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作文《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某一方面,观察,探寻奥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5/01/23 08:13:14
政治作文《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某一方面,观察,探寻奥妙
政治作文《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某一方面,观察,探寻奥妙
政治作文《生活的观察与思考》,从生活中某一方面,观察,探寻奥妙
曾经有几个朋友来我家都问:“这是什么呀?长得郁郁葱葱的,真漂亮!”我莞尔一笑说:“这玩意儿谁都见过,自然也包括你呀?”“你真的不认识吗?仔细瞧瞧!”朋友又看了看(并非仔细瞧瞧)还是回答不知道.其实这就是一株普通的南瓜苗呀,(不是有意种的,可能是用来做盆土当中有南瓜籽,因此自己长出这么一株苗)你说谁没见过?
就这件小事引起了我的无限深思.为什么这么常见的植物,几个朋友都说不知道呢?也许这就是生活中的熟视无睹吧!细细反思,我想造成这种现象发生莫过于是在生活中没有细心观察的习惯吧!看来留心观察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你看,历史上那么多的伟大的发明(鲁班发明锯、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阿切尔发明邮票齿孔的故事、瓦特发明蒸汽机……)哪一个又离得开对周围熟悉的事物的细心观察而后再认真思考呢?由此可见,观察与思考不仅是一种行为,而且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习惯.这件事让一个做教师的我,尤其是做一位科学教师的我重新审视我的教学理念.我个人认为在小学科学课的课堂中,要想实实在在开展好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真正学会观察,真正学会思考是前提.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让观察与思考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呢?我们正在教学中尝试着探究着:
一、激发课前学习观察与思考的兴趣.
科学家们做科学是首先对事物产生好奇心理,从而产生出一系列问题,然后把科学的过程仔细、恰当地运用到这些问题中来.我们的科学课当然不可能期望孩子像科学家那样地去研究科学问题,但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却能使他们知道科学家是如何思考和工作的,他们也可以用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方式探讨他们自己的问题.
(1)认真选好课前学习观察的主题
例如:去年寒假,学校德育处布置一个作业----开展一次科技活动.我就结合感悟生命教育的主题让孩子去观察去探究母鸡孵小鸡的全过程.(因为四年级下册教材《新的生命》单元和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中有这部分内容)
(2)细致做好课前学习观察的指导
我的做法是:首先向孩子们介绍母鸡孵小鸡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2天,并且让孩子们上网查找有关母鸡孵小鸡的有关资料.而后让孩子们几人小组课外去开展观察事件活动.(我们学校在农村,此活动比较容易找到素材也易于开展.老师出面聘请一位学生家长为活动指导老师,让活动直接在学生家中进行.我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表,每天让他们观察母鸡翻蛋的过程、母鸡吃食、蛋壳颜色一天天的变化等.并且每隔几天,对观察对象进行摄像记录.)当活动开展到第21天,有一只小鸡正在努力地啄破蛋壳,一个新生的生命即将诞生.孩子们观察的欲望顿时沸腾,他们几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是多么的专注,是多么的好奇!活动中,401班学生张雨洁的妈妈激动地说:“太好了,第一只小鸡啄壳是在傍晚6点42分,我女儿蹲在鸡窝旁足足有一个小时,她忘记了晚餐,她用稚嫩的小手亲自拍下了新生生命的过程.拍好后立即输入电脑,即便坐下来写观察日记了.那天我真的被她感动了.”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课前观察实践过程啊,孩子们全身心地经历了这个过程,在其中,他们观察着思考着感悟着生命的诞生与可贵.这观察的动力来源于教师课前对孩子们观察与思考兴趣的激发.
同样性质的活动----观察蚕宝宝的一生.我们正组织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着.
(3)做好观察与思考后的积累与整理
像上面的活动开展后,我会让学生及时整理好活动记录、摄影图片,并认真撰写观察日记.这些将都可以放在教室里“展示台”里展示,待到上这部分内容课的时候,这些就成为多么难能可贵的教学素材了.因为它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亲身经历呀!
