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22 14:32:33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意思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意思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意思全文翻译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时间有空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随从爬高山,到茂盛的森林,走遍曲折的山间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意思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意思

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意思
全文翻译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时间有空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与随从爬高山,到茂盛的森林,走遍曲折的山间小溪,幽静的山泉,奇怪的石头,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哪里.醒来之后就起身,起身之后就回家.我认为凡是永州特异的山水,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指点并感到奇特.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爬上了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它高高低低的态势,又显得高低起伏,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重叠到一起,没有逃脱隐藏的.萦回着青山,缭绕着白云,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浑然一体.然后才知道高峻独立出众的西山,不能跟那些小土堆相比.这景象多么旷远浩渺啊,我好像与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一道存在,而不能了解它的边际;这景象多么广阔壮观啊,我好像与大自然一道游览,却不知道它的尽头.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
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1)僇(lù)人:受刑的人,即罪人,此指遭贬谪之人.僇,同“戮”,受刑辱

(2)恒:常常
(3)惴(zhuì)栗:忧惧的样子.
(4)隙:空闲.指公务之暇.
(5)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
(6)漫漫:随意,漫无目的的样子.
(7)徒:随从
(8)穷:穷尽.
(9)回溪:迂回曲折的山溪
(10)披:分开
(11)倾;喝尽
(12)极:至.
(13)趣:同“趋”,往,赴.
(14)觉:睡醒
(15)因:以
(16)始:初次
(17)指异:指点称异.
(18)缘:沿着
(19)斫(zhuó)榛(zhēn)莽:砍伐丛生的草木.
(20)茅茷:长得茂盛的茅草.
(21)遨:观赏风景
(22)衽(rèn)席:席子.
(23)高下之势:指山的高低之势.
(24)岈(xiā)然:山谷空阔的样子.
(25)洼然:溪谷低下的样子.
(26)垤:蚁穴边的积土.
(27)攒蹙:聚集紧接.
(28)遁隐:藏匿起来
(29)际:接.交会.
(31)涯:边
(32)洋洋:广大无边的样子
(33)穷:尽头
(34)引觞:拿起酒杯.
(35)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
(36)凝:专一
(37)释:解除束缚
(38)冥合:浑然一体.
(39) 向:从前
(40)于是:从此.
(41)志:记.
(42)染溪:冉溪的别名.柳宗元改为愚溪.在湖南零陵县西南.
编辑本段文言现象
通假字
⑴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的意思)
⑵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词类活用
⑴日与其徒上高山(名词作状语,每天)
⑵穷回溪(形容词作动词,走遍)
⑶卧而梦(名词作动词,做梦)
⑷始指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⑸穷山之高而止(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顶点)
⑹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⑺萦青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白水)
⑻自远而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处)
⑼故为之文以志(名词用作动词,写作文章)
古今异义
⑴漫漫而游(古义:没有目的;今义:(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⑵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⑶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⑷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古义:不曾;今义:没开始)
⑸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接着,表承接)
⑹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接着,表承接)
⑺颓然就醉(古义:文中指身子倾倒、跌倒的样子;今义:形容败兴的样子)
⑻游于是乎始(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⑼攒蹙累积(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积累)
⑽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动词,更换交替;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⑾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拨开; 今义:覆盖在肩背上.)
⑿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⒀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古义:从前; 今义:朝)
⒁故为之文以志(古义:记 ;今义:志气、志向.)
⒂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一词多义
⑴穷
穷回溪(动词,走遍)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遍)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⑵梦
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⑶始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⑷而
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顺承)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
⑸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为之文以志(指示代词,这)
⑹为
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不与培塿为类(动词,作为)
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写)
⑺异
始指异之 (认为.与众不同)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奇异、独特)
编辑本段文言句式
省略句
⑴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⑵(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⑶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⑷(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⑸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定语后置句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被动句
皆我有也(可以认为都被我所拥有)
互文句
萦青缭白(青白萦缭)
编辑本段语句翻译
⑴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译文: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
⑵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译文:认为凡是这个州的有奇异姿态的山水(定语后置),都被我所拥有、欣赏了,但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⑶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译文: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尽收眼底.
⑷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译文: (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
⑸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万物相融合.
编辑本段文章主旨
文章立意
全文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分两大段.首先,交代当时作者的处境,其次,写始游西山,着重写在山顶所见所感.作者并不直接描绘西山的景物,而是抓住“一览众山小”的视觉感受,以生动的笔触,有层次地描写登高眺望中的山水远景,从侧面烘托出西山高峻特立的壮观气象.[1]
这篇文章它的立意也好,布局也好,都和题目“始得”二字有密切关系.全文五次或明或暗点出“始得”之意.所以需要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应仔细加以体会.文章内容是写发现并且宴游的经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受.具体安排是,先写游西山的情形,再写游西山的经过和感受.这样文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自余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结束.这里并没从“始得”二字落笔直接写游览西山.这部分没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内容,而是先写平日的游览,即游西山以前的游览活动.
文章一开头,先交待了自己当时的身份和处境.这是一种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处境,也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具体背景.“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余”,第一人称代词,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杀戮.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动中得罪了皇帝成为朝廷的罪人,被贬官到永州,所以自称为“僇人”.“是”,指代词,此,这.“是州”,此州,指永州.永州是个荒凉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这里,与自己的战友隔绝,音信皆无,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当然是常常恐惧不安的.这几句说,这是我成为朝廷罪人以后,住在永州这个地方,常常恐惧不安.
这个开头,包含了许许多多长久积压在内心的悲愤心情,当然其中就有一种无声的抗议.自己是这样一种罪人的特殊身份,处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处境里,怀有这样的心情,因此当他游山玩水的时候,那种感受自然同那些风流闲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览中,排解内心的忧愤,在游览中忘却现实处境,想在精神上寻找某种寄托.所以他写:“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慢慢而游.”“其隟也”在句中充当状语.“隟”,空隙,闲下,空闲.这是说,每当自己政务之余,偶有空闲的时候,到处走走、玩玩.
