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墨池记文言文的问题比如说句子的翻译及中心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8 18:37:44
关于墨池记文言文的问题比如说句子的翻译及中心思想关于墨池记文言文的问题比如说句子的翻译及中心思想关于墨池记文言文的问题比如说句子的翻译及中心思想翻译: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关于墨池记文言文的问题比如说句子的翻译及中心思想
关于墨池记文言文的问题
比如说句子的翻译及中心思想

关于墨池记文言文的问题比如说句子的翻译及中心思想
翻译: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一、初读课文,自主先学
导入课文:(“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
1、“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

全部展开

一、初读课文,自主先学
导入课文:(“以旧促新法”,也可以与“说”进行比较)
1、“记”: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写法不定,可以叙事、写景、状物,也可议论。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抱负或阐明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观点)。
特点:1、寓情、理与事、景、物之中;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
例如:《核舟记》————说明状物————核舟:奇巧(状物)
《桃花源记》————写景散文————“世外桃源”
《岳阳楼记》————抒情散文————“先天下┅┅”
《醉翁亭记》————抒情散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墨池记》————说理散文————勤学苦练出才能
2、作者简介:名:曾巩,字:子固;时:北宋时人;地:建昌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评:“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称之为南丰先生,卒谥“文定”。作:《元丰类稿》。《宋史》说他的文章是“本原于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将儒家之“道”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广泛接触儒家经典以外的文化遗产。他在不少诗文中,都谈到自己刻苦读书的情况,认为没有浓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要自成一家,是绝不可能的。他的散文风格朴实沉着,议论醇正,讲究法度和布局,结构谨严,条理分明,尤以文字明洁著称。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二、品读课文,展示交流
1、学生自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2、质疑解难——四行对译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师生之间的讨论解决疑难。
3、背诵全文:根据本文叙议相间的特点,逐层背诵。
4、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靠勤学苦练取得的。
(2)抚州学官王盛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墨池之上现在建有学舍,州学教授王盛君怕墨池不够明显,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悬挂在楹柱间,其目的是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技巧,用王羲之勤学的事迹劝勉自己的学生。
(3)这篇文章中用了许多设问句,请在阅读的过程中画记出这些设问句,并反复诵读,体会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明确:文中共用了六个“邪”字设问句,分别是:①“岂信然邪”;②“而又尝自休于此邪”;③“岂其学不如彼邪”;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⑤“而因以及乎其迹邪”;⑥“以勉其学者邪”。
口头翻译这六个设问句,明确其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 表明作者对墨池传说持有怀疑态度(因为称做王羲之墨池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② 用以加重语气,肯定王羲之并不沉醉于游山玩水。
③ 肯定了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是来自天成,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起提示、启发的作用。⑤、⑥说明自己的推测,加重谦逊的语气。
5、中心思想:本文从记叙墨池遗迹入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 了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
6、写作特点:
1)、本文采用记议结合、略记详论的写作方法,以突出文章的题旨。
本文借王羲之“临池学书”一事,说明任何成就都要依靠刻苦学习,绝非“天成”,从而引申到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也是如此,目的是鼓励人们勤学苦练,努力向上。文章开头,先写墨池处所、形状,再交代有关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是记叙部分,其行文曲折,构思缜密。其中“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八个字,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论据,埋下了伏笔。接着,作者由叙述转到议论,就王羲之书法艺术“晚乃善”“非天成也”这一点,引出“欲深造道德者”“学固岂可以少哉”,点出本文的主旨。其中“晚乃善”三字,是本文立论的重要依据,而“精力自致”、“非天成”则是作者的正确论断。第二部分先叙述州学教授索文的经过,接着又发议论,推测王君此举是为了“勉其学者”,最后归结到“仁人庄土之遗风余思”对“来世者”的作用,借以鼓励人们勤于学习完善自己。
2)、以小见大。
7、把握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
