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处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5 12:13:46
怎样处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怎样处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怎样处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编者的话: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模仿与创造在幼儿学习中的特殊性何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怎样的模仿与创造才是适

怎样处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怎样处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怎样处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编者的话: 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模仿与创造在幼儿学习中的特殊性何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怎样的模仿与创造才是适合老师的也是适合幼儿的?本期话题,就此模仿与创造的理论探索开始,然后结合幼儿教育具体实践谈谈与之相关的策略. 诌议幼儿的模仿与创新 魏峰 南京师大教科院 这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但又是一个充斥着模仿的时代. 创新产生于好奇.出于好奇而产生探索的欲望、摆脱束缚的欲望是孩子们的天性.幼儿喜欢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他们试图从大人们那里得到解释.他们总是努力打破大人为他们制定的框框,重新建构他们喜欢的东西.出白天性的东西大多是有价值的,而大人们由于在社会上受到的程式化训练太多,已经不能发现孩子们的天性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有的教师嘴上鼓励创新,其实心中期望的还是模仿;有的教师表面上鼓励创造,可是当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东西出现时,却不能接受,不会欣赏.于是,当新事物出现时,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呵斥:“谁叫你这么做的?”“谁教你这么做的?”言下之意.只有“听命为之”或“学而习之”才是正途. 模仿来自外力的引导.我们的教育鼓励标准化,学校像麦当劳生产一样培养儿童.标准化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在逐渐扼杀幼儿的想象力,这种教育是创新最大的敌人.我在幼儿园工作的时候,看到每堂课都是以师生共同说“小小手,放放好”开始,然后每个孩子都正襟危坐,感到特别不能理解.今天的玩具也是成套的,有的还配上“使用说明”,看似丰富多彩并且更加“科学”,却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农村的孩子没有奥特曼和积木,但是一块泥巴就能玩半天,每个孩子都以能够标新立异,捏出新的形状为自豪;一根玉米秸秆就能做成机枪、长矛或是一杆秤.那是凭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新事物. “压制创新、鼓励模仿”的现象出现在学校,这不能仅仅怪老师,其根子在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小农经济状态下形成的“阿波罗”文化.这种文化追求稳定的结构,结构中的人服从并维持外部秩序,而不去追求打破秩序、超越秩序.可喜的是,随着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变革,打破秩序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超越秩序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另外,在大张旗鼓“创新”的时候,需要警惕并非所有的新东西都是好的.创新必须有价值向度.否则,新东西越多,我们失去的也就越多. 从心理学角度谈儿童学习的模仿与创造 夏春 南京师大教科院 模仿是观察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儿童的重要学习方式.根据艾曼贝尔提出的创造力理论,创造力的组成成分包括:与领域有关的技能、与创造有关的技能和任务动机.领域知识是与领域有关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力的基础.因此,模仿习得的知识,对儿童将来创造力的发展和运用是有促进作用的. 不过,模仿与创造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模仿的对象和模仿的内容都会影响到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儿童在控制智力水平之后,随机分为四组,每组都看一段录像,然后进行一个创造力的测试.第一组看到的是一位女性在创造力测验中表现出低灵活性一低独创性;第二组看到这位女性在创造力测验中表现出高灵活性一低独创性;第三组看到这位女性在同样测验中表现出高灵活性一高独创性;第四组只看到这位女性在进行测验,但没有看到测验的结果.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在随后的测验中表现出比其他三组都要低的灵活性分数,但是前三组儿童的独创性分数都要低于第四组的儿童.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推论,模仿创造力低的对象不利于儿童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模仿不利于儿童的独创性发展. 模仿是否在某些方面限制了孩子独创性的发展?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实验.将儿童分为三组:第一组让儿童使用新奇材料自由玩耍,即自由游戏组;第二组,让幼儿模仿实验者运用该材料的方法,即模仿组;第三组,让幼儿对实验者使用该材料所用方法进行观察,即观察组,然后测量三组儿童列举该材料独特性用途.结果发现,游戏组儿童优于其他两组.其实第二组和第三组都可以看作是模仿组(只不过第二组强调了对实验者的模仿),由此可见.自由游戏比模仿更能促进孩子的独创性和想象力;反过来说,模仿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限制了孩子的独创性和想象力. 