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4 06:40:00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
不论从哪种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都不普通.
它的不普通之处在于,它是教育的奠基者,它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所以,有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民族.
但如此不普通的教师,却面临着形象两极分化的尴尬:一种是把教师看成高高在上的“灵魂塑造者”,把教师看作“蜡烛”和“春蚕”,在这种悲情的意象里,教师被刻画成默默耕耘的牺牲者、不求回报的奉献者,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而另外一种则是对教师的恶意丑化和贬损,似乎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出在了教师身上,都该由教师来负责.
更让人忧虑的是,除了存在着外界对教师角色的不解外,教师自身也缺乏对自我职业的认同感.“外人看来,教师有两个假期,其实个中甘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实行素质教育少留作业,他们怪你耽误了学生;你补课多留作业,他们说你加重学生负担.老师真难当”;“教学这么多年了,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都不知忙了些什么”.现在,职业倦怠成为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个别教师的确存在着某些师德问题.在有些地区的重点学校,一些教师课上有意不讲,课下相互“串通”起来,把给学生“补课”、“猜题”当成自己捞取外快、发家致富的手段!当下在某些地区,师德问题已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警惕“师德滑坡”问题!
教师到底是一个什么职业?为什么教师这个职业迫切需要明确其角色、良知、责任,明确使命、信念、道德?
有人说“角色即人格”,明确了教师的角色,便能厘清教育教学的诸多“关系”.
如何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找准定位,转变角色?如何让教师重拾内心的幸福和愉悦?如何“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在本报的报道《教师:幸福在哪里》中,我们试图给出答案.读《看,老师们的寒假生活》便能体会在今天做教师有多么不容易.
除了工资待遇低、工作负担重,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教师正在功利社会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夹击下进退两难.
一位老师说,如果我们把教书仅仅当成谋生的职业和手段,把教育的全部价值都维系于学生的“分数”和“升学”,而全然不顾学生心灵的陶冶和生命的成长,那么教师的教育生活就很容易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就会被琐碎的日复一日的“常规管理”、“知识传授”所桎梏.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降低,就会有厌教、弃教的念头.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更让一些教师因穷于“实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对所从事的工作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从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新课改必须更加注重推广新课堂的“实操经验”,有些教师曾经这样建议,既然杜郎口、昌乐二中等一大批课改学校改得好,又有具体实际的操作经验,为什么不大胆推广?比如,课堂的基本流程需要什么样?或者干脆从基于“学”出发,提供几个“通识”性课堂模式;如何评课,好课有哪些共性,等等.
是到了推进一场彻底变革的时候了!
一方面,要努力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重新界定、认识、塑造教师角色;另一方面,教育主管和科研部门,也应该转变教育培训的观念和方式,给予教师切实可行的“技术”操作方式、方法.再也不能重复“旧教育”的老经验、老套路,因此我们才有了聚焦当代中国“最大”培训的《国培:改变中国教师》.
其实要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恐怕最好的方式不是“逼迫”教师如何如何,而是唤醒和找到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把教师这个职业定位在“发展者”上.当然,这个发展,不是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而应该是谋求一个“两全其美”的最佳策略——“发展学生、成就自己”,这样的教师才代表着教育的全新希望.
教育的希望在“新教师”!
时代呼唤“新教师”!
新教师族群的多少,决定着中国教育未来的希望.
新教师是什么样的?毋庸置疑,他首先必须是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本报有了《为什么,这样的教师不受欢迎》和《什么老师,最受学生喜欢》两篇报道.从“不受欢迎”到“最受喜欢”,我们试图为“新教师”勾勒图像.
照本宣科满堂灌、拖堂抢课抢时间、以分论人……这些都是学生眼中“不受欢迎”的老师.如何才能成为学生欢迎的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报发起的调查中,尽管读者发来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有一些是共通的.诸如:有爱心,体贴学生,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会鼓励赞美学生,不拖堂,不布置过多的作业……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相比于一些传统教师,一些“另类”教师反而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
为什么会这样?根本的原因在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角色和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本报《张卓玉:一场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是否可能》的访谈里,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认为,现在的教师,要更多地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的作用.所谓组织者的角色,是强调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所谓引导,旨在强调是引导而非替代,引导学生思考,而非直接告诉结论.看到学生回答错误就叫停、就纠正,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扼杀.所谓评价,首先是欣赏,然后是点拨.
时代发展至今,我们需要的是从教育教学中发现快乐、感受幸福的“新教师”,我们需要的是常常被学生感动着,被自己激励着的“新教师”,我们需要的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发展自己、成就自己的“新教师”.
正如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所说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与帕尔默观点相似的还有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他提出,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家长喜欢的教师、校长喜欢的教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成为自己喜欢和满意的教师.就此,他给出了3个关键词:“尊重”,“责任”,“爱”.“因为尊重,我们和学生平等;因为尊重,我们接纳学生的处境和选择;因为尊重每一个学生,所以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因为责任,我们自律和敬畏;因为责任,我们担当和承受;因为责任,我们研究和成长……因为爱,我们倾情和呵护;因为爱,我们关心和鼓励;因为爱,我们信任和良善……”
教师是什么?只有真正明白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自己的价值和内涵,才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才会培养出更多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新人,才能减轻自己和学生的负担,才能建立真正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让自己和学生都得到快乐.所以,真正的好教师一定是作为一个发展者而存在的.作为教师,请千万不要忘记这8个字:发展学生、成就自己.
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哪里?他应该是一个点燃者、学习条件的提供者,或者一言以蔽之,教师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是最好的教育》里,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的“兴趣教育”,可能会为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发.
学校
什么是好学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
但曾有这样一所“老学校”,它的存在似乎能给人一些启发,即教育家陶行知1939年在重庆近郊创办的育才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没有入学考试,没有升学考试,也不存在所谓的毕业问题.学校设立音乐、戏剧、绘画、社会、文学和社会等6个专业.陶行知亲自选聘了当时聚在陪都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到育才任教,如著名诗人艾青、音乐家贺绿汀、历史学家翦伯赞、戏剧家章泯和美术家陈烟桥、张望,舞蹈家戴爱莲等.
更重要的是,这所学校既重视普通教育,又注重给学生以特殊才能的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鼓励师生共同创造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和真善美之人格.
在今人看来,育才学校绝对称得上是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所特殊的学校,它是根据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而创设的.“它(育才学校)不是培养小专家.不是培养他做人上人.不是丢掉普及教育,而来干这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如是说.他的目标很明确,育才学校不是培养“人上人”,而是培养“人中人”,孩子们都从老百姓中来,还要回到老百姓中去.
但我们今天的学校,培养的是“人中人”吗?与陶行知的办学理念不同,一些学校走着一条恰恰相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