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物上册的重点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3:46:29
初二生物上册的重点内容
初二生物上册的重点内容
初二生物上册的重点内容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动物的分类:
(1)根据动物体内是否有脊柱,动物可分为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根据动物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动物可分为三类: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生动物.
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01、鱼类:
(1)生活习性:鱼生活在水中
(2)鱼的形态特征:
体 形:梭形
体 表:鳞片;分泌黏液
体 色:腹白背暗(保护色)
身体分布:头、躯干、尾
感觉器官:侧线(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运动器官:鳍,尾(控制并保持前进方向)胸腹(保持平衡)
尾部和躯干(产生前进的动力)整体起协调作用
呼 吸:鳃,鳃丝(内布满毛细血管,有利于气体交换)口与鳃盖交替张合
(3)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鱼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鳍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用鳃在水中呼吸.
A、游泳:用鳍游泳(鳍是运动器官)
靠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游泳,前进的动力是尾部的摆动,胸鳍、腹鳍和背鳍维持鱼的平衡,尾鳍决定运动的方向;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卵生.变温动物.
B、呼吸:用鳃呼吸(鳃是呼吸器官)
(4)鱼类的主要特征:
A、体表常被有鳞片,B、用鳃呼吸,C、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游泳.D、生活在水中.
(5)鱼离不开水的原因:
鱼的呼吸器官是鳃,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6)四大家鱼是:草鱼、青鱼、鲢鱼、鳙鱼
02、其他水生动物:
(1)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如:海葵、海蜇、珊瑚虫等
(2)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如:章鱼、乌贼、河蚌、田螺等
(3)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较硬的甲.如:虾、蟹、水蚤等
(4)其他水生动物:海豚、鲸、海豹、龟、鳖等
03、水域环境的保护:
(1)水域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2)水域环境保护的成功实例
(3)保护水域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第二节 陆地生活的动物
04、陆生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1)陆地气候相对干燥;与此相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2)陆地动物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
(3)除蚯蚓等动物外,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有专门呼吸器官(蚯蚓除外)]
(4)陆地生活的动物还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作出反应.[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
05、蚯蚓:(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1)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2)以植物枯叶、朽根等为食.(3)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身体分节使躯体的运动更灵活.(4)靠可以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呼吸.(5)蚯蚓是环节动物,
06、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⑴、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⑵、有刚毛和发达的肌肉用以运动
⑶、休表湿润可以呼吸,无专门的呼吸器官.
▲环节动物:除蚯蚓外,还有沙蚕、水蛭等
07、兔:(兔适于陆地生活的特征)
(1)前肢短,后肢长,便于跳跃.(2)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发达,无犬齿(撕裂食物),盲肠发达,与植食性相适应.(3)体表被毛,用肺呼吸,心脏结构、血液循环与人一样,是恒温动物.(4)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
08、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2)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3)体腔那有膈;(4)用肺呼吸;(5)心脏有完整分隔的四腔;(6)体温恒定;(7)大脑发达;(8)多为胎生、哺乳.
▲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
09、变温动物和恒温的区别:
哺乳类和鸟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它们都是恒温动物.其他动物的体温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于变温动物.
10、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1)陆生动物生活的基本环境条件: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
(2)大熊猫濒危原因:熊猫有栖息地遭到破坏.
(3)动物栖息地为陆地生活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水分和隐蔽地等基本的生存条件,被破坏后,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因此,我们要保护好生物的栖息地.
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11、鸟:(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1)有发达的气囊,减轻体重,双重呼吸.(2)消化系统发达,直肠短,食物残渣很快排出.(3)胸骨呈龙骨突,便于着生发达的胸肌.(4)身体成流线型,翅膀羽毛重叠排列,心脏发达.(5)体温高而恒定,卵生.
12、昆虫:(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1)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2)外骨骼的作用:支持、保护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3)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飞行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繁殖.
1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体表由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常见的节肢动物有:所有昆虫、蜘蛛、蜈蚣、虾、蟹等.
14、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有:青蛙、蟾蜍等.
▲动物已知150万种,其中哺乳动物4000多种,鸟类9000多种,昆虫100万多种.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就是动物的行为.
(2)列举动物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飞行、游泳、爬行、行走、奔跑
(3)描述动物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15、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
(1)运动系统:骨骼(包括骨和骨连接)、骨骼肌.
