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是如何回答故人“暮夜无知者”的 为什么密:愧而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6 09:26:14
杨震是如何回答故人“暮夜无知者”的 为什么密:愧而出“?
杨震是如何回答故人“暮夜无知者”的 为什么密:愧而出“?
杨震是如何回答故人“暮夜无知者”的 为什么密:愧而出“?
近读《后汉书·杨震传》,一则“暮夜无知者”的故事,让我浮想良多.荆州刺使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径昌邑时,县令王密夜晚前来拜见,并携黄金十斤赠送,杨震拒绝.王密曰:“暮夜无知者.”杨震义正词严:“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无人时,同样面对黄金百两,杨震、王密二人的道德修养,高下分明.这则故事之所以久传不衰,杨震之所以被后人称颂为“四知先生”,用当今的话说,最大看点就在事发于“无人见处”.
俗话说,“无人见处闲言多,众说纷纭装满箩”.它让我联想到一个时期以来,少数党员干部因道德失范而跌了跤,查办的最终结果证实,所犯罪过大都发生在“无人见处”.“无人见处”恰似一道“阴阳界”,阴处往往是险境,阳处通常多风清.“无人见处”对于意志薄弱者是陷阱,对于洁身自好者验真金.
勿庸讳言,身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大环境,一些党员干部权力在握,监管力度待强化;忙于迎来送往,“社交圈”在扩大;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延长,“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在增宽……这些新情况、新特点无形之中添加了诸多的“无人见处”,带来的自然是监管的难度.显而易见,狠抓干部“无人见处”的监管,已成为各级组织“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呼唤.
于“无人见处”下功夫,功夫下在何处?我以为最佳选择是两个字——自律.制度和纪律再严,党员干部不去执行或者不能很好的执行,都是一种空谈.
所以,在他律的同时,重在干部的自律.在锤炼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好自己生活的“底线”,自觉做到“小事不越轨”、“大事不违规”,时时处处自觉树立起“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精神高尚”的良好形象.
于“无人见处”下功夫,检验着“自律”的程度,而“自律”的程度又验收着于“无人见处”下的功夫.它逐步使党员干部认知,于“无人见处”下功夫是自我完善的必修课.一个人越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越能严格要求自己,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做到谨慎从事,坦诚为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就越能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于“无人见处”下功夫,还是道德品质的试金石.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现象,在众人面前讲究卫生,独自一人时就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有警察时遵守交通规则,一旦路口无人监守就闯红灯;在自己熟悉的集体中谦恭有礼,置身陌生环境就不守公德.于“无人见处”下功夫,更是社会生活的“净化器”.人缺少了“自律”精神,就会降低自己的道德水准,只顾个人利益,而无视他人利益.可怕的是这种风气一旦“传染”开去,别人仿而效之,世风日下就成必然.
学者们有言,“自律”铸就着人的品行.“重品行”就是重视培养高尚的道德和操守.一个人的品行,就是一个人的影子.无论你走到那里,它就会跟到哪里,只是你自己看不到,而你身边的人却看的很清楚.《礼记·中庸》有句名言:“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这一具有我国传统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教益.某种角度看,“慎独”可谓古代版的“自律”,而时下我们所强调的“自律”,也可谓现代版的“慎独”.讲操守、重品行,于“无人见处”下功夫,就是对传统自我修身方法的继承和颂扬.它可助你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弹”;可使你心明眼亮,明辨是非曲直;可使你内心清朗,精神昂然,踏实做事,坦荡为人.由此观之,目前正在全党开展的“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教育活动的收效程度,紧联着每名党员干部于“无人见处”下功夫的力度,应该说已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