总结一下,模仿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但教师和家长要教会孩子不要表面的模仿,而要理解模仿对象的深层规则,并恰当地运用到其他地方.为了提高孩子的创造性,模仿的对象最好也要有较高的创造性.此外,对游戏材料进行介绍和示范不要过多,多给孩子使用新颖的材料自由玩耍的机会. 幼儿艺术教育中模仿与创造的关系 季琴 南京师大教科院 一、模仿与创造 模仿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学习新行为的有效方式.对儿童来说,模仿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断的模仿中,儿童完成了自我建构.语言,最初也是通过模仿习得.但是如果仅仅停留于模仿阶段,不进行体验、重组,那么语言仅仅是语句的重复.人无法理解词语的意义,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向.所以,我们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才能达到自我表达的目的. 何为创造?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当你已经开始从事一项工作或是想象一个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就是创造过程的一部分,因为这里有你的发现和冒险.创造也并非凭空产生,是需要广阔的认知基础的.而模仿提供了人认识世界的基础.所以说,模仿是创造的前提.但是创造的真正实现,不仅需要模仿来积累知识技能,更需要自由的探索和足够的试错空间,需要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性思维. 二、如何在艺术教育中恰当处理模仿和创造的关系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变得更富于创造力.在日常的艺术教学中,模仿是促进了还是阻碍了创造的产生,这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将儿童的创造活动作为自我表达的方法还是仅为模仿?自我表达,是根据儿童的现有经验(包括认知、审美、情感的经验)来表现,儿童可以按自己的方法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鼓励和发展.如果教师将儿童的创造活动等同于模仿,就会以成人的标准为依据,使儿童的整个经验变为视觉的经验. 我们强调艺术教育要重视儿童的自我表达.但是如果对于要表现的经验和表现的媒介缺乏认识的话,一切艺术创造将免谈.艺术教育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扩大经验的范围,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以儿童个人的程度和发展的阶段为本,在正确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才能给予适当的指导.模仿是扩大儿童经验的一种途径.在模仿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理解力,让孩子体验到知觉的、情感的、审美等方面的经验.我认为欣赏艺术作品对儿童艺术经验的丰富是重要的.艺术欣赏不仅让儿童体验作者的表现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体验到作品的情感,提升其美感经验.在保护儿童的创造欲望和能力中,教师还要关注评价的标准.我们不应该以“像不像”来评价儿童的艺术表现,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是否有积极表现自己的欲望,关注儿童体验其经验和表现的程度. 创造需要以模仿作为前提.在艺术教育中,我们应该以模仿作为一种手段去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音乐学习中的模仿与创造 禹心悦 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儿园 在日常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模式一直被我们一线的许多教师应用,而这一模式也确实是简单易行,且对幼儿音乐成长有益.但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学习掌握某种音乐技能早已不是音乐活动的唯一目的了.在关注幼儿整体性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主体理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关注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并开始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活动环节.为了体现孩子的自主创造性,老师在设计活动中减少甚至完全没有了幼儿模仿环节,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随便跳随便唱.可是这样的调整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疑惑:在随便唱随便跳中,幼儿的音乐技能如何得到提升?其实《纲要》已经有答案:在支持、鼓励幼儿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由此可见,技能与创造表现是和谐统一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孩子尤其需要教师适当的示范支持. 在音乐活动中,模仿和创造并不是矛盾的,它们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活动中,都是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的.如何把握幼儿模仿与创造的度,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教师示范是提供操作的材料与规则,提供态度上的榜样,为幼儿提供更长远的追求目标,而不是让幼儿机械地模仿.其次,幼儿模仿的对象不应该是老师,而应该是被模仿的事物、现象的本身.所以在活动中老师可以鼓励幼儿先观察现实中的事物、现象,再用各种方式进行模仿,最后再随音乐表演.模仿与创造在一节课中所占比例应当根据不同音乐活动的关键价值而决定,如:创造性韵律活动,它的关键价值就是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创造性参与机会,所以创造在创造性韵律活动中所占比例就应该大一些.又如集体舞活动,它的关键价值在于与同伴的合作,那么对幼儿的动作要求就需要规范,以便于与他人合作完成舞蹈.这就需要幼儿模仿规范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