(2)关节的结构: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模式图参见P29)
▲关节软骨作用:有弹性,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关节面:由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组成
▲脱 臼:关节头由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16、骨、关节、骨骼肌的协调配合
(1)骨胳肌的结构和特性:
A、结构: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组成
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
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一组肌肉附着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只能牵引骨而不能推开骨,与骨相连的总是两组肌肉配合的.
B、特性:肌肉无论受到哪种刺激(包括由神经传来的兴奋)都会发生收缩,停止刺激,肌肉舒张.
(2)屈肘和伸肘动作:
A、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
B、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
(3)运动的产生过程: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会牵动骨头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关节相当于支点.
(4)运动不但靠运动系统来完成,而且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并需要多个系统参与配合.
(5)运动就是骨在肌肉的牵引下绕关节活动,使躯体能够完成各种动作.
▲动物的运动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第二节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7、动物行为:有攻击行为、防御行为、储食行为、繁殖行为和社群行为.
18、区别动物的先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A、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本能行为).如蜜蜂采蜜、蚂蚁筑巢、蜘蛛织网、鸟类迁徙等
B、学习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后天性).如鲸的顶球、转圈和跳跃等表演.
第三节 社会行为
19、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举例:
A、白蚁,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参见P37倒数第一段)
B、鸡、羊、狒狒等(参见P38第二段)
20、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声音、动作、接触、气味等.
(2)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反应,这种现象就叫通讯.
▲蝶蛾类昆虫可用性外激素通讯.
(3)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流,能量流,物质流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存在,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绿色植物养育着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21、在自然界的作用(参见八上P45)
(1)动物维持生态平衡;
(2)动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2、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动物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第二节 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3、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观赏、药材、衣服等
24、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A、生物反应器的概念: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
B、目前动物中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即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和分泌出人们所需要的某些物质[药物和营养物质]).
C、生物反应器应用的是转基因技术.
D、生物反应器的优点: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设备简单、减少污染等优点.
25、动物与仿生:
(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2)仿生的应用
A、飞 机——鸟的飞翔
B、薄壳技术——乌龟的背甲
C、雷 达——蝙蝠的回声定位
D、荧 光 灯——萤火虫的发光原理
E、宇 航 服——长颈鹿的脖子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6、菌落:细菌很小,要观察细菌形态的话一定要借助于高倍的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 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1)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的区别
比较\x09大小\x09形 状\x09颜 色
细菌菌落\x09小\x09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x09白或黄
真菌菌落\x09大\x09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状\x09红、褐、绿、黑、黄
(2)细菌的培养步骤:制作培养基→高温消毒→接种→培养.
27、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在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可见,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28、细菌的生活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有的还有特殊条件.
▲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和真菌要氧气生活,有些不要.如:酵母菌发酵不要氧气,是无氧呼吸,乳酸菌制奶也不要氧气.
第二节 细 菌
28、细菌的发现
(1)细菌的发现者:荷兰列文•虎克.
(2)法国的巴斯德进行了“鹅颈瓶”实验,证实细菌的产生.还发现乳酸菌、酵母菌,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
▲微生物学之父:法国巴斯德.
29、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A、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病毒比它还小)
B、形状:呈球状、杆状、螺旋状
C、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有的有鞭毛和荚膜.(参见八上P60)
▲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它和动植物的细胞都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它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有细胞壁(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却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
比较内容\x09动物\x09植物\x09细菌
细胞壁\x09无\x09有\x09有
细胞膜\x09有\x09有\x09有
细胞质\x09有\x09有\x09有
细胞核\x09有\x09有\x09无,只有未形成细胞核
叶绿体\x09无\x09有\x09无
鞭 毛\x09无\x09无\x09有
荚 膜\x09无\x09无\x09有
30、细菌的生殖:
A、生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靠现成的有机物来养活
B、生殖方式:分裂生殖.芽孢是休眠体.
▲细菌分布广泛的特点:因为细菌具有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
▲细菌的作用:作为分解者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
第三节 真 菌
31、真菌的种类:酵母菌、木耳、蘑菇、灵芝、霉菌等是真菌.
32、真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
(1)结构:细胞有成型的细胞核,无叶绿体
(2)营养方式:异养(腐生)
33、真菌的繁殖:
生殖方式:孢子生殖
▲霉菌(青霉和曲霉的区别):
青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扫帚状
曲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放射状
▲细菌和真菌的特征(区别):(八上P64练习4)
A、细菌:个体微小,体内没有成形细胞核;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B、真菌:既有个体微小的种类,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
第五章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4、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八上P66)
⑴、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⑵、引起植物和人类患病
▲脚气和细、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导致的)
⑶、与动植共生
▲共生:细菌和真菌与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叫共生.
