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骨文的其他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11/16 19:29:24
关于甲骨文的其他故事
关于甲骨文的其他故事
关于甲骨文的其他故事
对甲骨文的认识(即判明其为古人文字)始于光绪己亥(1899)年,鉴定者是金石学家王懿荣.他是从山东潍县(今潍坊)古董商人范维卿手中购得并率先开始肯定其价值的.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在中外学术界引起了重视.当时在中国,考古这门科学已开始受到西方现代技术和方法的影响.到1928年5月,当时全国的最高科研机构“中央研究院”成立,下设几个研究所,其中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代所长是中山大学文学院教务长傅斯年.他上任后即以关注殷墟甲骨文为首要大事,这年8月12日,委派中山大学副教授、三十四岁的河南南阳人董作宾前往安阳进行调查.
董作宾此去的目的是查明甲骨埋藏、盗挖的情况,看是否值得进行系统、科学的发掘.他在实地调查后,发现殷墟遗址的发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关头,“迟之一日,即有一日之损失”.傅斯年看了报告后,当即同意发掘小屯村殷墟遗址.经院长蔡元培支持,特批一千银元的充裕经费,购置器材,调配人员,于1928年10月7日开始发掘.这就拉开了殷墟甲骨科学发掘的序幕,也奏响了我国现代考古科学大进展的乐章.
殷墟发掘共进行了十五次,至1937年6月因抗日战争而被迫中断.出土有字甲骨二万四千九百十八片,另有大量其他器物.其中有几次由留美归来的人类学、社会学专家李济博士主持,另几次分别由郭宝钧、石璋如、董作宾主持.这些人才原本多不是考古专业科班出身,但凭着强烈的使命感,以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个人的史学修养、国学根底,加上勤奋探索的精神,终于通过殷墟考古发掘这一重要实践,取得了考古学、古文字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也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1950年4月,中断十三年的殷墟发掘得以恢复.此后直至1991年10月,对殷墟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找到了大量甲骨,其中有字甲骨总数为六千二百四十三片.而尤以1973年在小屯南地的发掘,得到甲骨上万片为最多.专家由此推测,在殷中期以后,卜事机关大约由村北移至村南.这批甲骨文为殷墟文化的分期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自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甲骨之后,人们一直对此津津乐道,以至“殷墟卜辞”几乎成了“甲骨文”的同义词.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开始推测西周王朝也应该有甲骨文存在.1940年,何天行在上海出版的《学术》第一辑上发表《陕西曾发现甲骨之推测》,根据《诗经·大雅·文王之十·绵》的线索,推测殷民族与周民族早有往来,同样迷信占卜的周人早已学会龟甲兽骨占卜的方法以及契刻文字并保留存世的习惯.又根据《水经注》记载高陆县(属西安府)发现背部有八卦古字的龟,结合《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的句子,推测在西安府曾有甲骨文发现,而这种甲骨文多半是属于周民族的.这一推测到了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得到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