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3 02:07:55
自我同一性是什么意思?自我同一性是什么意思?自我同一性是什么意思?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

自我同一性是什么意思?
自我同一性是什么意思?

自我同一性是什么意思?
自我同一性是西方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但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通过对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得归因分析,指出了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应关注的几个范畴,进而提出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 (2) 个人同一性;(3) 社会同一性.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概念;整合

中国分类号:B84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5184(2004)02 -0007 -05

同一性(identity) 几乎是当代社会科学无所不在的概念,它遍及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政治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历史学[1] .埃里克森( Erik H Erikson)1946 年将同一性概念引入心理学,1963 年首创自我同一性概念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Kovel 认为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是20 世纪系统描述人类发展的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2] .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这种状况影响了自我同一性这一重要概念潜在的解释力量,从而制约了自我同一性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发展.

1 自我同一性概念内涵不一的归因分析

1. 1 Erikson 自我同一性概念边界不清Erikson 被称为自我同一性之父,其自我同一性概念起源于自我的精神分析理论,并在临床实践中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Erikson 在《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中,将他20 年来所写的有关同一性的文章进行汇编,认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在不同的层面上来使用以强调不同的问题: (1) 从主观的方面以同一感来界定同一性为“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生活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内信”.强调同一感的三个重要的组成要素: 连续性(continuity) 、一贯性(consistency) 和一致性(sameness) [3] .这就是说,其一,人必须体验到内部一致性,才能保证行动和决定不是任意的,获得确定一致的价值观、原则和社会期望,进而指导和规范着一个人的行为;其二,内部一致感是跨时间连续的, 即过去的行动和对将来的希望被体验为与现在的自我相关.(2) 以结构的术语,从发生学的视角来界定自我同一性,Erikson 把心力内投(projection) 、自居作用(identification) 和同一性形成看成是自我成长的步骤,认为同一性产生于对儿童期各种自居作用的有选择的抛弃和相互同化,并将其吸收为一个新的结构中[4] .(3) 从功能的层面界定自我同一性概念,指出自我同一感是最佳的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是同一性危机解决的精神和谐状态.即如果躯体、自我和社会都运行良好,个体将有一种心理的幸福感(well -being) ,并伴随有一种内在的把握感、一种何去何从的方向感和确定的预期感以及自我的整体一致和连续之感[5] .(4) 从社会、文化、历史的环境的角度考察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把自我同一性扩展为一个心理社会现象,认为同一性植根于个体和其共有的文化之内,注意到同一性的性质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生物学状态、个体的经验组织和社会、文化背影都共同给予一个人独特的意义、形式和持续性的存在,提出了同一性的世代的问题并将群体中组织经验的基本方式称之为集体同一性的东西[6] .

(5) 从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来理解自我同一性概念,他在借助“..感”这个词界定自我同一性时,认为它渗透于表层和深层,包括了我们体验到的意识内容或潜意识.

由上可见,Erikson 赋予自我同一性概念多方面的含义.它有时指过程,有时指功能;有时指个体独特的意识感,有时指经验连续性的潜意识追求;一个时期指个体自身的独特性,用以表示比较的差异性, 另一个时期指集体理想的一致,用以表明所属的群体—民族、种族、宗教、性别、职业、阶级、政治和国家的同一性.加之他是以印象派的风格、艺术家的气质运用富有哲理而颇具文学性笔调呈现了一个不固定的概念,没有把概念边界表达清楚,造成了许多理解上的困难,致使后来的研究者可以抽取片断的自我同一性定义来支持和论证自己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为自我同一性研究发展的一个障碍.

1. 2 自我同一性概念操作定义标准不一
玛西亚(James Marcia) 克服了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困难,超越内在心理或现象学的描述,将自我同一性作为可以被观察的事情来研究,被称为自我同一性研究的集大成者.Marcia 根据个体应对自我同一性形成任务所采用的策略(各种可能性的探索) 和结果(承诺的类型) 来给出自我同一性的操作定义.探索是指在达到个人同一性的不同方面(如职业选择,宗教信仰、性别角色等) 的过程中努力奋斗、主动探询的过程;承诺是指在上述领域中所形成的坚定和牢固的决定以及对实践活动的投入.因此,Marcia 是以自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探索和承诺的行为特征为变量或定义标准提出对自我同一性的定义.从而改变了Erikson 弥散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也使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过渡到明确可验证的理论,为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Marcia 的操作定义受到了一些新埃里克森定向(Neo -Eriksonian) 的自我同一性研究者的批评.认为Marcia 的操作定义没有全面地包含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将自我同一性等同于选择和做决定.Waterman 认为Marcia 定义只关注同一性过程而忽视了对各领域同一性的理解,从而提出了“个体在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表现出同样的同一性状态吗?”的挑战,Waterman 将表现感(expressiveness) 作为自我同一性操作定义的第三个变量;Archer 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概念定义标准的排他性和主观性问题;Josselson 从性别同一性的视角对Marcia 的操作定义提出挑战,主张应将联系(connectedness) 作为第三个变量引入自我同一性的操作定义.

