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阳的一些提问请问:1.什么叫格物?2.什么叫知行合一?3.王守仁留下的新学四句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2 02:37:52
王明阳的一些提问请问:1.什么叫格物?2.什么叫知行合一?3.王守仁留下的新学四句是什么意思?王明阳的一些提问请问:1.什么叫格物?2.什么叫知行合一?3.王守仁留下的新学四句是什么意思?王明阳的一些

王明阳的一些提问请问:1.什么叫格物?2.什么叫知行合一?3.王守仁留下的新学四句是什么意思?
王明阳的一些提问
请问:
1.什么叫格物?
2.什么叫知行合一?
3.王守仁留下的新学四句是什么意思?

王明阳的一些提问请问:1.什么叫格物?2.什么叫知行合一?3.王守仁留下的新学四句是什么意思?
1格物,意为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格”在这里有“穷究”的意思.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自于 《礼记‧大学》,后来成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个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于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当时的“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有关.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水平,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格物致知”便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讨论.他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在这个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中,含有关于人类认识的一些合理观点.  朱熹在程颐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认识论及其方法.他说,知在我,理在物,这我、物之别,就是其“主宾之辨”,认为连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朱熹训格为至、为尽,至:谓究至事物之理;尽:有穷尽之意.他训物为事,其范围极广,既包括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亦包括心理现象和道德行为规范,“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他认为格物的途径有多端,上至无极、太极,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虫,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穷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广.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朱熹认为,“要贯通,必须花工夫,格一物、理会一事都要穷尽,由近及远,由浅而深,由粗到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而进”,“穷理须穷究得尽,得其皮肤是表也,见得深奥是里也”.人们必须经过这样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能达到对理的体认.
2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3无善无恶者心之体,有善有恶者心之用,知善知恶者良知,为善去恶者格物.
如此四句?
无善无恶者心之体,乃是指客观看待事物是心的本体,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待事物,这是基本.
有善有恶者心之用(有说意之动),我认为有善有恶即是心存善恶,心存喜好,如此“辨善恶”,便是心之用,意之动.
知善知恶者良知,这个不就是指辨清了善恶,便拥有良知吗?辨清了善恶,便是知——道.
为善去恶者格物,便是在以上基础上,知善去恶的情况下,便可格物而致知.只有有知道正确的善恶观,才能客观的格物.
以上仅是个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