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对求女的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2/19 02:09:38
离骚中对求女的理解离骚中对求女的理解离骚中对求女的理解作为男性游仙者追求者或被追求者的神女(或仙女),是游仙文学女性形象中出现最多、影响最广、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这一类女性形象在不同文体游仙作品中有

离骚中对求女的理解
离骚中对求女的理解

离骚中对求女的理解
作为男性游仙者追求者或被追求者的神女(或仙女),是游仙文学女性形象中出现最多、影响最广、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
这一类女性形象在不同文体游仙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在诗歌中,她们通常是被追求者.这是从游仙诗的远祖《楚辞》那儿传承下来的《离骚》中,主人公凡五次求女,先后求帝宫之玉女、高丘之神女、宓妃、有娀之佚女和有虞之二姚.《九章·思美人》亦云:“思美人兮,掔涕而伫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值得注意的是,屈赋中出现的求女情节,其重心在“求”而不在“女”,而且总是阻隔重重,求而不得.这是因为屈赋中之求女是对求君的隐喻,《离骚》所谓“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是最明显的表白.而这种隐喻成立的中介则是楚国的迎神巫术,这就是体现在《九歌》中的以性恋诱惑为基础的通神术,即朱熹《楚辞辨正》所说的“以阴巫下阳神,或以阳巫接阴鬼”.由此,当主人公把君臣关系类比为神巫关系时,在以自己为男性的前提下,很自然地会以求女来隐喻求君.同时,《九歌》中人神之恋的短暂性和悲剧性又恰与主人公和君王关系极为相似
离骚》中的“求女”有什么喻意?
《离骚》中有著名的“三求女”情节.一是求宓妃(神话传说中称洛水女神),《离骚》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二是求娀氏之佚女(神话传说中为帝喾之妃,即简狄),《离骚》曰:“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氏之佚女.”三是求虞氏之二姚(神话传说中为夏侯少康之妃),《离骚》曰:“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古今关于“三求女”喻意的解说多种多样,似成一个难解之谜.综括可分为十类.
1、以求女比喻追求贤臣.王逸首创此说.他在《楚辞章句》中曰:“女以喻臣.言己虽去,意不能已,犹复顾念楚国无有贤臣.”
2、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君.以宋人朱熹为代表.他在《楚辞集注》中曰:“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于此又无所遇,故下章欲游春宫,求宓妃,见佚女,留二姚,皆求贤君之意也.”
3、以求女比喻追求美政.明人汪瑗《楚辞集解》曰:“游春宫而求宓妃,盖遐想乎羲皇之上矣;其媒高辛之佚女者,盖欲因民以致治,王道也,不得已而思其次也;其留少康之二姚者,盖欲拨乱以反正,霸道也,是又其次也.”汪瑗认为屈原三次求女是追求“王道”、“霸道”、“拨乱以反正”等美政.
4、以求女比喻追求淑女.清人戴震《屈原赋注》曰:“淑女以比贤士,自视孤特,哀无贤士与己为侣,此原求女之意也.”又说:“托言欲求淑女以自广,故历往贤妃所产之地.冀或一遇于今日.”清人钱澄之《庄屈合诂》认为“求女”即《诗经•车 》“恶褒女以乱国,思得贤女以为内助”.
5、以求女比喻追求理想.近人马茂元《楚辞选》(1)说:求女是“借求爱的炽热和失恋的苦痛来象征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胡念贻在《楚辞选注及考证》(2)中注释《离骚》“求女”原文中的“聊浮游以逍遥”时说:“回应上文,寻求理想的人物.”并说:“这‘女’就是比喻他的理想.”周建忠《楚辞考论》(3)称:“胡氏的‘理想’说,实际上是求君求臣而且并不局限于楚境之内的综合之说.”因此,周建忠又称“理想”说为“综合”说.
6、以求女比喻追求爱情.顾农在《〈离骚〉新论》(4)一文中认为,《离骚》求女没有政治方面的寄托,虽然《离骚》前一部分写的是政治,但作者在诗里扮演的角色,始终是一个一往情深而不被理解反遭打击的女性.后一部分则以男性角色出现,主要就是求女,求女的情节有:先叩阍求女(追求神女),再下山求女(以神话传说里的几个著名女性来比拟实际生活中的女性),籍以抒写自己私生活情感上的追求,又出国求女.为此,顾农指出,屈原并不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决不是一个没有恋爱经历的人,屈原求女,仅在追求爱情,以美好的爱情来填补政治上失落后落下的心灵空白,并不是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或其他什么政治上的人际关系.
7、以求女比喻追求知音.赵逵夫在《〈离骚〉的比喻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貌问题》(5)一文中提出,《离骚》不存在抒情主人公形貌不统一的问题,即《离骚》不存在一个以夫妇或男子比喻君臣关系的比喻系统,其抒情主人公始终是一个伟岸的男性长者的形象.至于《离骚》后半部分所谓“求女”,并不是求合楚王或另求明君以致求使女婢妾,而是屈原寻求知音和理解的心情的写照.胡大雷认为是求知己,他在《从屈原的人生痛苦论〈离骚〉求女指寓》(6)一文中认为,屈原最大的人生痛苦是不被人理解,《离骚》、《九章》中反复申述这一点,而先秦时常以男女之间关系比喻知己关系,因此,求女就是求知己,但屈原又把求知己不成归结为介绍者的失职.