A、与植物: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天麻是密环菌与植物的共生体.
B、与动物:兔、牛、羊内有些细菌帮助分解维生素
C、与人类: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35、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A、酵母菌—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二氧化碳,制馒头、包子、面包等.
B、乳酸菌—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制酸奶、泡菜等.
C、酿 酒—酒 曲.
D、醋酸菌—制 醋;霉 菌—制 酱
▲发酵食品的制作离不开细菌和真菌.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A、食品的腐败原因:由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活动引起的.
B、食品的保存——防腐:脱水法、腌制法、烟熏法、真空包装、冷冻法、罐藏法、巴斯德消毒法等.
C、防止食品腐败的主要原理:将食品中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3)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A、利用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制成抗生素,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抗生素: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叫抗生素.
B、利用现代手段,将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生产药品(如胰岛素)
(4)细菌与环境保护:
细菌净化环境:厌痒菌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好痒菌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城市污水处理就是利用细菌来净化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 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分类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基本单位:种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36、植物的分类:
(1)植物的分类依据:植物的形态结构
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花、果实、种子
(2)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7、动物的分类:
(1)动物的分类依据:动物的内、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动物的主要类群: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8、细菌、真菌等其他生物的分类:
(1)细菌等分类依据:形态结构
(2)真菌的主要类群:酵母菌、霉菌等
第二节 从种到界
39、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在等级法进行分类时,分类的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分类的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物种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
▲林奈(瑞典植物学家)的双名法(生物命名法)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属名+种加词
第二节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40、生物的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一个物种就是一个基因库)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居世界第三位,鱼类、两栖类,哺乳动物也位于世界的前列.
(2)基因的多样性:
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就是基因多样性的运用.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4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措施是: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第三章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42、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威胁的原因:
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等.
▲我国的特有珍稀动植物:(P94)
金丝猴、白鳍豚、朱鹮、扬子鳄、银杉、珙桐等.
▲我国面临濒危的动物和植物:
A、我国面临濒危的动物:
水生无脊椎动物:红珊瑚、鹦鹉螺
鱼 类:中华鲟、白鲟
陆生无脊椎动物:金斑缘凤蝶
爬行类:鳄晰、扬子颚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藏羚羊、麋鹿、亚洲象、华南虎、白头叶猴等.
B、我国面临濒危的植物:人参、珙桐、水杉、银杉、桫椤等.
43、建立自然保护区:
(1)自然保护区概念——是指含有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个区域就是自然保护区.
(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3)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自然博物馆”.(P96)
▲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P96图Ⅵ-5、Ⅵ-6)
▲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和文件;还最先加入国际《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方式
一、运动的意义
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水母的漂浮运动和倒退运动;草履虫、海龟的划水运动;蛙的游泳等。
2、动物在陆地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
全部展开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方式
一、运动的意义
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
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水母的漂浮运动和倒退运动;草履虫、海龟的划水运动;蛙的游泳等。
2、动物在陆地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
1爬行:这种运动方式是依靠肌肉的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
2行走: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四肢比较发达,可以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如猫、狗、大象、马。
3奔跑:是指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如生活在草原上的羚羊、斑马等大多数哺乳动物,还有一些鸟类如驼鸟。(区分行走和奔跑的关键在于四肢是否同时离开地面,身体腾空。)
4跳跃: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具有发达的后肢或后足,依靠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如蝗虫、青蛙、袋鼠、山雀等。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着地,以跳代跑。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蠕动:一些无脊椎动物没有附肢靠蠕动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比较缓慢。如蚯蚓。
6、攀援:指生活在树林中,营树栖生活的一些哺乳动物。如猴子、猩猩等。
3、动物在空中的运动方式:依靠翅或翼的活动,进行滑翔和鼓翼飞行。
滑翔:一些大型鸟类双翅左右伸展不动,身体从某高处向前下方飘行,好像滑雪一样顺坡而下的飞行方式,是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鼓翼飞行:依靠双翼快速、有力地上下扇动空气而获得上升和前进的动力。
第二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2、功能:具有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二、骨
1、种类: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
2、长骨
(1)形态:呈管状,分为中间稍细的骨干和两端膨大的骨骺。、
(2)结构:
1骨膜:覆盖在长骨的表面,内有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
2骨质:分为致密的骨密质和蜂窝状的骨松质。