我想,只要我们老师能处处多个心眼,善于激发学生课前观察与思考的欲望,培养持久的生活中观察的习惯.像前面所说的活动多开展几次,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科学知识的学习、探究活动的开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一定会在课堂探究活动中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做科学教师的乐趣,也更获得了作为科学教师的成就感——正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应该说教他们迈开了科学探索与研究的第一步).此时,达尔文的哲理性话语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观察”可见,课前观察是十分重要的.何况我们的培养对象——学生呢!
二、创设探究活动观察与思考的情景
在实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的途径便是观察和实验.而实验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借助仪器”的间接观察或“人为”的观察,因此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浙江省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科学》也告诉我们:“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观察是我们小学教学中常用的科学探究形式,其目的是要去发现蕴涵在事物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而非表面的现象,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手段.
前段时间有幸欣赏到了浙江省特级教师为我们展示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那堂课.上课伊始,陈特不紧不慢地在自己的怀袋里摸着他的宝贝,半天摸不出来.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可急啦,一种好奇的欲望随即产生——到底是什么呀?我注视着陈特的手,竖起耳朵听着陈特那每一句慢条斯理的话语.许久,他从怀袋里摸出的是一把普通的钢尺,将尺的一端放在桌子上.说:“有什么办法让这把尺发出声音?”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开场白.让我们精心等待着留心观察着用心思考着.(此时,我觉察到了所有的学生所有与会的科学老师们无一不把目光注视着陈特手中的钢尺,没有一个不在潜心思考着陈特的问题——“有什么办法让这把尺发出声音?”)数秒时间后,有学生举手说:“用力按它,可以使尺子出声.”陈特点点头肯定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请他坐下.自己转背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两个字“用力”.“用力真的能让钢尺发出声音吗?”这是陈特第二句启发性的话语.只见他左手按住钢尺的一端,右手用力按下钢尺的另一端,直至其弯曲一定的角度.而后轻轻地慢慢地让放钢尺的一端复位.(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都全神贯注地听着看着)陈特再次问:“你们听到声音了吗?”“没有”学生齐声答到.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在陈特的精心设计下,让所有的孩子们还有我们的老师们都全身心地投入了到了细心的观察和仔细的思考之中.并且在探究中,用实践证实了第一个同学的想法(用力按它,可以使尺子出声)是不对的.那么怎样才能让钢尺发出声音呢?于是,很自然地让学生过渡到第二个探究活动的观察与思考中.……层层深入,不断设疑,引导学生不断观察与思考,有序探究得出声音是振动产生的.陈特的课就这么犹如涓涓细流在课堂中流淌着,流淌到孩子们和我们心田的是一种可贵的科学探究精神——让观察与思考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这堂课上,大家都看到,陈特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课件,却处处不露痕迹地为学生创设探究活动观察与思考的情景.(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在问题情景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从中轻松地学到了科学知识,情感亦得到升华.听完课后,我细细咀嚼着回味着这堂课的境界,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这种境界颇值得我不断思考和学习.
三、关注探究活动后的观察与思考
5年的常识课教学和5年的科学教学经历给了我许多思考,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回想起在湖州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学习的自然课教法,回顾在高禹小学的几年常识课教学经历,反思到良朋小学来的几年科学课教学的经历.我教学的经历变化似乎刚好吻合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在过程中,教材在改,我的教学理念也在一次次培训中,一次次听袁老师、叶老师的精彩讲座中得到更新.我觉得探究活动不应该从课堂中开始,又在课堂中结束.而应该在激发课前学习观察与思考的兴趣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探究活动后的观察与思考.安吉县不是每年都举行青少年科技大赛活动吗?我想如果我们在做好了课堂探究活动的同时,能更关注学生课堂探究活动后的观察与思考,那么,学生一定会对大赛中的小发明、写小论文等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辅导起来就会得来不费功夫了.前几年的大赛,我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
“观察、观察、再观察”是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的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我把这句名句铭记在心中,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鞭策着我的教学行为.努力培养我的学生真正学会观察,真正学会思考,学会真正的探究.让观察和思考与探究学习同在,让观察和思考成为一种生活习惯.