当时的娱乐设施——市也建了很多,就像上海大世界一样.最大的有五处,即今清河坊附近的南瓦,惠民街的中瓦,羊坎头的大瓦(上瓦),众安桥南的北瓦和庆春街的蒲桥瓦(东瓦).其中北瓦最大.一个瓦市内又分成若干"色栏",每个勾栏内都有名角主演的不同种类的曲艺或戏剧.例如北瓦内就有13座勾栏,分别演出史书、小说、戏剧、相扑、傀儡骊(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水傀儡等)、说唱、浑话、学乡谈、影戏、棍棒、教飞禽等.城内还设有规模宏大的太学、府学、县学,另外还有众多的乡校、家舍馆等建筑物,每一里巷,至少有一二所,可以看出杭州比较发达的文化建筑布局.
元朝占领杭州后,对城市建筑破坏很大,但劫后的杭州仍然显示出她与当时其他城市的不同风格,以至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时,情不自禁地称其为"世界上最名贵富丽之城".
北京
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古城,30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这里是蓟城;唐代叫幽州;辽代时期,这里建为南京城,也叫燕京,这是作为都城的开端;金朝叫中都;元朝叫大都;明清时期称北京.
辽代有5个京城,燕京只是其中之一,但却是最大的一个.在城市建筑上,辽代只是把唐幽州城墙重新修筑,另在城内西南建了一个很小的宫城,叫大内,城内宫殿多半沿用前朝建筑.金朝占领燕京后,于天德三年(1151年)由张浩、孔彦舟设计,在旧城基础上建中都,并于贞元元年(1153年)正式迁都.当时修建的规模很大,宫室、城墙、民居、苑囿都很完备,仅征用民工即有80万,还有兵工40万.但元朝攻破中都后,旧有建筑几乎破坏殆尽.
北京现在的规模和布局大体上是元代奠定的.1215年,蒙古军队打败了金国军队,占领了中都城,建立了元朝.1267年,元朝决定在中都城的东北部,建立一座更大规模的新城,这就是大都城.
大都城由原籍河北邢台地区的刘秉忠负责规划设计,另外还请了一个名叫黑迭儿的阿拉伯人帮助他设计.当时任都水监的郭守敬也参加了建筑工作.
元大都城的总体规划是在对北京地区进行了多方面调查才确定的.施工中,先按地形的倾斜铺设地下水道,装设排水设备,然后才在地面上根据分区布局的原则进行修建.
大都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长7400米,东面宽6650米.北面有两个城门,东、西和南面各开了3个城门,城外修有宽阔的护城河.皇城在城内南部的中央,官城又在皇城的南部.城内的主要干道大都成正南正比,正西正东排列,主要有9条,都通向各城门,只有沿积水潭的东北岸,为了漕运的便利,开了一条斜街.干道两旁是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
大都城的主要建筑是宫城,基本上是围绕太液池建筑,主要有两组宫殿,即大明殿和延春阁.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宫殿建筑,如太后住的西御苑、太子住的兴圣宫等等.
明代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造.一是将北边城墙向南缩进2. 5公里,二是把皇城和都城的南墙分别向南移动,并加筑了南面的外城.另外,明北京城的整个布局反映了明朝强调恢复汉族传统的意向.皇城部分按南京的体制修建,规模很大.整个城市以皇城为中心,按照《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建城传统,在皇城东西(左)建太庙,西面(右)建社稷坛.并在城南、北、东、西4个方向建天、地、日、月4座坛庙.明北京城的规划,突出了南北中轴线的地位,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到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轴线,通过9道门阙,直达紫禁城的3大殿,突出了皇宫的威势.紫禁城的北面堆筑了43米高的景山,丰富了城市的主体轮廓.
清代的北京,城市布局、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动,只是在内城建立了许多占地较大的王亲贵族府第,在西郊建立了许多离宫园林.这些园林大部分毁于外国侵略者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