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毛的基本哲学常识都有哪些?马列毛的哲学常识试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8 13:51:25
马列毛的基本哲学常识都有哪些?马列毛的哲学常识试题?
马列毛的基本哲学常识都有哪些?
马列毛的哲学常识试题?
马列毛的基本哲学常识都有哪些?马列毛的哲学常识试题?
哲学常识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1.如何准确的理解哲学?
①哲学不是各门学科的总和,而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它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②哲学也不是一门科学,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③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如何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
①从定义上看,物资是指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从属性上看,它的根本属性是运动,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和无限性等.运动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③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看,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可以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但是,意识离不开物质,因为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从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上看,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它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一样吗?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客观实在是对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的抽象与概括,它不含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现象,也可以指具体的精神现象.联系是: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4.人脑就一定有意识吗?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要有意识必须要有人脑.但有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比如,“狼孩”、“豹孩”虽为人所生,但由于长期脱离社会,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故而也就不会产生意识.
5.如何正确把握意识的反作用?
①意识的反作用不是指意识直接作用于物质引起物质的改变,而是指用意识指导实践,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
②不是所有的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意识分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意识的反作用不能等同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意识的反作用,除此之外,它还包含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两者是一回事吗?
两者不是一回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它包含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讨论的是物质和意识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吗?
普遍联系指的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联系都是一定条件下的联系,随着条件的不同,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不同.如:发生火灾后,若不分清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而一味地用水浇,可能会造成大祸.因此,断定任意两个事物之间是否有联系,就要看它们是否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因果联系吗?
因果联系的根本特征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从字面上看,“善”与“恶”是因,“恶报”与“恶报”是结果.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宗教教义中的观点,是建立在唯心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既没有普遍性也没有客观必然性,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联系是有本质区别的.
3.变化与发展只是提法不同吗 ?
变化与发展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发展一定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规律吗 ?
区分规律与规律的现象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凡是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都不是规律,只能是规律的表现,而规律要靠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因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现象,不是规律,与其类似的还有“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昼夜循环交替”等也是规律的现象.
5.驾驭规律与改造规律是一回事吗?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是否起作用及作用的表现形式都与客观条件相联系.人们驾驭规律实际上就是改变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规律,它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但是规律是不能被改造的,认为规律可以被改造、被创造是唯心主义的体现,必定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法
1.怎么区分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①从性质上来看:主要矛盾强调对事物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强调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从方法论上来看:主要矛盾强调解决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强调分析问题.
③从关键词上来看,主要矛盾对应“中心”、“关键”、“重点”等;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对应“主体”、“主流”等.
2.怎样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①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而不能理解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当两个事物都处于一个统一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②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不意味着矛盾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就能正确分析和解决矛盾.
③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两点.不能把两点论、两分法仅仅理解成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等.两点论具有广泛的意义,应该根据不同的事物去分析各自的两点是什么.
3.怎么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能理解为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②不能认为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也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事物是千差万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对特殊性的抽象与概况.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中.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由“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与“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可以知道,内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观点正确吗?
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是相对于外因而言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在外因的作用下,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力量和地位上发生变化,从而可以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是相对于矛盾的次要方面来说的.由此可见,两者是不相等的.
2.质变一定比量变重要吗?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量变很重要.
②量变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没有质变,事物的性质就不会发生改变.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才能实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质变比量变重要.
3.坚持了辩证法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形而上学就是唯心主义?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是根源于对世界本质的不同回答.凡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划分是根源于对世界究竟处于一个什么状况的不同回答.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反之就是形而上学.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又有联系.它们都是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各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也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吗?
①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可以说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如果认为主观能动性也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不可分割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而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的规律已经存在并发生作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而也不能认为两者不可分割.
2.理性认识一定比感性认识正确、可靠吗?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正确的前提下,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3.认识在第二次飞跃中是否结束?
认识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认识也不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只要事物在不断的发展,认识也会不断的向前发展.因此,第二次飞跃与第一次飞跃一样,只是在事物不断反复进行的认识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认识过程的终结.
