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下这次银行涨息的目的和作用最好解释清楚涨了多少,有什么影响,国内国际市场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22:41:54
解释下这次银行涨息的目的和作用最好解释清楚涨了多少,有什么影响,国内国际市场上?
解释下这次银行涨息的目的和作用
最好解释清楚涨了多少,有什么影响,国内国际市场上?
解释下这次银行涨息的目的和作用最好解释清楚涨了多少,有什么影响,国内国际市场上?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
1、本次加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本次加息同时上调存款和贷款利率,有别于此前市场预期可能采用非对称的加息手段(只加存款利率不加贷款利率).总体来看,存款利率上调的幅度高于贷款利率,各期限存款利率的上调幅度在20-60bp,各期限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在20-25bp.存款利率曲线陡峭化上移,而贷款利率曲线则基本平行上移.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不再是9的倍数,而是5的倍数或者是存款和贷款利率在调整后尾数是0或者5,可能是希望逐步与国际利率调整的幅度特征接轨.
2、加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们是少数一直坚持认为年内可能加息的机构.在下半年策略报告对货币政策的展望中,我们就提出调控手段在四季度会出现变化,从数量转向价格,由于通胀仍居高不下,而经济增长也出现企稳,所以央行可能适当采用价格工具稳定通胀预期.在10月份的月报中,我们依然坚持在经济增速开始企稳、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仍在增强的情况下,四季度存在加息的可能.
其实加息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通胀高了自然就应该加息,但市场长期以来关于是否加息的各种争论把问题反而复杂化了.我们认为在这里有必要梳理一下我们过去对为什么应该加息的看法以及与市场其它观点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好理解未来货币政策的动向.
第一,不要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维持低利率作为中国不加息的理由.过去中国的利率周期确实都是跟随美国的利率周期,但那是因为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外需驱动,美国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所以美国的利率政策相对于中国具有领先性.但在次贷危机后的这一轮经济复苏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逐步转向内需,使得经济周期相对于其它发达国家体现出比较明显的独立性,这也就要求中国央行需要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前瞻性,强调“以我为主”.事实上,中国才是这一轮全球经济复苏的领头羊,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大多数亚洲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都已进入加息周期,与发达国家的利率周期呈现出“脱钩”的迹象.
第二,不要把中美利差因素加大升值压力作为中国不加息的理由.从历史经验来看,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实际是新一轮紧缩政策的开始,并伴随着加息周期的到来.换句话讲,央行在今年6月作出汇改重启的决定,实际表明其认为经济复苏的趋势已经确立,政策退出不会导致经济再次出现大幅下滑,接下来的只是退出节奏和力度的问题,需要视经济增速的情况而定.很多人认为9月份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利率适宜保持稳定,避免吸引热钱进入.如果参照06-07年加息和升值周期,可以发现,加息从来没有因为升值导致热钱持续流入而中断过,只是在具体节奏上和升值呈现此消彼长的特征.而升值通常不会连续数月都保持较快的速度,所以在升值速度加快一段时间后加息的可能性不是下降,反而是增大了.
此外,中美利差实际上一直都不是吸引热钱流入的主要因素,而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走势在过去与热钱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如今年以来中国利率一直高于美国利率,但是热钱在1-4月是流入的,5-7是流出的,而8-9月又是流入的,这种变化和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以及阶段性回暖的时间是不谋而合的.考虑到房地产调控政策长期内都难以放松,我们觉得热钱不具有大幅流入的基础,对于利率提高引来热钱流入的担忧有点过于杞人忧天.
第三,不要过分夸大加息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际上今年以来信贷额度控制的紧缩力度要远强于加息,随着利率调整的正常化,我们认为信贷控制的色彩会逐步减弱.货币状况指数显示,今年以来实行信贷额度调控对紧缩的贡献力度最大,而汇率和利率两个价格调控手段的紧缩作用并不明显,尤其是利率由于通胀上升使得实际利率为负,反而起到了放松的作用.我们以前就谈到,数量调控相对于价格调控对经济的负面冲击更大,而央行不愿意采用价格调控一定程度上和汇改有关,担心引起持续的升值预期.但随着汇改重启后,我们认为这方面的顾虑会逐步消除,未来价格调控(包括利率和汇率)的运用空间会更大,央行可能会更倚重于这些手段,数量调控的色彩可能反而会逐步淡化.如在加息后对信贷额度的控制可以有所放松,让银行更多地通过价格工具来控制信贷需求,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未必有直接信贷额度控制那样大.此外,本次加息长期贷款利率上调幅度较低,也显示央行考虑到企业或居民的承受能力,希望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第四,负利率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和通胀预期增强是加息的最根本原因.我们认为加息最根本的原因仍是利率水平低于通胀的中枢水平,负利率长期存在将导致金融体系变得不稳定,今年以来银行的存款增长乏力,只能依靠加大协议存款、财政存款的吸收力度或变相揽存的方式来满足存贷比指标的考核,因此提高存款利率有助于缓解银行的吸存压力.此外,长期的负利率也会导致居民的通胀预期增强,央行调查问卷显示目前的通胀预期已接近07-08年的高点,加息对控制通胀预期比数量调控更有效.可以看到这次加息中,存款利率曲线是陡峭化上移的,5年期存款利率上调60bp之多,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也体现了监管当局希望增加中长期存款的吸引力,希望居民和企业多存中长期贷款,一方面稳定银行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减少游资对各种资产和资源品的炒作.
3、为什么此时加息?
第一,三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可能好于市场预期,而未来的通胀可能高于市场预期.央行选择在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前加息,并且采取的是对称加息,而不是此前预期的非对称加息,说明经济增长的数据可能会高于市场预期,如GDP同比增速可能在9.5%以上,使得政府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下降.而国庆节后食品价格继续上涨,使得10月份CPI同比很可能超过4%,所以提早加息也有利于缓和日益高涨的通胀预期.