8、以求女暗斥郑袖.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明代的赵南星,他在《离骚经订注》的跋语中有屈原“患郑袖之蛊”的说法.随后,黄文焕《楚辞合论•听女》说:“二十五篇多言女,……盖寓意在斥郑袖耳.惟暗斥郑袖,故多引古之妃嫔,以此为君王配焉.怀王外惑于上官大夫,内惑于郑袖.”清人屈复《楚辞新注》亦承袭此说.
9、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后妃.明人赵南星认为求女是以求贤后妃而配予楚怀王.他在《离骚经订注•跋》中曰:“屈原患郑袖之蛊,亦托为远游,求古圣帝之妃,以配怀王.”
10、以求女比喻追求通君侧之人.清人梅冲《离骚经解•自叙》解释求女时说:“言己之自达于君而门不可入……君不可见,冀得君之左右而通之.”游国恩《楚辞论文集•楚辞女姓中心论》(7)说:“有的说,求女比求君;有的说,求女比求贤;又有的说,求女比求隐士;更有的说,求女比求贤诸侯;或者竟又以为真是求女人.……其实,屈原之所谓求女者,不过是想求一个可以通君侧的人罢了.因为他自比弃妇,所以想要重返夫家,非有一个能在夫主面前说得到话的人不可.又因他自比女子,所以通话的人不能是男人,这是显然的道理.”褚斌杰《楚辞要论》(8)亦认为是寻求可通君侧的人.
对于《离骚》“求女”的解释有近二十种说法,常见的为以上十种.十说之中,以“求女暗斥郑袖”的说法为大多数楚辞学者认可.此说自明代赵南星、黄文焕之后,清代主此说者较多.如贺宽《饮骚》、林云铭《楚辞灯》、钱澄之《庄屈合诂》、方楘如《离骚经解略》、顾成天《九歌解自序》、夏大霖《屈骚心印》、鲁笔《楚辞达》等等.林云铭说:“此篇自首至尾,千头万绪,看来只是一条线直贯到底,并无重复.至所谓求女一节,按《史记》:张仪至楚,厚币靳尚,设诡辩于郑袖,怀王竟听郑袖,郑后稚子子兰劝王入武关,稚子何知,其为袖宫中主之无疑,故又断其内惑于郑袖.即《卜居》篇亦有‘事妇人’之句.明明当日党人与郑袖表里,贪婪求索,残害忠直,举朝皆袖私人.奈党人可以名言,而袖必不便形之笔墨.”据林云铭的阐述,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史记》记载郑袖蒙蔽怀王,谗害忠良,弄权干政,是屈原之政敌,这是屈原暗斥郑袖的主要原因.第二,除《史记》可作暗斥郑袖的证据之外,屈原《卜居》中的‘事妇人’也是证据,此处亦指郑袖;第三,因郑袖是楚怀王宠妃,屈原在作品中不便直言斥责郑袖.这些说法也合乎情理.今人陈子展《楚辞直解》(9)力主此说.
至于《离骚》中“三求女”情节,也有认为是“五求女”.如闻一多《离骚解诂》(10).《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王逸《楚辞章句》释此说:“言己求贤不得,疾谗恶佞,将上诉天帝,使阍人开关,又倚天门望而距我,使我不得入也.”闻一多说:“王说非是.自此以一下一大段皆言求女事,此二句若解为上诉天帝,则与下文语气不属.下文曰:‘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详审文意,确为求女不得而发.‘结幽兰而延伫’与《九歌•大司命篇》‘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九章•思美人篇》‘思美人兮,揽涕而 眙.媒绝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语意同.结幽兰,谓结言于幽兰(详下),将以贻诸彼美,以致钦慕之忱也.‘世溷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语意又同.彼为求有虞二姚不得而发,则此亦为求女不得而发也.然则此求女为求何女乎?司马相如《大人赋》曰:‘排阊阖而入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归.’以此推之,《离骚》之叩阊阖,盖为求玉女也.帝宫之玉女既不可求,高丘之神女(详下)复不可见,故翻然改图,求诸下女.‘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下女者,谓宓妃、简狄及有虞之二姚,此皆人神,对帝宫、高丘之天神言之,故曰下女耳.”按闻一多的说法,第一次是求玉女;第二次是求神女,此指《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并说:“《文选•高唐赋》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高丘若即巫山之高丘,则‘哀高丘之无女’,必谓巫山神女.”第三次求宓妃;第四次求有娀之佚女;第五次求有虞之二姚.闻一多对求女的释述可备一说.而罗漫在《〈离骚〉“求女”与怀王丧后》(11)一文中,又将求女理解为“求五女”,即五位美人:天女、宓妃、简狄、二姚.
注释:
⑴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
⑵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岳麓书社,1984年11月.
⑶周建忠《楚辞考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⑷见《天津师大学报》,1991年5月.
⑸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⑹见《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⑺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1月.
⑻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⑼陈子展《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1月.
⑽闻一多《离骚解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
⑾见《社会科学辑刊》,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