文章7次使用了设问句,提出了一连串疑问和推测,使读者在似乎不确定的答中去思考,十分耐人寻味,体现了婉转沉着的语言特点。(其余的见讲义)
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②、“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这是王羲之学习的遗迹,难道果真是这样么?难道他漫游纵情山水时,曾经在这儿栖息过么?作者对江西临川的墨池是否为王右军的遗迹存有怀疑,但他是受州学教授王盛之请为墨池作记的,所以既不必详细考证,也不便把话说绝,于是用了两个设问句。都是推测的口吻,语意上下贯通,结构前后呼应,布局是很严密的。
设问句的大量运用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徘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三、活读课文,探究延伸
课后作业训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作文多在“三上”①
欧阳修
钱思公②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③。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④。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⑤。
①三上:指“马上”、“枕上”和“厕上”。②钱思公: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③西洛:西京洛阳。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各种杂记。小辞:指词典、小令。④琅然:声音清脆。笃学:十分好学。⑤属思:思考,构思。
(1)文章记叙了三件事,直接记述了 ;转述谢希深介绍 ;作者自道 。(2)这些事例以及本文给你什么启迪?
参考答案(1)钱思公喜好读书的表现、宋公垂勤学的事例、作文多在“三上”的特点和体会
(2)惜时好学才能有成就 (解说:这一环节旨在指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积累文言词汇,把文言文读通、读懂,做到“字得其训,句索其旨”,进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古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课文背景知识】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年)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少能文,颇受欧阳修的赏识。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追谥文定,学者称南丰先生。他在任校勘、校理时,曾整理校订《战国策》、《说苑》、《新序》、《李太白集》等古籍,对保存古代文化遗产有很大贡献。
曾巩是欧阳修所领导的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支持者,文章风格与欧阳修相近,叙事议论,委曲周详,思致明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
【字词综合运用】
词义辨析: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前一“其”作转折连词,同“岂”;后一“其”字作代词,意义不同。
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方形;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
前一“方”作当“讲”;后一“方”与“东”一起表方位。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的写作特色。
全文篇幅短小,所记又为一传闻中的墨池旧迹,但由此生发出的议论却颇精警,既肯定后天勤学苦练的重要,又推及提高道德修养这样大的题旨,表现出作者思路的开阔,识见的高明。
难点:双点交错推进的结构形式
一条线索是叙事的转换,从墨池旧址写到当今墨池边上的学舍,这是从古到今;另一条线索是论点的推进,从缅怀先辈王羲之苦练书法推到勉励当今后学深造道德,这是从前贤推到后学。这样的结构既流动又完整,有助于行文的不粘不离。
【知识延伸检索】众家评论《墨池记》:
寥寥短章,而使人味之隽永。此曾王之所长也。——清•乾隆编《唐宋文醇》卷五十六
小中见大,可以暗藏,可以说破。此则说破深造道德意,不以一格拘也。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八
因墨池会得羲之学书,从此着想,便为大有关系文字。以其为州学舍,故“学”字粘得上。其通篇命意,不过借羲之学书以勉学者,若论羲之为人善书,固有飘飘凌云之致。执定印板字字拘之,则腐矣。——清•王符曾《古文小品咀华》
【课文阅读指导】
文章先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然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由此肯定了后天勤学苦练的重要。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了“墨池”题意,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结。作者又进一步引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想要提高道德修养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两者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学成的。(二)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将永远沾丐后世。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更广泛的仁人庄士,表现出作者思路的开阔。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义,为“题外”之意。
但是“题外”仍在“题中”。这两层意思不仅由小及大,顺理成章;而且从书法讲到道德,兼论追慕先德,都还是跟题意相扣的。因为“墨池”旧址今为州学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应王盛的请求,王盛的目的又是“勉其学者”。所以,重点是一个“勉”字。于是从学习书法到一般的学习,到道德的修养,自然是勉励学生们的应有内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题义,只讲书法,不但死于题下,而且远离作记本意了。所以,这第二层意思,就一般写法而言是在“题外”,但就本文的具体环境而言,又在“题中”。

