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中老妪的苦及如何改写《石壕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11:19:18
《石壕吏》中老妪的苦及如何改写《石壕吏》
《石壕吏》中老妪的苦及如何改写《石壕吏》
《石壕吏》中老妪的苦及如何改写《石壕吏》
《石壕吏》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时期的一首长诗,反映了战乱带给劳动人民的悲苦,表达了作者的同情,无可奈何,还有对差役残暴的谴责等等.教读本文,重点体会老妪的哭啼,老妪的哭啼有三个方面:生活的痛苦,贫苦,悲苦亦或是衰苦.痛苦表现在二男新战死,这个家庭为这场战争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并没有停止,那个仅存的儿子也随时有可能捐躯国难啊!心中的痛苦无以言说,生活还得继续,毕竟还有孙子在,有孙子,这个家就还有一丝曙光.贫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是这个家生活的现状.战争让老百姓的生活陷入绝境,这样的日子每一天都难熬啊!然而,就是这样的难熬,如果平平安安也就罢了.可是差役来了,还要抓人啊,战事吃紧,大敌当前,匹夫有责,孙母有什么理由不去呢?老妪的悲苦正在于此,她活着的最后希望就是她的亲孙子,而孙子正是嗷嗷待哺,孙母一去,结果如何,不堪设想.有钱买奶粉吗?幻想.没有半点的犹豫,也来不及犹豫,挺身而出,舍己救孙,救国,为这个家,为这个国,尽我老太婆的最后一点力吧.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里是悲壮,更是无奈.读来字字滴泪,声声泣血.诗人有什么办法呢?能劝阻吗?这场战争身系国家和民族的危亡,沉默,无可奈何.没有比看着百姓痛苦却只能看着更痛苦的事了,没有比看着差役残暴却只能沉默跟锥心的事了,这种纠结,哎!学完了《石壕吏》,紧接着布置了一个作业,改写《石壕吏》.作业要求:把省略了的情节加上,要求想象要合情理.对于差役凶神恶煞的逼问,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如何一步一步的逼问,学生细读文本,以文本做依据,以老妪的哭啼做答案,便推出了差役的逼问.但是对于开头暮投和结尾的登前途的场景,却问题多多.毕竟这个时代离我们很久远了,而且旧时的环境与现在也大不相同,况且还是战乱时期.因此,孩子们想要用环境描写烘托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出现了好多啼笑皆非的开头.有的干脆投机取巧,绕过这个情节,直接进行老妪与差役的对话.或者是过于简单,直接一句暮色苍茫投宿到一户人家就对了,等等情形,不一而足.万事开头难,在作文上,尤其如此.这时李彦同学依据课文中的插图,写出了自己的开头.这一下子,打开了同学们的思路.我一向对插图不大留意,总觉得插图会限制人的想象力.可是对于跨越了千年的时空,插图却帮助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石壕吏》的插图上,老妪拄着拐杖,这说明她已很老,走路都成问题.衣着褴褛,衣袖上补丁摞着补丁,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刀子般的皱纹,满脸写满了沧桑与苦难.在两个如豺狼般的差役面前,掩面哭泣,苦苦哀求.哭诉着她种种的不幸.看到这样的画面,谁能不心痛呢?她已经失去了两个儿子,另外一个也朝不保夕,而如今为了她心爱的孙子,她一个垂垂老矣的妇人还得再踏上应征之路,这是什么世道呀!可是,能说什么?面对国难,个人的灾难似乎都是理所应当,连诗人面对这一切也只能保持沉默,无可奈何.而其实正是千千万万个像老妇这样的百姓在危难时刻能够挺身而出,大唐王朝才度过了这一劫呀!再看老妪家的茅草屋,矮墙还有豁口,草门,这样的门何须敲呀?况且差役估计不会那么有礼貌吧,要不他们能乘夜骚扰.那棵枯树,光秃秃的没有一片叶子,时候已然是很冷了,屋内那个出入无完裙的孙母又怎么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季呢?老妪的身后有个破罐子,院子角落里几棵枯草在风中摇曳,展现给我们的这一切难道还不够惨吗?荒凉,凄惨,破落,塌败和这个痛苦,贫苦,悲苦的家庭,这就是战争中百姓的家啊!这么一分析,孩子们纷纷写出了自己的开头,结尾也就不发愁了.感谢细心的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