第二,加息说明央行意识到未来通胀的形势比原先的预期要严重.我们认为前期央行一直不愿加息是基于对CPI年底会回落的判断,因此认为负利率状态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但是我们的判断是,CPI在明年年中之前都难以回落至3%以下,也就是说,负利率状态不是一两个月的事情,而会持续较长的时间,长时间的负利率是央行不能容忍的.这也反映了央行对未来通胀的预期有所改变.
第三,加息可能有助于降低短期内加速升值的必要性.虽然加息和升值不矛盾,但前面已谈到在节奏上两者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过去两个月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加快,也刺激了市场对升值预期的增强.而加息后年内升值速度预计会明显放慢,从而有助于减弱迅速升值的市场预期.此外,加息后海外市场的反应是美元反弹,这也使得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速度会放慢,甚至不排除小幅贬值的可能.
4、到明年年中是否还会继续加息?
首先,我们认为决定未来是否继续加息的关键仍是国内的通胀水平,而不是海外的利率水平以及汇率变化.如果我们前面对加息原因的逻辑分析成立的话,那么未来是否继续加息的判断标准就应该更加单一,只要CPI没有出现趋势性回落,那么加息就仍有可能.
其次,基于我们对明年CPI水平的判断,我们倾向于认为到明年年中之前仍存在1-2次加息的可能,即1年期定存利率回到3%左右.我们认为明年上半年CPI同比仍将在3%以上,且有超过4%的可能,而下半年能否回落存在不确定性,全年来看CPI均值应该不会明显低于3%.而且跟据我们在下半年策略报告中对长期通胀的看法,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胀中枢未来很可能是上移的,因此1年期定存利率上调至3%左右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也只能勉强纠正负利率的状态.
如果1年期定存利率上调至3%左右,那么按照对称加息来看,1年期贷款利率也将上调至6.06%,也仅仅是回到06年8月加息后的水平(当时是6.12%,目前更低是因为每次加息的幅度比过去都少了2bp).这个利率水平并不算高,因为06年经济也并没有出现过热的特征,大幅加息是在07年才出现的.所以我们认为贷款利率在达到6%之后并不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明显的融资成本负担,只要经济增速仍保持在8%以上,这个利率水平应属于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如果考虑到近年来信用债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许多企业可以通过发债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贷款利率的上调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会更小.
5、本次加息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我们认为不能将本次加息视为“利空出尽”的信号,首次加息对债券市场最大的负面影响不在于加息本身,而在于会打开市场对未来加息的想象力空间,所以收益率到明年年中的大趋势将是上升.
第一,只要未来通胀继续上升,市场对再次加息的预期就会增强,不管是否加息,债券收益率都可能会提前作出反应.尽管近期市场通胀预期上升,但债券市场大多数投资者仍对年内甚至明年的加息预期都不强,收益率上升的幅度并不大,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仅仅回升至6月份的高点,而中短期收益率调整幅度较小,1年以内的央票和短融则因为资金充裕收益率反而小幅回落.但这次加息之后,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会发生较大变化,争论的焦点不再是是否加息,而是加几次的问题.只要通胀压力依然较大而经济增长保持平稳,那么市场对继续加息的预期就会增强.从2004年和2007年的首次加息来看,在通胀压力较大的市场环境中,由于市场预期未来还会继续加息,中长期债券收益率在加息后的上升幅度一般都可能超过1年期定存利率的调整幅度.只有在加息后期,市场预期未来加息可能性逐步降低,债券收益率的调整才会比较少,甚至出现回落(典型的如07年下半年的几次加息).06年两次加息对长债收益率的影响不大,我们认为主要是当时CPI不高,市场并没有连续加息的预期.
第二,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尤其是保险的保单成本可能会显著上升,从而对债券收益率形成上行压力.这次加息中,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较大,不过对于定期存款而言,1年以上期限存款所占的比例很低(1年和1年以下的存款居多),对银行加权平均存款成本的影响并不会很大.由于活期存款利率没有调整,而活期存款利率占存款的比例超过一半,因此这次加息对银行资金成本的影响幅度大约在12-15bp.不过,动态的来看,由于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较大,可能导致部分活期存款和1年期的存款转移到更长期限的存款,即中长期存款的比例会提高,那么银行资金成本的提高幅度可能会高于该水平.此外,保险的保单成本主要是盯住5年期定存利率的,如今年大多数万能险的结算利率都高于3.6%,而本次定存利率中5年期上调幅度最大,达到4.2%,这将直接提升保险的保单成本,从而推高保险公司对长债收益率的要求.
第三,供需关系变化可能向不利于债市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这次加息确认了加息周期的开始,那么企业就会预期未来贷款利率会逐步上升,因此会倾向于加快债券的发行节奏,以锁定较低的融资成本,毕竟目前信用债的发行利率仍明显低于贷款利率.这可能会使得未来一段时间信用债的供给压力会持续增大.另一方面,加息抬高了协议存款的利率水平,使得保险购买长债的意愿进一步减弱.保险公司与银行签订协议存款利率的时候,名义的存款利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照指标,这次5年期存款名义利率上调60bp达到4.2%,即使在不对利率讨价还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做协议存款的利率水平也能轻松超过4%,那么对于收益率仍达不到或只是略高于4%的中长期债券而言,吸引力会明显下降,保险公司配置这些长期债券的需求也会减弱.此外,加息正值四季度,大部分配置型机构都已完成全年的任务,并不急于在这个时候加大配置力度,而交易型机构今年也已有明显的浮盈,无心恋战,更多的会选择离场观望.因此总体来看,债券的供给可能会增加,而需求可能会减少,供需关系的改变可能不利于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