1. 3 自我同一性研究者理论框架的不同
一方面,从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出现了从内在心理结构或现象学方面把握同一性的努力[7] .如Blasi 作为主体自我(self -as -subject)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McAdams 强调叙事取向(narrative approaches)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Kroger 强调自我与客体平衡的自我同一性概念,Grotevant 、Bosma 、Berzonsky 强调自我建构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以及Darid Moshman 的综合.从研究立场上看,现象学取向企图超越自我同一性的实证研究,认为Marcia 建立的自我同一性的操作定义以简单化的策略对青少年在具体的意识形态和人际关系领域的态度和选择进行描述,将自我同一性作为片断的、分离的而不是整体的心理现象来描述,歪曲了Erikson 自我同一性观点,把自我同一性简化为问题的解决行为和生活中重要选择的决定,没有把握自我同一性的全部本质.另一方面则在于后来的同一性研究者,沿不同的理论传统,抽取Erikson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一部分或不同层面的内涵来作为自己的理论假设.例如Waterman 以幸福论哲学强调本质先于存在的观点,提出一个人对自我同一性的寻求是一种确认那些与“真我”(true self) 一致的潜能的努力,同一性形成的隐喻是发现的而不是创造的.而Theodore Sarbin 怀疑发现“真我”的可能,认为自我同一性是创造的而不是发现的.激进的建构主义否认任何种类“真我”存在的可能性,并因此视同一性为创造的——没有限制的自由意志的行动.

1. 4 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交叉
自我同一性概念自提出后就面临着与相关概念的边界划分问题.Erikson 指出“同一性最为含混的意义被不同的人们在不同的形式中暗示为自我(self) ,如自我概念(self -concept) ,自我系统( self system) ,或如希尔德和费登所描述的动摇不定的自我经验(self -experience) 等等”,Erikson 进一步指出“如果让人格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经常等同于同一性或同一性混乱的某些名词(前者如自我概念、自我意象或自尊,后者如角色模糊性、角色冲突或角色丧失) 把有待研究的领域接了过去, ..那也是明显的错误.”[8 ] Erikson 认为只有精神分析和社会科学站在一起才能最终地描绘出个人生活在变化多端的社会中的进程.但Erikson 没有说明自我概念和自我同一性的边界,后来的研究者也很少注意到二者的区别,有时交互作用.

2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

最近, 很多同一性研究者( 如Grotevant 、John Heaa 、Darid Moshman 、Kroger 、Sech Schwartz 等) 已经意识到自我同一性概念整合的重要意义并做了一些尝试.Schwartz 提出将各种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和理论组织为一个更综合的框架是可能的,指出了整合的两种努力方向:一是按结构,二是按过程来比较多种自我同一性理论模型的关系,进而使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研究能够沟通,形成一个总的自我同一性观点, 加强当代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研究的效度[9] .本文认为对自我同一性概念整合需关注几个范畴.

2. 1 自我同一性自身多维度的整合
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具有多维度的性质, 他将自我同一性视为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 、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三个层面,强调自我与环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他持有个人—社会两因次发展平行论的观点,将个人成长和社会的进化视为两个独立而平行的系统[9] .因缺乏对
心理社会同一性中社会方面的研究而停留在自我—个人同一性的描述.后来的研究者(到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多以主观的倾向忽视Erikson 的理论或选择其中的某些成分作为基础或作为理解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框架,依然停留在自我(go) —个人同一性层面, 仅是对Marcia 同一性状态理论的延伸[10] .例如Grotevant 对探索过程做了深入的考察, Berzonsky 基于人们问题解决和决策的特征创建了同一性的个体差异的观点,Waterman 给自我同一性增加了自我发现的成分.到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则出现了关注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进一步发展,真正地研究同一性发展的社会、文化的作用.例如,Adams 强调个人同一性与社会同一性的相互作用,Cété详述了指导同一性发展的社会、文化过程.Kurtines 集中在社会、文化中个人同一性的研究[11] .另外,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对同一性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很少与Erikson 定向的自我同一性研究搭界,主要集中于角色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研究.

因此,本文认为要建立明确一致、整合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就必须整合Erikson 建立的三个层面(维度) 的同一性,整合各种研究传统的研究成果.要忠实于Erikson 的自我同一性含义,以发展—社会的取向整合自我同一性的内在和无意识方面(即ego -i2 dentity) 、目标、信仰和价值观(个人同一性) 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嵌入(社会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实际上是包含了实际从未整合的个人与群体,内部与外部、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人类古老的命题,它是整合自我同一性概念的难点,也是前提性的条件.