收起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

全部展开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释
  ⑴本文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请而写的一篇叙记。文章先由墨池的传闻推出王羲之书法系由苦练造就的结论,然后引申到为学修身要靠后天勤奋深造的普遍道理。全文因小见大,语简意深,多设问句,辞气委婉,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风。
  ⑵临川:宋抚州临川郡。即今江西抚州市。
  ⑶洼然:低陷的样子。
  ⑷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后人号为“书圣”。
  ⑸荀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有《临川记》。《太平寰宇记》卷一一○载其记叙王羲之官临川及墨池的事。
  ⑹张芝: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善草书,人称“草圣”。
  ⑺岂信然邪:难道是真的吗?
  ⑻“方羲之”句:王羲之当时与王述齐名,羲之任会稽内史,朝廷又命王述为扬州刺史,会稽属扬州,羲之耻位于王述下,便辞职隐居,誓不再仕。事见《晋书·王羲之传》。
  ⑼极:穷尽。
  ⑽出沧海:泛舟东海。据《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徜徉(chángyáng常羊)肆恣:纵情遨游。
  ⑿“羲之”句:王羲之的书法初不如同时庾翼、郗愔,晚年才臻于精妙之境。见《晋书·王羲之传》。
  ⒀彼:指王羲之。
  ⒁州学舍:指抚州州府的学舍。
  ⒂教授:官名,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⒃章:同“彰”显著。
  ⒄楹:厅堂前部的柱子。揭之:标明。
  ⒅不以废:不肯让它埋没。
  ⒆“而因”句:因而爱及到他的遗迹吗?
  ⒇仁人庄士:有道德修养、为人楷模的人。遗风馀思:留下来的风范,传下来的思想
  (21)以:凭着
  (22)隐然:缓缓高起的样子
  (23)强:勉强
  (24)尚:尊重,推崇
  (25)被:施及 ,这里指影响
  (26)虽:即使。
  (27)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28) 庄士:庄重自持正直的人
  (29)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缓缓高起的高地,靠近溪水,名叫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口低而深的长方形的池子,叫做王羲之墨池。这是荀伯子的《临川记》所说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被染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确实这样吗?当王羲之不肯勉强自己做官的时候,他曾游遍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在山水之间使自己心情愉快。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特别好,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也是凭借自己勤奋练习得到的,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那么学习下的功夫本来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害怕关于墨池的事迹不显著,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有德才的人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
赏析
  这篇短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因小及大,小中见大,用小题目做大文章。题目是为墨池作记,据说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但实际上,传为王羲之墨池旧迹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从曾巩此文“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的语气来看,他对临川墨池是否确为王羲之的真迹,也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因此,他略记墨池的处所、形状以后,把笔锋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说,并非“天成”,而是后天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这层意思紧紧扣住“墨池”题意,应是题中应有之义。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结。作者由此进一步引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强调都不是先验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二)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将永远影响后世。也从书法推及风节品德,从具体的书法家推及更广泛的仁人志士,这是从他们对后人的影响来立论的。这两点推论都极为自然,并非外加,表现了曾巩思路的开阔,识见的高超。如果是低手写作这类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论事,粘着题义,不知生发、开掘的。这是本文的第二层意思。沈德潜评本文说:“用意或在题中,或出题外,令人徘徊赏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八)“题中”“题外”,即分别指上述两层意思。
  更有说者,“题外”实在还在“题中”。这两层意思不仅由小及大,从前者推出后者,顺理成章;而且,从讲书法到讲道德,从讲怀念书法家到追慕先德,都还是跟题意相扣的。为什么能这样说呢?因为墨池旧址“今为州学舍”;本文之作,又是作者应“教授王君”的请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学者”。所以,重点是一个“勉”字。于是,从学习书法到道德风节,自然是勉励生员们的应有内容。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题义,只讲书法,倒反死于题下,甚至远离作记本意了。所以,这第二层意思,就一般作法来说,是“题外”;就本文来说,实在还在“题中”。
  这篇短文的另一特点是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设问句五句:“岂信然邪?”“而又尝自休于此邪?”“况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迹邪?”“以勉其学者邪?”“也”字句两句:“荀伯子《临川记》云也”,“非天成也”。最后又以一个感叹句作结:“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这篇说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特别是五个设问句,兼收停顿、舒展之功,避免一泻无余之弊,低徊吟诵,玩索不尽。前人以“欧曾”并称,在这点上,曾巩是颇得欧阳修“六一风神”之妙的。

收起

就是低洼的样子吧,该句可以翻译成 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