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2 08:35:16
简述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简述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简述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这是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主要担心.要认识这一问题,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关于食品“安全性”的概念.

简述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简述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简述转基因技术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这是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主要担心.
要认识这一问题,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关于食品“安全性”的概念.“经合发展组织”1991年将“安全”的食物定义为:“如果能合理地肯定,在预期的条件下消费某食品不会有害,则该食品就被认为是安全的”.在如何对转基因生物作安全性评价,国际上有一个广泛接受和采用的“实质等同”(Substantial equivalence)原则.这一原则强调,评价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目的,不是要了解该食品的绝对安全性,而是评价它与非转基因的同类食品比较的相对安全性.在评价时注重“个案分析”,即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一概而论.
采用“实质等同”原则作“个案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现已批准商品化生产的转基因生物生产的食品,都是安全的.例如,国际国内都是第一例批准上市的延熟保鲜的转基因番茄,转进去的外源基因的作用是产生反义mRNA部分抑制乙烯形成酶基因的活性,转入基因的本身没有可检测到的基因产物,在番茄果实中没有任何添加成份,作为食品,与非转基因的番茄同样安全.
另一个广泛关心的例子是抗虫植物.常听到有人问:抗虫转基因植物能毒杀昆虫,对人是否有毒?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解释一下抗虫基因的杀虫机理.目前已培育出的转基因抗虫作物,大都带有一个苏云金芽孢杆菌(Bt)的杀虫蛋白基因.苏云金杆菌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细菌,苏云金杆菌中存在一大类杀虫基因,已被作为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了60多年,国内外对其杀虫机理进行了比较透彻的研究.Bt基因编码产生的杀虫蛋白存在于伴胞晶体中,当害虫取食后,在昆虫中肠的碱性(pH10-12)条件下晶体溶解产生原毒素,由中肠内酶系统的作用,释放出活性毒素,由毒素与昆虫中肠内特异的受体结合而产生毒杀作用.这一杀虫机理使得某一特定的Bt基因只对某一类昆虫有特异的毒杀作用.而哺乳动物的胃液为强酸性(pH1-2),而肠胃中也不存在着与Bt毒素结合的受体,当Bt蛋白进入到哺乳动物肠胃中后,在胃液的作用下几秒钟之内全部降解.多年的研究已反复证实这种Bt毒蛋白对哺乳动物、鸟、鱼以及非目标昆虫无害.美国多年大面积种植转基因抗虫的玉米、棉花未出现过一例人畜中毒的报道.而且,现在的技术还允许转基因在特定的组织、特定的条件下表达,如培育抗螟虫水稻,可让植株仅在茎秆中、仅在受到昆虫取食时产生杀虫蛋白,在种子中不产生杀虫蛋白.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地食用转Bt基因的抗虫作物生产的食品.
有人担心吃了转基因食物,外源基因进入人体后会改变人的基因并遗传给后代.持这种担心的人是不知道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每个生物细胞中都有几千至几万个基因,我们每吃一口食物都要吃进数亿个基因.人类社会生存、繁衍了数百万年,从来没有人担心食物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基因会影响人的遗传.还有一个需要知道的事实是,近几年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发现,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组间,大量的基因存在同源性.换句话说,我们平常所说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是指生物的整体而言,在基因的水平上看,很多基因都不是动物或植物所特有的.
还有一种说法:自然食品是安全的,转基因食品来自人工修饰过的作物,是不安全的.这里有个严重的误解.首先,遗传修饰并非自转基因开始,媒体普遍将转基因作物称为GMO而不将传统作物品种称为GMO,本身就是一个概念错误,而且容易引起误会.作为我们食物的主要农作物,都经过了近万年的人工遗传修饰,修饰的基因数以千计,在人类的食物中很少还有“自然”食品.其次,自然的不一定是安全的.自然界的大多数植物都不同程度的产生毒素,作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防卫机制,来抵御那些危害它们的动物和昆虫.人类对动植物的几千年的改良巳经大大减少了食物中的毒素水平,但众所周知很多食品仍对人体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人类的很多疾病都与食品有关.此外,安全性只是相对的,对于一部分人群安全的食品,对另外一部分人不一定安全,如虾、蟹等海鲜食品是大多数人的美味佳肴,但对少数人则产生过敏反应.
还有人认为,在批准商品化之前,应该弄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长期效应.但我们都知道,今天所吃的主要食品,在将它们开辟成食物之前,都没有经过毒性检验,也未对它们进行过长期安全效应评价,人们都没有认为这些食品不安全.还有一些已知长期大量食用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如高脂肪、高糖等),没有人认为应该禁止.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已达7年,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至少已有10亿之多,至今没有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实例.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长期效应由此可见一斑.对待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比较科学的态度应该是遵循“安全性”的定义,坚持“实质等同”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