3骨髓:填充在长骨骨干中央的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幼年时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内红骨髓转变成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3)骨的生长:幼年时骨能长长和长粗,长长与骨骺端软骨层的细胞生长有关,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与骨膜内的成骨细胞有关。
3、骨的成分及特点:
(1)成分:有水分、有机物和无机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使骨具有韧性。
(2)骨在不同年龄段各种成分的含量及特性
年龄
有机物
无机物
特性
特点
幼年
多于1/3
少于2/3
弹性大,硬度小
容易变形
成年
约占1/3
约占2/3
弹性大,硬度大
不易变形,不易骨折
老年
少于1/3
多于2/3
弹性小,硬度大
容易骨折
1、不活动的连结,如颅骨间的连结
三、骨连结 2、半活动的连结,如椎骨间的连结
3、活动连结,如肩关节
(1)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构成,上面覆盖着关节软骨。
关节的结构 (2)关节囊:由结缔组织膜构成,其内壁可分泌滑液。
(3)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能减少关节之间的摩擦
关节软骨作用:有弹性,可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脱臼:关节头由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一、 骨骼
1、 概念:人体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中轴骨:位于骨骼中央部位,包括颅骨、椎骨、肋骨和胸骨。
2、 分类
附肢骨:位于骨骼外围部分,包括肢骨和带骨两部分。肢骨构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带骨连接四肢和躯干。
二、骨骼肌
1、组成: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 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
2、分类: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3、功能:参与运动,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
三、躯体运动的形成
1、形成:运动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运动。
2、调控:骨骼肌的收缩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3、肌肉在运动中的协作
(1)任何一个运动都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例如:
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肘部屈伸由两组肌肉群共同完成
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双手自然下垂同时处于舒张状态,双手有重物同时处于收缩状态)
第1节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 先天性行为
1)概念:是动物生来就有的,不依赖于个体生活的经验,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又叫本能行为。
2)特点:1所有动物都具有先天性行为,2是动物出生后每一次遇到的某一特定刺激能做出的反应。
3)举例:蜜蜂采蜜,失去幼仔的母鸡抚育小猫,哺乳动物幼崽吸吮乳汁等。
二、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
1)概念:动物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后天学习行为。如鹦鹉学舌,小狗算数,猴做花样表演。
2)意义:使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
3)特点:1大多数动物都具有学习行为,不同动物的学习行为有较大的差异。
2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当同一刺激重复发生和连续多次作用于一只动物时,该动物对这一刺激的反应就逐渐减弱直到消失。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一、 动物行为的分类
1、 根据行为的发生分为:先天性的本能行为和后天性的学习行为。
2、 根据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群行为。
二、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 取食行为:动物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而生存的行为。
特点:动物的食性不同,捕捉食物的方式也我种多样。
2、 领域行为:动物为保卫自己的领域而发生的行为。
特点:1领域的大小各不相同。
2领域没有明确的界限,但领域占有者却熟知它的边界。
3动物常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警告周围的动物,保卫自己的领域。
3、 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发生相互攻击或争斗。
特点:双方的身体很少受到致命伤害。
4、 防御行为:不同种类动物之间为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
特点:1警戒色:有些生物往往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毒刺或者难闻的气味。
2拟态:尺蠖静止不动时,形状像树枝。
3保护色:比目鱼、变色龙等动物身体颜色能随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
5、 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
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的空间、求偶、交配、孵卵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6、 节律行为:动物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举例:生活在海滩上的动物的潮汐节律行为;蝶、蛾类的日节律行为;人类和灵长类动物雌性个体的月节律行为;动物的换毛、迁徙等年节律行为。
生物钟:是动物体内以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复杂机制。
7、社群行为:群居生活的动物,各成员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
⑴特点:营群体生活的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间还形成不同的优势等级等。(由于受到食物、水源等特定环境因素的吸引而聚集形成的动物群体,各成员间无明确分工,也不需要合作,是简单的聚群,则无社群行为,如成群的蝗虫等。)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1、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就是观察法 。
2、研究者对研究对象都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些研究方法都是实验法。
3、法布尔研究昆虫用的方法主要是 观察 法。
4、费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主要用的是 实验 法。
5、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主要用的是 实验 法。
6、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主要用的是 实验 法。
7、实验法和观察法的区别与联系
观察法
实验法
区别
主要目标
描述动物的行为表现
说明行为发生或变化
方法程序
借助器具直接观察
实验处理后再观察
材料处理
对动物不施加影响
对动物施加影响
联系
实验法以观察为基础
第17章 第1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动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1、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物圈的主要成分,它们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属于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2、消费者
(1)概念:生物圈中的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物,通过消耗绿色植物合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
1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消费者,如兔、牛等
(2)类型 2肉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消费者,如狼、狮等
3 杂食动物:既能吃植物,也能吃植物的消费者,如棕熊等。
二、动物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1)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有复杂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这种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
