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古猿特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5 22:35:39
南方古猿特征
南方古猿特征
南方古猿特征
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属于灵长目人科.人科不同于猿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灵长类中唯一能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最早的南方古猿化石是1924年在南非开普省的汤恩采石场发现的,它是一个古猿幼儿的头骨.达特(R.Dart)教授对化石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个头骨很像猿,但又带有不少人的性状;脑容量虽小,但是它比黑猩猩的脑更像人;从头骨底部枕骨大孔的位置判断,已能直立行走.于是,他在192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汤恩幼儿是位于猿与人之间的类在埃塞俄比亚考古学也有重大发现,最早的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其出现年代少于400万~300万年,这个物种脑容量很小,雄性明显远比雌性为大,被称为“露西”(Lucy)的年轻雌性南方古猿骸骨于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出土,由于骨骼较为完整,使人能确立古猿的行走形式:以足直立,步履蹒跚,科学家从肩胛骨及臂骨分析发现:南方古猿仍保持灵长类远祖的攀援的特征 .之后发现非洲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据推测:身高为145厘米,雄性平均体重为65千克,雌性35千克 ,脑容量为现代人的三分之一.这一人类早期化石现存于亚的斯亚贝巴的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内.型,并定名为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这在当时的人类学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因为那时的大多数人类学家都认为发达的大脑才是人的标志.
随后,在南非以及非洲的其他地区,人类学家又发现数以百计的猿人化石.经多方面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类学界才逐渐一致肯定南方古猿是人类进化系统上最初阶段的化石,在分类学上归入人科.
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100万年到420多万年前之间.他们可以分成两个主要类型:纤细型和粗壮型.最初,一些人还认为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属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纤细型又称非洲南猿,身高在1.2m左右,颅骨比较光滑,没有矢状突起,眉弓明显突出,面骨比较小.粗壮型又叫粗壮南猿或鲍氏南猿,身体约1.5m,颅骨有明显的矢状脊,面骨相对较大(如图).从他们的牙齿来看,粗壮南猿的门齿、犬齿较小,但臼齿硕大(颌骨也较粗壮),说明他们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而纤细型的南方古猿则是杂食的.一般认为,纤细型进一步演化成了能人,而粗壮型则在距今大约100万年前灭绝了.
南方古猿的枕骨大孔位于头骨的腹面,脊柱弯曲,盆骨短而宽,踝骨处于人和典型的猿之间,这表明南方古猿的骨骼支架部分已经适于直立行走.但是,他们的手臂比较长,肩部肌肉比较发达,趾也很长,适于抓握.因此,南方古猿能直立行走,也能在森林中攀缘,但还不适于在草原上长途跋涉和奔跑.有证据表明,他们生活在由10多人组成的小集群中,相当于一个扩大了的家庭.
迄今为止,古人类学家发现的最早的人科化石约在400多万年前,这与最晚的古猿化石(约1000万年前)之间长达500万年的空白,人类学家称之为“缺环”.这些缺环一旦被补上,人类起源之谜将进一步得到破解.
1989年5月19日,由湖北郧县博物馆王正华、屈胜明组成的文物调查组,在郧县曲远河口弥陀寺村发掘的“南方古猿”头骨化石,给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国外评价这一发现可与“北京猿人”第一个头骨发现的意义相比.经过高级技工长绍武的雕琢,化石的神秘面纱层层地揭开,看上去比“北京猿人”头骨低矮得多,化石齿弓近于抛物线形,前部齿弓明显呈弧形,两侧颊齿略有向后向外展开的趋势,门齿比较陡直,磨石面平面腭较深,颧突位置较靠前.专家认为,这些均是“南方古猿”的典型特征.
自本世纪20年代以来,在非洲发现了相当丰富的南方古猿化石,学术界一般认为“南方古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因此世界学术界以为非洲才是人类的发祥地,并断定,早期古猿曾在亚洲生活过.大约二三百万年前,一支向非洲发展演化为“南方古猿”,进而演化为早期人类,而留在亚洲的一支则演化为现存的大猿类;非洲的早期人类再向亚洲发展.郧县的“南方古猿”,距今一二百万年,这在中国、在亚洲均属首次发现,从而就推倒了世界学术界的论断,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是早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