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S+T怎么理解?我可以另外开贴,给50分Y=C+S+T怎么理解?我可以另外开贴,给50分支出法Y=C+I+G比较容易理解,C、I、G分别对应不同的价值主体,支出法就表示价值的最终流向.Y=C+I+G代表总需求也很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11 12:39:42
Y=C+S+T怎么理解?我可以另外开贴,给50分Y=C+S+T怎么理解?我可以另外开贴,给50分支出法Y=C+I+G比较容易理解,C、I、G分别对应不同的价值主体,支出法就表示价值的最终流向.Y=C+I+G代表总需求也很好
Y=C+S+T怎么理解?我可以另外开贴,给50分
Y=C+S+T怎么理解?
我可以另外开贴,给50分
支出法Y=C+I+G比较容易理解,C、I、G分别对应不同的价值主体,支出法就表示价值的最终流向.Y=C+I+G代表总需求也很好理解,家庭企业政府要正常运转,总是要消耗价值的.
根据这一思路,收入法表示价值的来源,Y=工资+利息+租金+利润+折旧+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其中工资归属劳动者,利息租金归属资本所有者,折旧归属机器(价值从机器转移到产品的那一部分),利润和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是属于企业的.这个也很好理解,就是不知道Y=C+S+T是怎么推导出来的?C、S、T分别对应什么价值主体,又代表了什么含义?
我觉得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是论证过程很不严谨.
大多数教科书都是Y=C+S开始,两部门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总收入的一部分用来消费,剩余的一部分用来进行储蓄.所以有Y=C+S.这里就是直接定义了S=Y-C.
于是就有了Y=C+S.很无聊的一个论证.
而且搞笑的是从Y=C+S=C+I推导出了I=S.我倒觉得是I=S推导出了Y=C+S=C+I.I=S表示家庭牺牲了一部分的当前消费价值,借钱给企业去投资.在一个现实社会里,难道投资必须牺牲掉当前消费么?难道我们生活在陈云那个时代么,砸锅卖铁去大炼钢铁.
二是C、S、T主体不明,谁的消费,谁的储蓄?
因为在收入法里,S确实是不伦不类,原始定义就不是很清楚.至于T更是不得了,政府是不创造价值的,税收是企业利润的一部分,是企业转移给政府的.T就不该出现在收入法里.
Y=C+S+T怎么理解?我可以另外开贴,给50分Y=C+S+T怎么理解?我可以另外开贴,给50分支出法Y=C+I+G比较容易理解,C、I、G分别对应不同的价值主体,支出法就表示价值的最终流向.Y=C+I+G代表总需求也很好
自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