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墨子思想1、简要评述老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2、简要评述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26 03:31:40
老子、墨子思想1、简要评述老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2、简要评述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观老子、墨子思想1、简要评述老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2、简要评述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观老子、墨子思想1、简

老子、墨子思想1、简要评述老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2、简要评述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观
老子、墨子思想
1、简要评述老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
2、简要评述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观

老子、墨子思想1、简要评述老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2、简要评述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观
老聃比孔子年长20岁,孔子在年轻时曾经向他学习过周礼.当时,老聃的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老聃的《道德经》把中国的真理道德从自然界演绎到人类社会,从人类又演绎到人性,洋洋5000文字逻辑紧密酣畅淋漓.老聃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称之为“鼻祖”的确名副其实.
老聃博学广闻,他的“道”的概念基本上符合《易经》中的太极阴阳原理,他把“易”以及“太极”都定义在“道”这个概念上.老聃第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与《易经》中卦爻之数的先后顺序“太极一、阴爻二、阳爻三”的说法是一致的.
《道德经》21章对道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而《易经》的描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由此,不难看出“道”与“易”如出一辙.
老聃的“道”无疑是把自然界的规律和灵魂的认知合并到一起.因此,在哲学上老聃属于唯心主义.而就我们今天看来,灵魂与物质究竟应该谁是第一性的还是有待于时间来证实.而孔子和老聃无疑是非常诚恳的,没有象西方那样强说唯心与唯物.
无论怎样,古人的治学态度是谦虚、审慎的.关键是老聃的著作把这种真理性的规律和人世间的各种现象演绎的有理有据,而且就人性的原理和社会的矛盾提出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聃深刻地指出道德与利益的矛盾统一性,而且道德是实现利益的前提.老聃更认为,各家言论互相争论不休,其目的都是实现名利.所谓“智慧出,有大伪”,这是造成人心混乱的开始.
而且围绕着人欲的这个社会会越来越乱,越乱治理国家的所谓“仁、义、礼”都会变成极其虚伪的愚昧人们的理论.后来的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发生的一切灾难,不幸被老聃言中.老聃最高的追求就是“功成弗居,行胜于言”.而“无为”这一概念确实包含着很多大智慧的内容,老聃认为道既然是无形的规律,那么得道之人就应该默默地促成事物的发展,做到无形也即极为接近“道”的状态,这种作为的人他称之为“玄德”之人.
事物需要和谐发展,而且矛盾双方都是必须存在的,因此,老聃的无为是在矛盾双方都不觉察的情况下,促成事物数量少的一方向多的一方转化,始终已多数为标准.也就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不让矛盾双方注意到“道”的立场,这是很深的智慧.这是一种无形的“德”,也是事物中矛盾着的双方不产生激烈对抗的最高理念.另外,这也是“道”自由的境界.
历史上,舜帝统治国家,到任了立即禅让给禹.他象丢掉一只束缚脚掌的破烂鞋子一样把权利赶快让给别人,使自己尽快获得自由.当时的禹不接任这个帝位,推让给舜的儿子.禹跑到深山里隐居,百姓们也跟到深山里,这就是天道.天道就是人心,就是大多数的人心.一个有德的人百姓们是不会放过他的,因此,大德者都是不自由的.百姓们就认为你是天派来的,你必须为百姓服务,这就是上古时代以道治天下.
而老聃“道”的超越境界就是如此,就是无为,就是做好事不为人发觉,而且无所不能为,促成正义就是道,再多一分就不是最高境界,就是有所追求,就是欲望、占有,这就是失去自由.而欲望是无穷大的,会越来越肆无忌惮.因此,老聃的“道”与人间的“德”之间的关系不可能一言两语阐述完全,这里就是介绍一下中国的道德.总之,老聃主张“道”既然是形而上的存在,那么,得“道”之人就应该效法“道”之无形,利益众生而不显其形,就是“无”的状态,自由自在.也是“德”之最高境界“玄德”!诚如是“道之无形,德之玄妙”!

关于老子,想要系统理解的话建议读读傅佩荣的书或者听他的视频。墨子我不太了解,但是都可以在网上查找得到。但是要深入理解,最好是看相关书籍,网上的大多不详细而且多是片面之词。

2楼的我顶你,1喽明显复制,完全看不到重点

1.无为而治
2.与"尚贤"、"尚同"的社会观相合谐的伦理价值观,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的。贤者就是能实现这一法则的人。因为"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爱是个出发点,"交相利"则是目标。孔子认为"小人喻于利",而墨家却处处强调"国家百姓之利"。从"利"的原则出发,提出节用、薄葬、非乐的个人行为准则,和国家之间"非攻"的主张。非常有趣的是,墨子的哲学观,特别是自然观和儒家、道家...

全部展开

1.无为而治
2.与"尚贤"、"尚同"的社会观相合谐的伦理价值观,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的。贤者就是能实现这一法则的人。因为"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爱是个出发点,"交相利"则是目标。孔子认为"小人喻于利",而墨家却处处强调"国家百姓之利"。从"利"的原则出发,提出节用、薄葬、非乐的个人行为准则,和国家之间"非攻"的主张。非常有趣的是,墨子的哲学观,特别是自然观和儒家、道家有极大的差别。墨家是有神论的,讲天志、明鬼。为了把这种哲学观与其价值观、社会观捏合起来、墨子提出组织国家、设立长官是上帝鬼神的意志:"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而"利"是与天志鬼神意志挂钩的纽结:"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但是,顺从天帝鬼神的意志,却又与墨家积极有为的价值观、社会现是不够内和谐的。因此,后期墨家修改和扬弃了早期墨家的有神论,更倾向于唯物论,提倡实践、实验。后期墨家基本上实现了内和谐。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