(2) 组成: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
(3) 动物的作用:在食物链中,动物一方面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同时也可能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是食物链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2、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多条食物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食物网。
3、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
三、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1、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动物对植物生活影响:
(1)积极影响: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繁殖和分布。
(2)不良影响:如: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时,引起水体透光程度降低,影响浮游植物的分布和光合作用;蝗虫和害鼠危害农作物。
第2节 我国的动物资源
一、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与人类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动物。
二、 我国的动物种类和珍稀动物
1、 动物种类:据统计,我国的脊椎动物有6300多种,占世界动物种类总数的14%,其中哺乳有450多种,鸟类有1200多种,爬行类有300多种,两栖类200多种,鱼类有3000多种。
2、 珍稀动物:我国有许多闻名世界的特产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白鳍豚、褐马鸡、黑颈鹤、扬子鳄、大鲵、白鲟、中华鲟等。
三、 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1、 人类活动对动物资源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使动物物种的灭绝速度逐渐加快。据估计,鸟类和哺乳类在1600~1700年期间,大约每100年灭绝一种;在1850!1950年期间,大约每10年灭绝一种;20世纪后期以来,每3年就有两种鸟类灭绝。
2、 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新疆虎、野马在我国境内已经绝迹,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的分布区域明显减小,个体数量骤减或处于濒临灭绝状态。长江中特有的白鳍豚已经成为我国最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
第3节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
一、 动物的多样性
1、 内容: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 关系: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不同种类的动物提供了各自的栖息环境。
3、 保护措施: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加以保护。
二、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
1、 就地保护:为保护动物多样性和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它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2)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
2、易地保护:把野生动物从栖息环境中移到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繁殖管理,然后向已绝灭的原有分布区实施“再引入”,以恢复野生种群。
(2)原因:栖息环境不复存在、种群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
(3)意义:作为就地保护的补充措施,为行将灭绝的动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三、法制教育的管理
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等法律文件。
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
1、概念: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2、种类:
(1)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藻等。
(2)多细胞微生物:如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等。
(3)没有细胞结构的微生物:如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二、微生物的生活
1、代谢类型
(1)腐生: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枯枝落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中的有机物,获得生活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绿色植物再利用,属于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寄生: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生活在其他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体获得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营养方式。
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寄生性微生物发球消费者。
(3) 自养型微生物:有此致微生物像植物一样,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成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
作用:发球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2、 生长特点:生长繁殖速度极快。
3、 作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特点以及极快的繁殖速度,使它们成为生物圈的重要成分,尤其腐生性微生物工程作为生物圈中的分解者,是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
第2节微物生与人类关系
一、微生物与食品
1、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用于食品和发酵工业。如烤制面包或蒸镘头、酿酒等。
2、醋酸菌:用于酿醋。
3、乳酸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制泡菜时,乳酸菌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分解糖类产生乳酸。
4、大型真菌:如蘑菇、木耳、灵芝等可以直接食用或制药。
二、微生物与疾病
1、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使人患病。如艾滋病就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它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
2、菌痢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患病主要是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
3、本身致病物质或毒素使人患病: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具有致癌作用,毒蘑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误食后会使人、畜中毒。
三、微生物与医药
1、提供维生素:多数酵母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提供医药用。
2、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素是相应的真菌产生的抗生素;链霉素、金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是某些放线菌产生的。
四、微生物的应用前景
1、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菌肥和农药生产方面得到应用。
2、生产沼气;利用秸杆、粪便和产甲烷细菌等产生沼气。
3、用于基因工程:涌过基因工程用微生物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4、生产动植物产品;今后可由微生物大量生产动植物产品。
5、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收起
好多啊 本来想抄的 还是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