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诗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05:56:37
余光中的诗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余光中的诗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余光中的诗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余光中的诗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余光中的诗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余光中的诗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的想,
  从前,一个中国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河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人物简历:
  余光中(1928-),籍贯福建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生于南京,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情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着有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长江与黄河乃华夏之魂,作者一再提到长江、黄河,所表达的是一种身为炎黄子孙思念故乡的愁绪和叶落归根的愿望.另外表达了这样一种心理:无论我身在何方,无论我在做什么,我永远是炎黄子孙,是一个中国人.并且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即使是我死去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