2. 2 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和功能的整合
Erikson 分别从过程(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内容(自我同一性领域) 、功能(同一感) 、结构(整合投射和自居作用为新的完形) 来界定自我同一性的概念.Marcia 认为可以从结构、现象和行为的方面来理解自我同一性,以可观察、描述的成分对自我同一性进行操作定义,后来Marcia 也以结构的术语定义自我同一性:
“愿提出另一种解释同一性的方式,同一性是作为内在的动机、能力、信息和经验的自我组织结构.”Waterman 特别关注内容变量和过程变量的自我同一性,并强调自我同一性的功能,对Marcia 的操作定义提出质疑.Josselson 的操作定义引入了内在心理领域和人际关系领域的对峙.强调自我与客体平衡与自我建构的自我同一性概念企图以内化、同化与顺应的视角解释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和功能.叙事取向的自我同一性关注结构、内容、功能却忽略过程.由此可见,自我同一性概念没有整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仅仅关注过程、内容、功能、结构的一个或几个方面.Grotetvant 用音乐的隐喻意在关联自我同一性过程、内容、功能和结构,寻求自我同一性整合的本质[12] .

本文认为,整合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必须首先关注自我同一性结构.因为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并不排斥元素,这为实现自我同一性跨领域的整合提供了可能;而结构的转换性就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标志.正如建构主义的观点:同一性是个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构或框架,这一同一性结构在遇到新的经历和信息时不断地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辩证交替,自我同一性才能得以发展.另外,结构为转换关系的整体,其有序的转换规则,是保证结构发挥功能的前提.对于同一性而言,正是这一结构最终提供了自我的一致感和连续感,如果没有形成跨时间存在的自我结构,个体则产生无目标感和无意义感,甚至出现障碍性的行为症状,这也证明了自我同一性结构的实体性存在.因此,只有从结构的方面去关联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内容、功能,才能理解自我同一性,进而把握自我同一性的本质.

2. 3 自我发现的同一性与自我创造的同一性的整合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赋予的同一性与建构的同一性,或称为指定的同一性和选择的同一性,或称为发现的同一性与创造的同一性之争.这一争论实际上是遗传论与环境论、先天论与经验论之争的延续.Waterman 以幸福论哲学强调本质先于存在的观点,提出一个人对自我同一性的寻求是一种确认那些与“真我”(true self) 一致的潜能的努力,同一性形成的隐喻是发现的而不是创造的,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未被认知的自我同一性,需要变成明显并起作用的同一性,而实现这一过程是不容易的,这可由与同一性危机相联系的压力证明[13] .

同样Blasi & Glodis 提出同一性形成必然地是由发现的组成.而Theodore Sarbin 怀疑发现“真我”的可能,认为自我同一性是创造的而不是发现的.激进的建构主义否认任何种类“真我”存在的可能性,并因此视同一性为创造的——没有限制的自由意志的行动.Marcia 和Grotevant 认为自我同一性既包括发现的成分,也包括创造的成分,只不过同一性研究的主流更关注创造、建构的同一性.

当代的同一性理论者认为这些争论是不合适的,至少自我同一性是从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出现.Kit Welchman 认为同一性既有稳定的成分,是由出生的环境和生物遗传固定的;又具有可塑的成分, 是由个体在生活中建构和创造的[14] .因此,自我同一性概念的整合也应关注这一争论,实际上,自我同一性包含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多为创造的,也有发现的成分.

3 自我同一性概念的界定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现象,也是一个与自我、人格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学概念.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 (1) 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此层面的自我同一性为自我综合和个人性格的连续性,指儿童期自居作用的私下或无意识的综合的基本信念; (2) 个人同一性,即自我(self) 与环境相互作用下,个体表现出的一套目标、价值观和信念.个人同一性包括职业目标、交往偏好、词语选择等确定个体的独特性并与人区分的自我的其它方面的事实; (3) 作为环境定向层面的社会同一性,即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团体的归属感.因此,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 包括Erikson 最初意义上的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2 ty) 以及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三者的不同在于赋于自我(self) 的水平不同.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1) 自我同一性是对“我是谁”内隐和外显的回答,它兼具意识的一面和无意识的一面,它包含着“我已经是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我应该成、和为什么”,同时也包含我不是什么”“我不想成为什“、么”和“我不应该成为什么”.(2) 自我同一性是人毕生追求的核心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是通过自我的综合作用,形成的关于一个人自己的个性、信念、目标、价值观的内在、主观、统一、连续、成熟的自我概念,并成为自我发展的标志和动力.(3) 自我同一性是内在自我及其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平衡.一方面与自我发展相联系,是一个人的真实自我(个体本质存在的内在状态) 、现实自我(个体存在的外在状态) 和理想自我(个体存在的理想状态) 一致性关系的建立,是自我内在张力的适度;另一方面又是自我与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适应性反应,产生经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使个体生活在过去、现在、将来的自己无论在哪一个时间和空间都能在意识和行为的主体方面实现自我的统一.在主观上则表现为互为关联的存在感(明确我是谁和我的位置) 、一致感和连续感(人格跨时空的一致性) 、心理的成熟感、生活的意义感和方向感(自我导向的目标意识);客观上保证人与社会的有效整合.(4) 自我同一性作为结构是核心的自我调节系统.它是个体描述、关联和解释相关特征、经验和选择合适的行为的理论或原则.它不是机体自然的成熟,而是一个主动寻求的过程.在遇到新的经历和信息时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构成了个体生活的参照框架和关于自己的理论的发展,使个体在矛盾的现实中保持人格的统一,标志着自我的发展和人格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