在“行”“游”两个动词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两个重叠的形容词.“施施”“慢慢”,是漫步走着的样子,漫不经心的外在动作.通过外在动作的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两个“而”字是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谓语之间,表示前后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间的“地”.“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专指他的仆从.“入”,走过,穿过.“穷”,本义终极、尽头,这里用作动词,是寻根追源的意思.“回”,弯曲.“穷回溪”,意思是沿着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头.“幽泉怪石”,这就是作者所要寻访的自然山水.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兴之浓.这里连用了三个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每个句子里边都用一个动词,与“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读起来有一种运动节奏感.这三个短句又简洁地概述了游览过程.
下面写平日的宴游之乐.“到则披草而坐……觉而起,起而归.”“披”,分开,把草拨开.“倾壶”,把壶中酒倒光.“更”,更加,进而.“更相枕以卧”比“披草而坐”更进了一步.所以说“更”.“枕”,用作动词,枕靠枕相济.“相枕”是动词“卧”的行为方式作状语.中间加“以”,连词,相当于“而”.“意”,内心活动,因心中有所思,于是便有所梦.这就是“意有所极”,而“梦亦同趣”的意思.“趣”通假字,同“趋”.“觉”,梦醒,相对上句梦而言.这几句说,到了就分开杂草坐下,倒尽壶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着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梦,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
这一节写作者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以幽泉怪石为伴,根本无意于留恋山水景色,他寻访山水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现实世界,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险恶处境.而我们读这几句的时候,是否会感到这些语句有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呢?这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顶针续麻的修辞方法(上句尾与下句头用的是同一个字)这样就上下勾连,连贯而下.“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游览者那种要有所忘怀,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种回环、复沓的韵味.它概括了一个接一个的漫游活动,略去了无关紧要的交待性叙述,强调了这些动作的连续性和随意性,渲染了乘兴而来,漫不经心的心情.“以为凡是,皆我有也.”这是对第1段课文的总结.“以为”,认为.这两字表明这是作者的主观结论.而“以为”如何如何,就被第2段内容否定了.“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又领起第2段课文.这几句说,我自以为永州的山水凡有点特别形态的,都被我游遍了,却从来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异.而且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态.作者没有看到西山、游览西山,所以说“未始知西山怪特”.这是从反面来扣住题目里“始得”二字.
全文结构
下面我们从全文结构上来分析这段文字的作用.写过去游览的情形好像与游览西山没有关系.所以有人提出这段文字是否多余?笔者认为作者先写未得西山,再写始得西山,这样安排会使游览西山的内容更加突出.这种写法古人称之为“反笔写法”.反笔即陪衬的手法.称之为“铺垫”“反衬”“侧面烘托”.它可以突出始得西山非同寻常.这“非同寻常”一方面指西山本身形状很怪特;另一方面也是指作者游览西山以后,他所得到的感受非常独特,是过去从来未曾体验过的.这样的结构安排,前人曾评论说:“篇中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尽管第1段没有从正面入题,但和后面游览西山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这第1段是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作者在布局结构方面的匠心所在.
如何理解本文在结构上先写平日游览之胜再写西山之宴游这一特点?
本文构思精巧,结构非常严谨.开始先概写平日游览之胜,继而再写西山之宴游,在这里作者采用曲折入题的方法,欲写今日始见西山,先写昔日未见西山;欲写昔日未见西山,先写昔日得见诸山,即先写未得西山之游,然后笔锋一转,折入始得西山之宴游.铺垫充分,转折自然,说明西山之游,既是昔日游遍诸山的继续,又是一系列新的宴游的开始.文章紧扣“始得”,前后照应,气脉贯通,可谓新颖、巧妙、匠心独具.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极富个性特征的.学习本文,可注意以下两点:
比照与映衬.文章一开始,作者就表明了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这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恰成鲜明对比,给“山水之乐”定下了一个悲凉情调.自然景物的美好与社会现实的黑暗,不协调地激荡着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写“未得”西山的“漫漫而游”,正是为了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示出西山的“特立”.
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本文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孤标傲世的情怀.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得”字含义
“西山”,在永州之西,西山和永州之间隔了一条湘江.它从朝阳岩起到王茂岭止,绵延数里之长.这篇游记它的题目就很耐人寻味.文章既然写游西山的经过,那为什么不像一般作者那样,起一个叫《游西山记》的题目呢?有人说可能考虑到作者在游西山的时候还饮酒取乐,以酒来助游兴.那他为什么不起一个《宴游西山记》的题目呢?看来这篇文章题目“始得”二字,定有奥妙.“始”,开始.“得”,原义获得,引申为发现.字面意思是,开始发现西山的奇特,获得宴游之乐的游记.笔者看法,始得”可能有三个意思:
一是这篇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所以“始得”作为八篇的开头.表达了第一次寻访到永州山水之美的意思;
二更重要的在于作者游览永州并不是从游西山开始的.在游西山之前,他曾经到过一些地方,并且也写过一些记载游览的文章.如游西山之前,他曾游过一个祠庙“法华寺”,并发动在那里建造了一个西亭.他还写了一篇《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的散文.但柳宗元觉得只有在游览了西山之后,他才算真正的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别之处.并且在游览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他过去游览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到的,给他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就把游览西山看成是游览永州山水的真正起点.那么“始得”这两个字就非常郑重的标明了游览西山以前的和这次游览西山的分界;
三对作者有特殊意义.从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贬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审美感受;从游览本身看,这之前,因游心境压抑而无乐趣,从这儿才开始真正的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