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课文只详写了第一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8:56:06
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课文只详写了第一次.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课文只详写了第一次.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课文只详写了第一次.郑和下西洋,具体情况如下:  (简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课文只详写了第一次.
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课文只详写了第一次.

郑和七次下西洋,为什么课文只详写了第一次.
郑和下西洋,具体情况如下:
  (简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有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长颈鹿.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锡兰山迎请佛牙,随船带回,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姚广孝、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回国途中访锡兰山,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航行东非麻林迪,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随行有蒲寿庚的后代蒲日和,途经泉州,到占城、爪哇,最远到达东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航海装备-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 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