4.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简单相加吗?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在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也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
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
全部展开
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20、相反相成。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2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2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30、本末倒置。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31、抓好典型,兼顾一般。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32、唇亡齿寒。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33、竭泽而渔。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36、看相知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37、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收起
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中国国情与国外形式。
哲学常识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1.如何准确的理解哲学?
①哲学不是各门学科的总和,而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它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②哲学也不是一门科学,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③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如何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
全部展开
哲学常识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1.如何准确的理解哲学?
①哲学不是各门学科的总和,而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抽象与概括,它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②哲学也不是一门科学,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③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如何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物质?
①从定义上看,物资是指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②从属性上看,它的根本属性是运动,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可知性、永恒性和无限性等。运动是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③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上看,物质不依赖于意识,可以离开意识而独立存在。但是,意识离不开物质,因为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从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上看,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和概括,它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一样吗?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客观实在是对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的抽象与概括,它不含精神、意识现象。而客观存在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现象,也可以指具体的精神现象。联系是: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4。人脑就一定有意识吗?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要有意识必须要有人脑。但有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比如,“狼孩”、“豹孩”虽为人所生,但由于长期脱离社会,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故而也就不会产生意识。
5.如何正确把握意识的反作用?
①意识的反作用不是指意识直接作用于物质引起物质的改变,而是指用意识指导实践,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
②不是所有的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意识分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意识的反作用不能等同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包含意识的反作用,除此之外,它还包含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两者是一回事吗?
两者不是一回事。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它包含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讨论的是物质和意识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
第二课 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吗?
普遍联系指的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中,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任何联系都是一定条件下的联系,随着条件的不同,联系的性质和方式也不同。如:发生火灾后,若不分清燃烧的物质是什么而一味地用水浇,可能会造成大祸。因此,断定任意两个事物之间是否有联系,就要看它们是否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因果联系吗?
因果联系的根本特征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从字面上看,“善”与“恶”是因,“恶报”与“恶报”是结果。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宗教教义中的观点,是建立在唯心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既没有普遍性也没有客观必然性,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联系是有本质区别的。
3.变化与发展只是提法不同吗 ?
变化与发展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发展一定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那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规律吗 ?
区分规律与规律的现象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凡是能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都不是规律,只能是规律的表现,而规律要靠人的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因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现象,不是规律,与其类似的还有“水从高处向低处流”、“昼夜循环交替”等也是规律的现象。
5.驾驭规律与改造规律是一回事吗?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是否起作用及作用的表现形式都与客观条件相联系。人们驾驭规律实际上就是改变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和方式,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规律,它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但是规律是不能被改造的,认为规律可以被改造、被创造是唯心主义的体现,必定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第三课 坚持矛盾分析法
1.怎么区分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
①从性质上来看:主要矛盾强调对事物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强调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从方法论上来看:主要矛盾强调解决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强调分析问题。
③从关键词上来看,主要矛盾对应“中心”、“关键”、“重点”等;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对应“主体”、“主流”等。
2.怎样理解矛盾的普遍性?
①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而不能理解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当两个事物都处于一个统一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②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不意味着矛盾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就能正确分析和解决矛盾。
③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两点。不能把两点论、两分法仅仅理解成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等。两点论具有广泛的意义,应该根据不同的事物去分析各自的两点是什么。
3.怎么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能理解为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②不能认为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也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事物是千差万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对特殊性的抽象与概况。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中。
第四课 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由“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与“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可以知道,内因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观点正确吗?
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是相对于外因而言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在外因的作用下,内部矛盾的双方(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力量和地位上发生变化,从而可以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是相对于矛盾的次要方面来说的。由此可见,两者是不相等的。
2.质变一定比量变重要吗?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量变很重要。
②量变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没有质变,事物的性质就不会发生改变。事物的发展最终要通过质变才能实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质变比量变重要。
3.坚持了辩证法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形而上学就是唯心主义?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是根源于对世界本质的不同回答。凡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的观点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划分是根源于对世界究竟处于一个什么状况的不同回答。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看问题,反之就是形而上学。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又有联系。它们都是以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各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也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划分。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吗?
①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可以说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如果认为主观能动性也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不可分割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和活动,而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界的规律已经存在并发生作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而也不能认为两者不可分割。
2.理性认识一定比感性认识正确、可靠吗?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都正确的前提下,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