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审题详细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06:10:46
高中作文审题详细分析
高中作文审题详细分析
高中作文审题详细分析
一审题是指细心揣摩题意.具体地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题目所指示的写作对象和范围.
2.弄清题意的重点.
3.弄清题目的比喻、象征意义.
4.弄清题目对表达方式的要求.
二 高考题的审题
1.命题作文的审题
高考作文有不少是用一个词做题目.如“桥”“路”“蜡烛”“机遇”“父辈”“尝试”“习惯”“责任”“说安”“包容”“意气”“愿景”等.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本质特点上,需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或写它的引申意义,这类命题审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含义,并据此选出恰当的材料.
如果题目是一个短语,必须分析短语的结构.一般说来,偏正关系的短语,它的题眼是偏的部分.比如“心灵的选择“审题必须扣住“心灵”思考,心灵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如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等等,“心灵的选择”就是选择这在矛盾的情况下,对某种思想精神品质 情操等向真善美升华的选择.
一个主谓结构的标题,重点应该分析的是谓语,如“成功贵在恒”,重点应该分析为什么说“贵在恒”,怎样才能做到“贵在恒”,再如“坚韧——我追求的品质”什么是我追求的品质?是“坚韧”.“我追求”又成了一个偏正短语,限制了范围,是“我”的追求,而不是别人的.
一个动宾结构的标题,重点分析的对象是宾语,如“小议异想天开”,重点应该分析什么是异想天开,为什么要异想天开,如何才能异想天开.
并列结构的标题,重点应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偏废一方.
文章的题目,虽然往往只有几个宇,只有仔细辨析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意及其相互关系,才能确切地领会整个题目的主要意思、主要精神.
(1)要抓住关键词语
例如,看到“父辈”这一题目,就要注意到“辈”是一个群体概念.文章不能只写自己的父亲或是伯父、叔父等某个个人,而要着眼于反映两代人的关系,或是下一代对于上一代的某些较有普遍意义的看法.
(2)弄清词语取的是基本义、还是比喻义
如“尝试”这一题目,取的是它的基本义,即一个人或一些人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做一件以前没有做过的事,从而获得某种感受或启示.既然是“以前没有做过的”,所以成功、失败或至今仍无结果都可以写.因为“尝试”的前边没有限制词,所以既可以用第一人称写自己,也可用第三人称写别人;既可以写个人的经历,也可以写集体的实践.
有的题目要求取的是它的比喻义.比如2006年北京《北京的符号》.
2.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审题,实际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阅读.它要求作者不仅分解内容,提炼意义,而且要善于从整体上去判别材料的主要倾向,从某些暗示中捕捉命题的意向,并根据命题的限制和要求,对材料的主旨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所以,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点就要做到整体认知、总体把握材料主旨.
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材料寓意观点,需要多角度抽象立意.审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材料除显而易见的表层含意外,往往蕴含许多深层内涵,并由此可以开决出多方位多角度的议论点.
另一类是以材料作为写作的情景,展开联想想象.
当然,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确立观点,审题时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论题,或材料最丰富的角度,会得心应手.
这一类作文应该在总体把握材料的主旨基础上选择最佳角度立意,当然也可以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角度审题立意.2006年高考做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并且拓宽了审题立意的角度,2007年高考中已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全国卷的漫画式材料.
3.话题作文的审题
自1999年高考作文多属话题作文.(06年、07年除外).1999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高考作文的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高考作文是以“诚信”为话题;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
①明确文题构成.
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作文要求(或注意)四部分构成.
A话题作文的材料起个由头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述一段小故事或给出一幅(组)漫画等,用意在于吸引注意力,激起写作兴趣,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
B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或是补充介绍,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材料,更有效地打开思路.
C话题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能是话题范围仅仅是材料蕴含的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
D要求(或注意)则是对作文提出一些具体的诸如立意、选材、文体、题目、篇幅等方面的规定.
②审读材料(包括提示语).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一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首先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就是命题者通过话题材料给予考生的提示.因此,话题虽然只是“诚信”二字,但作文是必须按“诚信不可抛”来写的.
③审读“话题”.
“话题”的文字总是很简短.但尽管这样,对话题也一定要看准,想清,这样才能使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准确,否则就有偏离的可能.1999年的话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考生在文章中大写特写记忆到底能否移植,也有的写记忆移植的试验如何如何,完全脱离了话题规定的范围.话题“假设记忆可以移植”是一种假设,就是规定了前提和范围,考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作文.再去讨论能否移植的问题,就是对这个前提有意见,也就越出了话题的范围,而在写另外的题目了.这在考场作文中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研究题目特点,把握写作的着力点.
1.如果题目或话题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语,就要搞清这个字或词语的含义以及所涉及的范围
例如:2005年北京试卷《说“安”》为题写一篇作文,“说”表明让写的是议论文体.“安”的范围很大,如“安定”“安分”“安静”“安逸”“安乐”“安全”“平安”等词语,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词语,这就是写作的着力点.
2005年重庆试题“自嘲”,其含义诗自己嘲笑自己,是对自身缺点和自身不利处境的富有智慧和幽默感的认识,写作范围只能是自己,而不是他人,这就是着力点.
2.如果话题是一个偏正词组,除搞清中心词的含义外,要特别注意其限制成分的内容,而且限制词语就是写作的着力点.
如2005年山东试题《双赢的智慧》,它的着力点不在“智慧”,而是在“双赢”,就是利益双方互相主动帮助他人,互相受益的事情.
2002年全国试题“心灵的选择”,试题的着力点是“心灵”,即经过艰苦的心里矛盾斗争之后做出的抉择,而且体现出高尚的精神或积极的意义.
3.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或几个并列的概念,那么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是写作重点.
比如2005年全国二《位置与价值》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关系:找准位置有利于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对自己缺乏认识,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就很难实现自身的价值.最近几年的关系型作文值得认真推敲.
4.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动宾(或动补)词组或一个句子,着力点应该放在动词(谓语).
如2005年天津试题《留给明天》,“留”就是文章的着力点,到底留什么给明天呢,可以有多种想法.再如2005年辽宁试题《今年花胜去年红》中心点就是“胜”,可以用对比的写法写出生活的今胜过昔,事物的新胜旧,人物的差变好.
5.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问句,着力点在疑问词上.
比如“历史岂容篡改”,着力点在“岂”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